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丙利
曾先后工作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和中国书画报社。南开大学艺术博士,师从尹沧海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0年获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
2004年 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天津区优秀作品展
2005年 参加首届中国写意画展
2006年 参加黎昌第四届青年 中国画年展金奖
2008年 参加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2009年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天津区作品展
2011年 东方既白——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1年 参加墨迹·心迹中国画作品三人联展
2012年 参加中意韩名家佛罗伦萨精品展
2013年 参加澄怀观道——陈丙利山水作品展
2013年 参加春华秋实——杨沛璋师生作品展
事情往往这样,其或成或败的结局,总会以某种隐在的趋势和可能性在它的起始处预设着。所以,起点处任何一点哪怕再细微的差错和不谨慎,结果都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残酷。
当我准备谈陈丙利绘画的时候,这自然也就成为了我首要关心的问题。
一个画家在开始自己绘画创作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画什么,和怎么画?
到目前为止,陈丙利的绘画创作还正处于一种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的状态。一言以蔽之,他的创作尚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而且更能令人颇感欣慰的是,由于他有美院教育的经历、他的善于思考、他对于绘画艺术的颖悟等等这一切,使他的绘画在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上都有审慎的选择,并且也没有出现我所认为的支离。无论如何,这都会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这里就陈丙利的绘画在某些方面给出一些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即,画什么,和怎么画)。否则,我也很难保证我的直觉确实可信。如果不是这样,所谓的评断是不负责任的。
顺便可以提及,我在这里所说的,或者是陈丙利绘画创作中所固有的、或者是他的绘画带给我的思考,不过,这一些都不会与他的绘画无关。
可以看出,陈丙利试图在他的创作中表达一种对于美的思索、以及他试图追寻的一种美。尽管我还不能够很清晰的描述(当然,这种不清晰或许也是由于他表述的暂时模糊,在目前阶段就他本人而言,这是正常的),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国内美术界学术上自“思想”向“学术”、创作上自“精英”向“大众”的转向,山水画的创作受其影响,有太多的画家对思想和美学不再关心,而仅仅着眼于传统的因袭和技法的雕琢,从而使未加选择、未经思辨的美成为争相诉说的由头,殊不知他们所描绘的不过是业已风干的空洞符号,由于时空纬度的缺席,它们已不再具备原有的意义与价值。不同的是,从陈丙利的绘画中可以读到,他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保留有“八五”美术时期绘画界对于宇宙自然、人生世事热切的终极思索和追求。也许,他是正确的。绘画的背后,如果缺乏了一重深沉的诗意吟哦,不知道所谓创作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是名副其实的。而这也正是陈丙利展开自己绘画创作时执意避免的。
有论者道,传统的、古典的美是和谐的,而现代(包括后现代)的美则往往呈现出一种矛盾、纷乱、无序的性格。我基本同意。我想说的是,以此为基点来衡量陈丙利的绘画,我看到的是,似乎他在有意地融合两者——在对现代美的表述中,有意无意间还有着不同于现代美的、一种对于和谐的向往。大概,这才是他绘画创作的根本所在。
陈丙利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在讨论陈丙利山水画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他的创作与传统的关系。如前所言,传统山水画表现的是文人雅士们对天人合一式和谐境界的向往与体悟,但也应该清楚,这种和谐的节奏是与当时的农业文明现实相协调的。问题是,如果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的固有天性,那么当古老的农业文明被当下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现代文明所代替时,作为山水画家,如何再一次通过自己与山水自然的对话、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这种和谐?质言之,当代山水画家所表现的美,是现代大都市中人对山水之美的遥想与渴望,而与古人居之游之的亲近方式迥然有异,它或许先天就具有现代与古典双重性格的可能性。在这一层面上,陈丙利所做(和应该做)的工作是,他没有在自己的绘画中放弃对现代美的体现,因为在其背后,是对当下城市人紧张、疲惫心灵状态的真实表达;相反的一面是,他也知道这种状态并不是人所希冀的、这种状态中的美也肯定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病态与畸形,所以他在认识这种美的时候也同时在试图否定之、超越之,以期找寻到另外一种和谐、另外一种更合适的美。
陈丙利的尝试,同时还有形而下的一个维度。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一直以来,风格与笔墨都是创作者孜孜已求的。反观数千年的书画艺术史也可以看到,被我们尊为大师、奉为经典的那些作者和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两个角度展现出其高妙。而陈丙利的山水画创作在意的似乎不是风格、也不是笔墨,而是一种结构、一种将物象自然的构造方式打乱而后重新组建的规律与模式。他的这种追求,更多的是表现在他山水画创作的构图中,他习惯于将所绘物事组织成为一个不规则的结结实实、更为完整的团块式结构,而很少有传统山水的全景式构图,也不同于传统的边角式构图,这种处理方式,使他笔下的山水具有了更多的抽象性、也更多了些表达的自由。或者也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一种自由的状态里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悟与理想。塞尚终其一生都在为他绘画中的几何形结构而奋斗,不知道陈丙利是否从他那里得到了些启示。我对塞尚的理解是,他在结构中追寻的是一种真实、一种超越了物象本身的终极真实,当然这也与画家本人所处的西方哲学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在陈丙利的绘画中似乎有同样的努力——他试图寻觅一种美、也在试图为这种美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前者出于对某种意义和价值的思索、那么后者相应的就是努力为此提供切实而肯定的存在居所。相信这两者终究会成就他的绘画。
勤奋当然会是一个成功画家必备的素质,有时候甚至会比所谓的天赋和才气更重要。其实,陈丙利很清楚这一点。
曾先后工作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和中国书画报社。南开大学艺术博士,师从尹沧海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0年获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
2004年 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天津区优秀作品展
2005年 参加首届中国写意画展
2006年 参加黎昌第四届青年 中国画年展金奖
2008年 参加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2009年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天津区作品展
2011年 东方既白——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1年 参加墨迹·心迹中国画作品三人联展
2012年 参加中意韩名家佛罗伦萨精品展
2013年 参加澄怀观道——陈丙利山水作品展
2013年 参加春华秋实——杨沛璋师生作品展
事情往往这样,其或成或败的结局,总会以某种隐在的趋势和可能性在它的起始处预设着。所以,起点处任何一点哪怕再细微的差错和不谨慎,结果都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残酷。
当我准备谈陈丙利绘画的时候,这自然也就成为了我首要关心的问题。
一个画家在开始自己绘画创作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画什么,和怎么画?
到目前为止,陈丙利的绘画创作还正处于一种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的状态。一言以蔽之,他的创作尚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而且更能令人颇感欣慰的是,由于他有美院教育的经历、他的善于思考、他对于绘画艺术的颖悟等等这一切,使他的绘画在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上都有审慎的选择,并且也没有出现我所认为的支离。无论如何,这都会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这里就陈丙利的绘画在某些方面给出一些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即,画什么,和怎么画)。否则,我也很难保证我的直觉确实可信。如果不是这样,所谓的评断是不负责任的。
顺便可以提及,我在这里所说的,或者是陈丙利绘画创作中所固有的、或者是他的绘画带给我的思考,不过,这一些都不会与他的绘画无关。
可以看出,陈丙利试图在他的创作中表达一种对于美的思索、以及他试图追寻的一种美。尽管我还不能够很清晰的描述(当然,这种不清晰或许也是由于他表述的暂时模糊,在目前阶段就他本人而言,这是正常的),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国内美术界学术上自“思想”向“学术”、创作上自“精英”向“大众”的转向,山水画的创作受其影响,有太多的画家对思想和美学不再关心,而仅仅着眼于传统的因袭和技法的雕琢,从而使未加选择、未经思辨的美成为争相诉说的由头,殊不知他们所描绘的不过是业已风干的空洞符号,由于时空纬度的缺席,它们已不再具备原有的意义与价值。不同的是,从陈丙利的绘画中可以读到,他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保留有“八五”美术时期绘画界对于宇宙自然、人生世事热切的终极思索和追求。也许,他是正确的。绘画的背后,如果缺乏了一重深沉的诗意吟哦,不知道所谓创作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是名副其实的。而这也正是陈丙利展开自己绘画创作时执意避免的。
有论者道,传统的、古典的美是和谐的,而现代(包括后现代)的美则往往呈现出一种矛盾、纷乱、无序的性格。我基本同意。我想说的是,以此为基点来衡量陈丙利的绘画,我看到的是,似乎他在有意地融合两者——在对现代美的表述中,有意无意间还有着不同于现代美的、一种对于和谐的向往。大概,这才是他绘画创作的根本所在。
陈丙利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在讨论陈丙利山水画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他的创作与传统的关系。如前所言,传统山水画表现的是文人雅士们对天人合一式和谐境界的向往与体悟,但也应该清楚,这种和谐的节奏是与当时的农业文明现实相协调的。问题是,如果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的固有天性,那么当古老的农业文明被当下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现代文明所代替时,作为山水画家,如何再一次通过自己与山水自然的对话、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这种和谐?质言之,当代山水画家所表现的美,是现代大都市中人对山水之美的遥想与渴望,而与古人居之游之的亲近方式迥然有异,它或许先天就具有现代与古典双重性格的可能性。在这一层面上,陈丙利所做(和应该做)的工作是,他没有在自己的绘画中放弃对现代美的体现,因为在其背后,是对当下城市人紧张、疲惫心灵状态的真实表达;相反的一面是,他也知道这种状态并不是人所希冀的、这种状态中的美也肯定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病态与畸形,所以他在认识这种美的时候也同时在试图否定之、超越之,以期找寻到另外一种和谐、另外一种更合适的美。
陈丙利的尝试,同时还有形而下的一个维度。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一直以来,风格与笔墨都是创作者孜孜已求的。反观数千年的书画艺术史也可以看到,被我们尊为大师、奉为经典的那些作者和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两个角度展现出其高妙。而陈丙利的山水画创作在意的似乎不是风格、也不是笔墨,而是一种结构、一种将物象自然的构造方式打乱而后重新组建的规律与模式。他的这种追求,更多的是表现在他山水画创作的构图中,他习惯于将所绘物事组织成为一个不规则的结结实实、更为完整的团块式结构,而很少有传统山水的全景式构图,也不同于传统的边角式构图,这种处理方式,使他笔下的山水具有了更多的抽象性、也更多了些表达的自由。或者也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一种自由的状态里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悟与理想。塞尚终其一生都在为他绘画中的几何形结构而奋斗,不知道陈丙利是否从他那里得到了些启示。我对塞尚的理解是,他在结构中追寻的是一种真实、一种超越了物象本身的终极真实,当然这也与画家本人所处的西方哲学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在陈丙利的绘画中似乎有同样的努力——他试图寻觅一种美、也在试图为这种美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前者出于对某种意义和价值的思索、那么后者相应的就是努力为此提供切实而肯定的存在居所。相信这两者终究会成就他的绘画。
勤奋当然会是一个成功画家必备的素质,有时候甚至会比所谓的天赋和才气更重要。其实,陈丙利很清楚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