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并勤奋着……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zhao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丙利
  曾先后工作于湖南衡阳师范学院和中国书画报社。南开大学艺术博士,师从尹沧海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0年获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
  2004年 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天津区优秀作品展
  2005年 参加首届中国写意画展
  2006年 参加黎昌第四届青年 中国画年展金奖
  2008年 参加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2009年 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天津区作品展
  2011年 东方既白——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1年 参加墨迹·心迹中国画作品三人联展
  2012年 参加中意韩名家佛罗伦萨精品展
  2013年 参加澄怀观道——陈丙利山水作品展
  2013年 参加春华秋实——杨沛璋师生作品展
  事情往往这样,其或成或败的结局,总会以某种隐在的趋势和可能性在它的起始处预设着。所以,起点处任何一点哪怕再细微的差错和不谨慎,结果都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残酷。
  当我准备谈陈丙利绘画的时候,这自然也就成为了我首要关心的问题。
  一个画家在开始自己绘画创作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画什么,和怎么画?
  到目前为止,陈丙利的绘画创作还正处于一种不断尝试、不断调整的状态。一言以蔽之,他的创作尚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而且更能令人颇感欣慰的是,由于他有美院教育的经历、他的善于思考、他对于绘画艺术的颖悟等等这一切,使他的绘画在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上都有审慎的选择,并且也没有出现我所认为的支离。无论如何,这都会是最重要的。
  当然,在这里就陈丙利的绘画在某些方面给出一些讨论还是很有必要的(即,画什么,和怎么画)。否则,我也很难保证我的直觉确实可信。如果不是这样,所谓的评断是不负责任的。
  顺便可以提及,我在这里所说的,或者是陈丙利绘画创作中所固有的、或者是他的绘画带给我的思考,不过,这一些都不会与他的绘画无关。
  可以看出,陈丙利试图在他的创作中表达一种对于美的思索、以及他试图追寻的一种美。尽管我还不能够很清晰的描述(当然,这种不清晰或许也是由于他表述的暂时模糊,在目前阶段就他本人而言,这是正常的),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的。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国内美术界学术上自“思想”向“学术”、创作上自“精英”向“大众”的转向,山水画的创作受其影响,有太多的画家对思想和美学不再关心,而仅仅着眼于传统的因袭和技法的雕琢,从而使未加选择、未经思辨的美成为争相诉说的由头,殊不知他们所描绘的不过是业已风干的空洞符号,由于时空纬度的缺席,它们已不再具备原有的意义与价值。不同的是,从陈丙利的绘画中可以读到,他在某种程度上依然保留有“八五”美术时期绘画界对于宇宙自然、人生世事热切的终极思索和追求。也许,他是正确的。绘画的背后,如果缺乏了一重深沉的诗意吟哦,不知道所谓创作还能在多大程度上是名副其实的。而这也正是陈丙利展开自己绘画创作时执意避免的。
  有论者道,传统的、古典的美是和谐的,而现代(包括后现代)的美则往往呈现出一种矛盾、纷乱、无序的性格。我基本同意。我想说的是,以此为基点来衡量陈丙利的绘画,我看到的是,似乎他在有意地融合两者——在对现代美的表述中,有意无意间还有着不同于现代美的、一种对于和谐的向往。大概,这才是他绘画创作的根本所在。
  陈丙利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在讨论陈丙利山水画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及他的创作与传统的关系。如前所言,传统山水画表现的是文人雅士们对天人合一式和谐境界的向往与体悟,但也应该清楚,这种和谐的节奏是与当时的农业文明现实相协调的。问题是,如果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的固有天性,那么当古老的农业文明被当下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现代文明所代替时,作为山水画家,如何再一次通过自己与山水自然的对话、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这种和谐?质言之,当代山水画家所表现的美,是现代大都市中人对山水之美的遥想与渴望,而与古人居之游之的亲近方式迥然有异,它或许先天就具有现代与古典双重性格的可能性。在这一层面上,陈丙利所做(和应该做)的工作是,他没有在自己的绘画中放弃对现代美的体现,因为在其背后,是对当下城市人紧张、疲惫心灵状态的真实表达;相反的一面是,他也知道这种状态并不是人所希冀的、这种状态中的美也肯定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病态与畸形,所以他在认识这种美的时候也同时在试图否定之、超越之,以期找寻到另外一种和谐、另外一种更合适的美。
  陈丙利的尝试,同时还有形而下的一个维度。
  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中,一直以来,风格与笔墨都是创作者孜孜已求的。反观数千年的书画艺术史也可以看到,被我们尊为大师、奉为经典的那些作者和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两个角度展现出其高妙。而陈丙利的山水画创作在意的似乎不是风格、也不是笔墨,而是一种结构、一种将物象自然的构造方式打乱而后重新组建的规律与模式。他的这种追求,更多的是表现在他山水画创作的构图中,他习惯于将所绘物事组织成为一个不规则的结结实实、更为完整的团块式结构,而很少有传统山水的全景式构图,也不同于传统的边角式构图,这种处理方式,使他笔下的山水具有了更多的抽象性、也更多了些表达的自由。或者也唯有如此,他才能在一种自由的状态里自由地表达他的思悟与理想。塞尚终其一生都在为他绘画中的几何形结构而奋斗,不知道陈丙利是否从他那里得到了些启示。我对塞尚的理解是,他在结构中追寻的是一种真实、一种超越了物象本身的终极真实,当然这也与画家本人所处的西方哲学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在陈丙利的绘画中似乎有同样的努力——他试图寻觅一种美、也在试图为这种美找到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换一种表述方式就是——前者出于对某种意义和价值的思索、那么后者相应的就是努力为此提供切实而肯定的存在居所。相信这两者终究会成就他的绘画。
  勤奋当然会是一个成功画家必备的素质,有时候甚至会比所谓的天赋和才气更重要。其实,陈丙利很清楚这一点。
其他文献
“我没想过专门去玩音乐,只想做个‘的士歌手’。北京市的的士司机有10万大军,我希望我的歌能代表我们这个群体。虽然我的歌并不完美,不过我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司机不光会拉活儿,还会唱歌。”     如果哪一天,您在出租车上听着歌,司机咧着嘴开心地对您说:“师傅,这歌怎么样?我唱的!”您可千万别觉得惊奇。   如果哪一天,道路拥堵,或者您心情不好,希望您可以打上他的车,他的歌会为您带来一缕阳光。   他就
期刊
中国梦强军梦
期刊
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这条母亲河流经陕北高原,浇灌和滋养出繁盛缤纷的民间艺术花朵。在那里,有一支由劳动妇女组成的庞大的剪纸创作群体,高凤莲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与黄河般澎湃激越的艺术气质成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弘扬、保护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重镇,中国美术馆此次将目光投向了这位从陕北热土走来的优秀民间艺术家,全面展现其一家三代在传承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以及当代语境下的陕北民间美术风貌。  生长于黄
期刊
在连续揭批股市黑幕之后,夏草成了名人。  出名给夏草带来很多看得见的好处,比如他在国家会计学院的任教的课程明显增加、经济收益日渐增多、媒体将其冠以“著名证券专家”的头衔、民众直呼其为“股市的打假英雄”等等。  成名之后的夏草也一直处于争议的漩涡,所以有人说他是“股市的芙蓉姐姐”,他自己也评价揭黑是“小人所为”。他的行为不为政府监管部门所喜欢,很多上市公司更是恨之入骨,甚至他所任教的国家会计学院也并
期刊
从幽默到正经  文|鲁迅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1898年更名为周树人。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作收入《鲁迅全集》。    “幽默”一倾于讽刺,失了它的本领且不说,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又要来“讽刺”,来陷害了,倘若堕于“说笑话”,则寿命是可以
期刊
2014年“青年艺术100”在京展出
期刊
开放你的人生  作者:王辉耀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定价:28元  作者简介:      王辉耀,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以及2005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全国青联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北京市政协顾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先后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
期刊
柴 刚  祖籍山东,油画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展览:  2013年 作品参加北京国际商品交易博览会  2013年 作品参加中俄朝(厦门)国际艺术精品展  2006年 举办柴刚个展,台湾台北  2003年 举办柴刚个展,马来西亚吉隆坡  1999年 举办柴刚个展,德国柏林  在炎热的盛夏,一脚跌进柴刚的山水里,青山碧水、小桥人家、曲径落花……我愿意沉醉在山水
期刊
陈丙利的作品构思别致,以笔墨为骨架,采用平面造型形式,在画面整体的苍茫、浑厚与繁茂中下功夫。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  陈丙利善于皴染并用,色墨交融,以影见形,构境虽显淡而实含沉厚,画面整体感强。他勤于写生,从自然物象中寻觅造境之契机,在朦胧中营造别样的心灵镜像。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评论家)  丙利画人物画,也爱画山水,近期画山水画多一些
期刊
作为一位加拿大籍华人,最近刚刚加盟汕头大学法学院的杨诚教授经历颇为独特。他1980年代在国内教过书,当过律师、记者。后来在加拿大多年,长期从事中西方刑法比较研究,主持了多个加拿大政府的对华刑事司法合作项目,还曾作为加拿大政府代表团的成员参与中加两国政府间的人权对话。澳门回归后,他在澳门担任法学院教授和博导。2001年10月,加拿大政府聘请他作为政府方面的专家证人,参与了赖昌星案件的审理。今年3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