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课程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极大的发展空间。可贵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语文教师由起初盲目的实验、摸索,转向研究型与反思型发展。人人参与,共同研究,协调发展已成为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型与反思型教师越来越多,他们自觉融入课改大环境之中,将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探索作为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方式,积极投身于其中,并不断在实验中反思与验证,从中求得改进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反思教学新理念学习方式
回顾课改的路程,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另外是我们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现状令人担忧。下面是本人对教改的一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领他们通过不懈努力, 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一是坚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活动一定要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不能偏离方向。有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红红火火,冷静分析则是乱七八糟。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上作了重大的调整,力求“堂堂清”。但要真正落实并非易事,语文课尤其如此。不过,只要我们用心专一,强化目标意识坚持下去,就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二是坚持以诵读为主线。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语文教学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文积累。积累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读书,尤其是要诵读。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诵读这一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学生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个性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受到了抑制。坚持以诵读为主线很有必要。
学生一旦有了诵读习惯,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体,就会多了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二、语文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对所教的内容要有清晰的认识,要说得出自己的课堂在教什么,怎么教。
一是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或思品课,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新课程给了语文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运用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多种活动,师生之间对话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一堂课充斥了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东西, 其语文教学的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
二是要突出学习目标。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了。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有时我们昕一节课,4O一45分钟的课堂通常安排十几、二十几项内容,只见教师东抓一把西摸一下,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 什么也教不会。有的内容教师每次遇到都要讲,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般讲一下,结果是等于没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 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三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学习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常所说的“心中有学生”,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课的最高境界。
三、课堂提问技巧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引导?许多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作者认为提问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很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用的好,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最终学生的智力和情商都能得到高度的提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提问。让学生就关键词去体味文本,需找文本的内涵,挖掘作者的思想。其次,迂回设问。从旁敲侧击出发,让学生的思想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固定的思维去想。如:学习了《孔乙己》后,教师提问: “孔乙己的悲剧是孔乙己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再次,在比较中提问。语文教材的本身就提供了许多可以比较的素材:文体、内容、主题立意、写作技巧等等。例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通过比较提问,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四、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反思
学科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因其教材内容的特点,更加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是老师不重视德育教育,只是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学生学到的是语文知识,而对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没有及时领悟,影响了语文人文性的发挥。老师对德育渗透的点、程度都把握不够,德育渗透的时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读文本及相关资料,将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了然于心,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时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文章内容中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够做好德育渗透的工作。
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今各级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纷至沓来。“多媒体”“电教化”“课件”等概念备受青睐。想讲好课,没课件,没多媒体,没电教化,对不起,免谈。上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形象、生动、直观,氛围浓厚,能较好地实现课堂目标。但无论是课件还是多媒体,真正动手动脑的是老师。这究竟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呢,还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呢?而且作为农村初中,这些先进教学手段确实难于普及,这里我主张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在所教班级中设了七个语文兴趣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必向其他同组同学推荐精彩句子、诗文,并阐述推荐理由。如公议好的做法或内容还可以向其它小组推荐。这样人人动手,充分调动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探究式学习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理想的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反思教学新理念学习方式
回顾课改的路程,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另外是我们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师生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很好的沟通与交流,这种现状令人担忧。下面是本人对教改的一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领他们通过不懈努力, 日积月累,逐步提高。
一是坚持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活动一定要在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不能偏离方向。有些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红红火火,冷静分析则是乱七八糟。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上作了重大的调整,力求“堂堂清”。但要真正落实并非易事,语文课尤其如此。不过,只要我们用心专一,强化目标意识坚持下去,就完全能够做得到的。
二是坚持以诵读为主线。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语文教学本身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文积累。积累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读书,尤其是要诵读。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诵读教学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久而久之,诵读这一阅读方式便被遗忘了。学生诵读的热情受到压抑,个性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受到了抑制。坚持以诵读为主线很有必要。
学生一旦有了诵读习惯,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就会成为一个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主体,就会多了许多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
二、语文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对所教的内容要有清晰的认识,要说得出自己的课堂在教什么,怎么教。
一是要从语文的角度实施教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语文课被上成了政治课或思品课,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新课程给了语文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运用多种资源,组织学生多种活动,师生之间对话频繁,教师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时还能说出一些道道来,但稍一考察,就可断定其所教的内容与语文关联不大,对学生的听说读写不发生直接的影响。一堂课充斥了大量与语文关联不大甚至是毫无关联的东西, 其语文教学的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要教好语言,要读好文本。
二是要突出学习目标。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了。但这样一来也容易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状态。有时我们昕一节课,4O一45分钟的课堂通常安排十几、二十几项内容,只见教师东抓一把西摸一下,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教 什么也教不会。有的内容教师每次遇到都要讲,但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般讲一下,结果是等于没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一堂课内容过于繁杂,也必然是对语文进行了肢解。因此,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无疑是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益的。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 围绕学习目标,抓住主要的内容。
三是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人为本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学生的学习为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和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通常所说的“心中有学生”,就体现在这一点上,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使用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学生逐步达成共同的课程目标,这是一堂语文课的最高境界。
三、课堂提问技巧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如何引导?许多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作者认为提问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很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用的好,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最终学生的智力和情商都能得到高度的提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提问。让学生就关键词去体味文本,需找文本的内涵,挖掘作者的思想。其次,迂回设问。从旁敲侧击出发,让学生的思想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用固定的思维去想。如:学习了《孔乙己》后,教师提问: “孔乙己的悲剧是孔乙己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再次,在比较中提问。语文教材的本身就提供了许多可以比较的素材:文体、内容、主题立意、写作技巧等等。例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通过比较提问,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
四、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反思
学科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因其教材内容的特点,更加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是老师不重视德育教育,只是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学生学到的是语文知识,而对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没有及时领悟,影响了语文人文性的发挥。老师对德育渗透的点、程度都把握不够,德育渗透的时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读文本及相关资料,将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了然于心,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时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文章内容中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够做好德育渗透的工作。
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当今各级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纷至沓来。“多媒体”“电教化”“课件”等概念备受青睐。想讲好课,没课件,没多媒体,没电教化,对不起,免谈。上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让课堂形象、生动、直观,氛围浓厚,能较好地实现课堂目标。但无论是课件还是多媒体,真正动手动脑的是老师。这究竟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呢,还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呢?而且作为农村初中,这些先进教学手段确实难于普及,这里我主张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在所教班级中设了七个语文兴趣小组,让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必向其他同组同学推荐精彩句子、诗文,并阐述推荐理由。如公议好的做法或内容还可以向其它小组推荐。这样人人动手,充分调动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课堂中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确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深化探究式学习方式,建立科学高效理想的语文教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