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学习(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游戏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主要物品,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材料具有激发幼儿游戏动机、支持游戏开展、促进游戏水平提高的作用。在幼儿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内容,积极尝试、发现,主动操作、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合作和交往的乐趣。因此,区角成为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主要场所。正因为通过学习《指南》,我们的老师才意识到区域活动开展的价值这么大。而开展区域让我们的孩子动起来,材料是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合适材料从何处来?怎样投放材料,材料是否适合于幼儿?幼儿作用于游戏材料的方式对幼儿游戏行为又怎样的影响?这些是开展区域活动时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大班二组展开了对区域活动的研究。
一、幼儿与游戏材料之间的关系
1.材料的形象性和教师预设的要求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
老师们通过在活动区(如医院、理发店等)投放不同种类的形象性材料和赋予不同学习要求的结构性材料,用材料的预设玩法引导幼儿从事某一特定的活动,从而实现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显性功能。
玩法取决于材料的特征,材料的形象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可以引发幼儿特定的游戏行为.这些游戏行为又有助于实现某些特定的幼儿发展目标。但我们看到这种材料有局限性。
2.幼儿自身发展激活了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潜在功能
幼儿生成的玩法不比教师预设的玩法价值低。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每一种自创玩法,我们就能解读其中的发展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往往最能体现他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允许幼儿在教师规定的玩法以外按自己的方式游戲,是实现游戏材料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研究表明“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决定了幼儿的玩法)
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也就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通过观摩班级区域材料发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对活动区的游戏材料大致采用了三种投放方式。
1.递进式投放
这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高结构性材料投放方式,如上所述.教师试图通过材料的玩法设计.引导幼儿按照要求游戏,以促进幼儿发展。例如图中我们看到的教预设的玩法是通过拨动红色的环,让幼儿说出组成。开始可能幼儿的兴趣停在拨动的环上,但后期幼儿却不在去玩了。材料对幼儿来说已成为摆设。
在预设课程中采用这种材料投放方式是必要的,但问题是被教师设计了玩法的材料常常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结果幼儿很少选择教师在材料设计上花费精力最多的活动区,在那里逗留的时间也很短。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材料的投放方式,而在于教师预设的玩法不适宜。教师如果为了实施课程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游戏材料的玩法设计成枯燥的作业让幼儿操练。或者设计成只需重复而没有变化的单一玩法,那么实际上就是在用材料控制幼儿,而不是由幼儿控制材料。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感时必然会失去兴趣,该材料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了。
2.开放性投放
这是一种不预设教学目标的直接投放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材料投放方式,即,如积木、插塑、珠子、纸以及各种废旧物品。教师不对材料作任何设计制作,也不对材料的玩法作任何规定,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以变换花样玩。
这种投放方式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游戏材料,产生自发性的游戏活动。当然,非结构性材料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尽管也意识到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但常常忽略它们对幼儿具体行为的实际意义。
幼儿在面对非结构性材料时常以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比如用毛线卷曲可以制作自己想要的图案,用毛线可以当做测量桌子长度的工具,毛线可以当做捆东西用的辅助工具,幼儿正是从他们自发生成的玩法中获得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
意识到这一价值,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就不会放任自流,而是仔细观察幼儿对每一种材料的各种玩法,分析和判断这些玩法对幼儿发展的实际价值,适时地给予幼儿支持和指导。
3.探索发现式投放
这是一种将教学目标隐蔽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即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大致的规划,将预设的学习目标落实到一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间接达成目标。
三、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材料适合幼儿吗)
1.游戏材料的类别多样性决定了幼儿获得多种不同经验的机会
不同种类的游戏材料会诱发幼儿开展不同类别的游戏,而不同类别的游戏对幼儿发展又各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提供各类游戏的相应材料是活动区材料丰富性最基本的要求。
而我们发现老师们很少考虑各区域内材料丰富性以及区域之间的材料搭配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尽管每种游戏都有其基本材料,但是基本材料只是提供了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还必须添加辅助材料,而其他任何区域的材料往往能构成某一区域的辅助材料。
例如,如果在美工区区域中的孩子制作的假卷发添加到音乐区中进行“星光大道的个人展示.有助于幼儿丰富游戏的情节,增加游戏情节的复杂性。即对具有自主性的大班幼儿,教师要允许他们跨区域使用材料,但要提醒使用后物归原处。
2.游戏材料的数量不同可实现幼儿多种发展可能性
对大班幼儿,同种材料是否投放越多越好?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要增加种类并减少同种材料的数量,才能满足幼儿多种需要以及合作游戏的开展。这是符合幼儿游戏发展特点的。因此,材料是否充足也不能简单地以数量来衡量。
有一份关于材料投放数量的研究指出:判断一个活动区材料是丰富还是缺乏,应当依据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增减,而非材料数量的多少。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幼儿自主地选择材料,寻求玩法,归纳总结,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
一、幼儿与游戏材料之间的关系
1.材料的形象性和教师预设的要求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
老师们通过在活动区(如医院、理发店等)投放不同种类的形象性材料和赋予不同学习要求的结构性材料,用材料的预设玩法引导幼儿从事某一特定的活动,从而实现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显性功能。
玩法取决于材料的特征,材料的形象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可以引发幼儿特定的游戏行为.这些游戏行为又有助于实现某些特定的幼儿发展目标。但我们看到这种材料有局限性。
2.幼儿自身发展激活了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潜在功能
幼儿生成的玩法不比教师预设的玩法价值低。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每一种自创玩法,我们就能解读其中的发展价值,幼儿在原有玩法基础上形成的自创玩法往往最能体现他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允许幼儿在教师规定的玩法以外按自己的方式游戲,是实现游戏材料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研究表明“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
二、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决定了幼儿的玩法)
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也就成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通过观摩班级区域材料发现,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对活动区的游戏材料大致采用了三种投放方式。
1.递进式投放
这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高结构性材料投放方式,如上所述.教师试图通过材料的玩法设计.引导幼儿按照要求游戏,以促进幼儿发展。例如图中我们看到的教预设的玩法是通过拨动红色的环,让幼儿说出组成。开始可能幼儿的兴趣停在拨动的环上,但后期幼儿却不在去玩了。材料对幼儿来说已成为摆设。
在预设课程中采用这种材料投放方式是必要的,但问题是被教师设计了玩法的材料常常无法满足幼儿的需要,结果幼儿很少选择教师在材料设计上花费精力最多的活动区,在那里逗留的时间也很短。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材料的投放方式,而在于教师预设的玩法不适宜。教师如果为了实施课程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将游戏材料的玩法设计成枯燥的作业让幼儿操练。或者设计成只需重复而没有变化的单一玩法,那么实际上就是在用材料控制幼儿,而不是由幼儿控制材料。幼儿对材料缺乏控制感时必然会失去兴趣,该材料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了。
2.开放性投放
这是一种不预设教学目标的直接投放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材料投放方式,即,如积木、插塑、珠子、纸以及各种废旧物品。教师不对材料作任何设计制作,也不对材料的玩法作任何规定,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可以变换花样玩。
这种投放方式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游戏材料,产生自发性的游戏活动。当然,非结构性材料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教师尽管也意识到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对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是有价值的,但常常忽略它们对幼儿具体行为的实际意义。
幼儿在面对非结构性材料时常以不同的方法作用于同一种材料,比如用毛线卷曲可以制作自己想要的图案,用毛线可以当做测量桌子长度的工具,毛线可以当做捆东西用的辅助工具,幼儿正是从他们自发生成的玩法中获得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
意识到这一价值,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就不会放任自流,而是仔细观察幼儿对每一种材料的各种玩法,分析和判断这些玩法对幼儿发展的实际价值,适时地给予幼儿支持和指导。
3.探索发现式投放
这是一种将教学目标隐蔽化的材料投放方式,即教师对活动材料进行大致的规划,将预设的学习目标落实到一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间接达成目标。
三、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材料适合幼儿吗)
1.游戏材料的类别多样性决定了幼儿获得多种不同经验的机会
不同种类的游戏材料会诱发幼儿开展不同类别的游戏,而不同类别的游戏对幼儿发展又各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提供各类游戏的相应材料是活动区材料丰富性最基本的要求。
而我们发现老师们很少考虑各区域内材料丰富性以及区域之间的材料搭配与幼儿行为的关系。
尽管每种游戏都有其基本材料,但是基本材料只是提供了开展活动的基本条件,要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还必须添加辅助材料,而其他任何区域的材料往往能构成某一区域的辅助材料。
例如,如果在美工区区域中的孩子制作的假卷发添加到音乐区中进行“星光大道的个人展示.有助于幼儿丰富游戏的情节,增加游戏情节的复杂性。即对具有自主性的大班幼儿,教师要允许他们跨区域使用材料,但要提醒使用后物归原处。
2.游戏材料的数量不同可实现幼儿多种发展可能性
对大班幼儿,同种材料是否投放越多越好?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要增加种类并减少同种材料的数量,才能满足幼儿多种需要以及合作游戏的开展。这是符合幼儿游戏发展特点的。因此,材料是否充足也不能简单地以数量来衡量。
有一份关于材料投放数量的研究指出:判断一个活动区材料是丰富还是缺乏,应当依据幼儿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的增减,而非材料数量的多少。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幼儿自主地选择材料,寻求玩法,归纳总结,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