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研究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为之提供的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岗和失业人员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可能对其专业素质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因此,小企业成长需要政策和体制上的帮助。在小企业的发展中有必要克服当前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即小企业做大了就是成功。报告认为,小企业是一种企业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规律,从国内外历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证明小企业有自己的成功之路。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只是一种变化,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大企业也有倒闭的,企业的规模与其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影响其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规划的稳定。所以,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办公,尽管简化相关手续,对于小企业已不仅仅是得到温暖和方便的问题,而是直接关乎其产品成本、竞争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后劲与能力问题。
本研究报告正是基于来自哈尔滨和青岛两 城市1000余份调查问卷和75份面谈调查材料基础之上。中国的私营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哈尔滨是内陆的省会城市,青岛则是传统的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来自两个城市的调查材料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了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两试点城市小企业有关数据
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政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的开办条件、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所提供的限制、保护和扶持措施,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括传统观念、非政策类歧视等方面。中国的中小企业虽然只有二十年的经历,但其建立、成长、运作和发展见证了也推动了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形成。从目前情况看,特别是以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为标志,中央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已有充分的肯定,在调查中,中小企业主也认为中央政策很让人满意,不足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的透明度和获取渠道问题
“一站式”办公为公司开办提供了大量的方便,青岛市更是在“一站式”办公的基础上,建立了“并联审批”制,各部门在网上协调,效果很好,这无疑是政府行政改革的一方向。问题是“一站式”办公尚未普及,而在未实行“一站式”办公的地方,开办一个小企业跑上几个部门去办手续仍是正常现象。即使已经领取执照并开始营业了,政府有关部门政策变动的基本精神也要等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出来以后才算数,这个时间差以及基本精神与具体要求之间的自由度往往对企业经营、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甚至企业主对政府的信任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小企业支持中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与政府的衔接问题,但就政府自身而言,如何界定并使公众明了上级单位基本精神和下级单位具体要求的差异,谁有权解释这种差异,谁来监督这个有解释权的人,也是政府转变作风、转变职能的一个大课题。
二、行政审批问题
按照国内的现行制度,工商企业的经营执照由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商局是执照的惟一签发机关,比如餐饮类行业的执照要有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批准,食品类还要加上检验、检疫部门的批准,建筑业要有建设部门的批准,药品经营要有药监局批准等等。国有专卖、特入场经营和相关部门监管都是政府的正常行政管理行为,本身不可简单地说其合理或不合理。问题是如果针对一个企业的情况,不同部门意见有分歧时,企业就倒了霉,因为企业是被监管对象,他无法调解监管部门的分歧。有趣的是,常常有部门之间不便说或不愿说的话,甲部门就可能让企业去乙部门问问看,造成企业好象忘了自己的事,而为两个部门间对某一个法规条款的不同理解来回奔波、传递消息。这种情况应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中央政府在最近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提出了“相对集中执法”的概念,相信能够遏制这种状况。
三、政府效率问题
这是小企业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企业提交的报告满足了全部政策法规要求以后,有关部门的批准时间弹性很大,有时尽管不一定晚许多,但小企业总是搞不懂为什么政府部门的开会、学习或会餐都可以放下其正常职能的工作;为什么企业专程跑到主管部门来,其具体经办人员个人生病、家属生病、房屋维修、小孩入学等等任何理由都可以让企业再跑上一趟、两趟甚至更多。可见,政府转变观念,由“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才能在“一站式”办公和中小企业支持中心等措施的配合下,彻底改变企业对政府部门“难、繁、慢”的印象。
创业人员和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一是报税、报帐和申报有关材料,越简捷、花费时间越少越好。企业抱怨比较多的报税很难、税收过重的问题应引起政府的关注。另外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则是小企业获取商业信息、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变化的渠道问题。最后,创业者和小企业肯定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这方面的培训永远是受欢迎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金融体系
首先,必须注意体制障碍。银行对大企业放款和对小企业放款的机制几乎完全不同。相比较而言,银行对大企业放款成本低,收益高,对小企业放款是一个成本高而收效低的业务,根本就不适合运营成本很高的大型机构来运作。第二,在帮助中小企业争取资金支持的同时,必须强化中小企业的还款意识。引导中小企业逐步建立信用体系。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并不理想,合同履约率和借款偿还比例都不够高,中小企业既是受害者,可能也是害人者。而建立一种信用体系各国也并无特殊简捷的做法,唯有靠政府坚定不移地逐步推动和完成。第三,把钱直接发放给小企业还是间接支持小企业,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关系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开始从第三产业退出并逐渐形成垄断经营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大部分民营化,而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一部分加工行业;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和一些特许经营的行业这样一种态势。就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而言,这种情况是很大的进步。但就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性而言,这种格局显然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型企业并不是配件等都需自己造的企业,现在的跨国公司多半是大企业,但其研发中心、工艺流程和销售链条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仅仅考虑国有企业有计划地退出竞争性行业,哪些行业该国有企业做,哪些行业该民营企业做,显然不是办法。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过程中,有一种方式叫“带资分流”很值得注意,这种方式比简单地让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更有前景,一是其完成了分流的功能,二是其分流完成之时就是小企业诞生之时,最后,如果“带资分流”人员带出来的资产与国有企业原有工艺流程有关,我们的国有企业就可能找到了一条与国际惯例很接摈 大小企业与小企业共同发展的路子。
在允许小企业进入了国有企业工艺流程的同时,也不必阻止小企业演变成大企业,世界500强中第三产业的不少,包括服装、饮料等。特别是商业零售业,本是传统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小门小店,但在信息技术的催生下也诞生出了大企业,可见把大企业和小企业按行业配置的办法显然有其不合理性,大企业和小企业由不同部门管理、分别制定政策的局面应改变,重要的是要由市场来调节。
三、人力资源
对小企业最有铲的支持就是帮助其学会和提高赚钱的能力。但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由谁去做教师呢?赚钱是一种能力,可以用知识,也可以不用知识。国内大学教师和研究机构里的人虽然也对企业搞一些培训,但是内容多半在政策背景、国内外形势和基础理论方面,距离如何赚钱的问题还很远,政府机构里更不会储备这方面的人才。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影响其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规划的稳定。所以,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办公,尽管简化相关手续,对于小企业已不仅仅是得到温暖和方便的问题,而是直接关乎其产品成本、竞争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后劲与能力问题。
本研究报告正是基于来自哈尔滨和青岛两 城市1000余份调查问卷和75份面谈调查材料基础之上。中国的私营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部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哈尔滨是内陆的省会城市,青岛则是传统的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来自两个城市的调查材料比较有代表性地说明了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两试点城市小企业有关数据
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指政府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于企业的开办条件、市场准入、融资渠道等方面所提供的限制、保护和扶持措施,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包括传统观念、非政策类歧视等方面。中国的中小企业虽然只有二十年的经历,但其建立、成长、运作和发展见证了也推动了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形成。从目前情况看,特别是以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为标志,中央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已有充分的肯定,在调查中,中小企业主也认为中央政策很让人满意,不足之处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的透明度和获取渠道问题
“一站式”办公为公司开办提供了大量的方便,青岛市更是在“一站式”办公的基础上,建立了“并联审批”制,各部门在网上协调,效果很好,这无疑是政府行政改革的一方向。问题是“一站式”办公尚未普及,而在未实行“一站式”办公的地方,开办一个小企业跑上几个部门去办手续仍是正常现象。即使已经领取执照并开始营业了,政府有关部门政策变动的基本精神也要等有关部门的具体要求出来以后才算数,这个时间差以及基本精神与具体要求之间的自由度往往对企业经营、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甚至企业主对政府的信任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小企业支持中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与政府的衔接问题,但就政府自身而言,如何界定并使公众明了上级单位基本精神和下级单位具体要求的差异,谁有权解释这种差异,谁来监督这个有解释权的人,也是政府转变作风、转变职能的一个大课题。
二、行政审批问题
按照国内的现行制度,工商企业的经营执照由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工商局是执照的惟一签发机关,比如餐饮类行业的执照要有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批准,食品类还要加上检验、检疫部门的批准,建筑业要有建设部门的批准,药品经营要有药监局批准等等。国有专卖、特入场经营和相关部门监管都是政府的正常行政管理行为,本身不可简单地说其合理或不合理。问题是如果针对一个企业的情况,不同部门意见有分歧时,企业就倒了霉,因为企业是被监管对象,他无法调解监管部门的分歧。有趣的是,常常有部门之间不便说或不愿说的话,甲部门就可能让企业去乙部门问问看,造成企业好象忘了自己的事,而为两个部门间对某一个法规条款的不同理解来回奔波、传递消息。这种情况应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中央政府在最近的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提出了“相对集中执法”的概念,相信能够遏制这种状况。
三、政府效率问题
这是小企业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企业提交的报告满足了全部政策法规要求以后,有关部门的批准时间弹性很大,有时尽管不一定晚许多,但小企业总是搞不懂为什么政府部门的开会、学习或会餐都可以放下其正常职能的工作;为什么企业专程跑到主管部门来,其具体经办人员个人生病、家属生病、房屋维修、小孩入学等等任何理由都可以让企业再跑上一趟、两趟甚至更多。可见,政府转变观念,由“管理为主”变为“服务为主”,才能在“一站式”办公和中小企业支持中心等措施的配合下,彻底改变企业对政府部门“难、繁、慢”的印象。
创业人员和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一是报税、报帐和申报有关材料,越简捷、花费时间越少越好。企业抱怨比较多的报税很难、税收过重的问题应引起政府的关注。另外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则是小企业获取商业信息、市场动态和有关政策变化的渠道问题。最后,创业者和小企业肯定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这方面的培训永远是受欢迎的。几个关键环节
一、金融体系
首先,必须注意体制障碍。银行对大企业放款和对小企业放款的机制几乎完全不同。相比较而言,银行对大企业放款成本低,收益高,对小企业放款是一个成本高而收效低的业务,根本就不适合运营成本很高的大型机构来运作。第二,在帮助中小企业争取资金支持的同时,必须强化中小企业的还款意识。引导中小企业逐步建立信用体系。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并不理想,合同履约率和借款偿还比例都不够高,中小企业既是受害者,可能也是害人者。而建立一种信用体系各国也并无特殊简捷的做法,唯有靠政府坚定不移地逐步推动和完成。第三,把钱直接发放给小企业还是间接支持小企业,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关系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开始从第三产业退出并逐渐形成垄断经营的局面,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大部分民营化,而且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和一部分加工行业;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行业和一些特许经营的行业这样一种态势。就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而言,这种情况是很大的进步。但就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性而言,这种格局显然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型企业并不是配件等都需自己造的企业,现在的跨国公司多半是大企业,但其研发中心、工艺流程和销售链条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之中。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仅仅考虑国有企业有计划地退出竞争性行业,哪些行业该国有企业做,哪些行业该民营企业做,显然不是办法。在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的过程中,有一种方式叫“带资分流”很值得注意,这种方式比简单地让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更有前景,一是其完成了分流的功能,二是其分流完成之时就是小企业诞生之时,最后,如果“带资分流”人员带出来的资产与国有企业原有工艺流程有关,我们的国有企业就可能找到了一条与国际惯例很接摈 大小企业与小企业共同发展的路子。
在允许小企业进入了国有企业工艺流程的同时,也不必阻止小企业演变成大企业,世界500强中第三产业的不少,包括服装、饮料等。特别是商业零售业,本是传统的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小门小店,但在信息技术的催生下也诞生出了大企业,可见把大企业和小企业按行业配置的办法显然有其不合理性,大企业和小企业由不同部门管理、分别制定政策的局面应改变,重要的是要由市场来调节。
三、人力资源
对小企业最有铲的支持就是帮助其学会和提高赚钱的能力。但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由谁去做教师呢?赚钱是一种能力,可以用知识,也可以不用知识。国内大学教师和研究机构里的人虽然也对企业搞一些培训,但是内容多半在政策背景、国内外形势和基础理论方面,距离如何赚钱的问题还很远,政府机构里更不会储备这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