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各种能力的培养源于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本文通过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想象能力的激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创新意识
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多么重要。那么语文学科作为开发儿童智能,完善和提高儿童的素质,教会学生读书,学会生活,学习科学,学习社会的实践性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渊源文化的承载体。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在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培养新人,也就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面对新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发挥有效地创造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曾有一位著名语文教师也指出:“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那么所有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作业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对礼物,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不过,激发兴趣应根据教育科学原理,尤其是心理学的有关规律,采取科学的办法进行。不能把激发兴趣同说笑话讲故事或做几个滑稽动作混为一谈。心理学表明:兴趣与需要密切相关,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强烈的要求和欲望,使他们自己感到需要知晓,需要掌握,学习起来就会产生兴趣,就会主动求知。
例如,教学《听潮》一课,不妨设想在新课前放一段海水涨潮时的录音,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去仔细琢磨,然后再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简评,适时导人:海水涨潮和落潮时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分析了海睡图之后,让学生明白:作者调动了多种手法(比喻、拟人等)从不同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描绘出其形态、气息、动作,从而让学生领略到海睡时的那种恬静,给人以美感享受。那么后面的海醒图、海怒图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出来的呢?学生定会热情倍增,自我求索。为他们拓宽思维,发挥创造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重视阅读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首先,在教学中要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成为学生积极探求,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
其次,要优化阅读过程,发挥学生的独创能力。吉尔特认为,创造性能力具有六种成分,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而最重要的特点是独创性和新颖性。其表现为: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性,能够进行新奇的想象和思考;对已知事物或已认识的事物,能够从其他角度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善于对之前的“真理”提出质疑,发现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新的观点。同时要提倡独创性想象。美学观点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深入阅读中成为内容中的主导者,从而对理解和把握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直觉的对“美”的领悟。
三、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作文教学要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向前进,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作文审题中往往只限于一孔之见,一条思路。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中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不同的观察位置,所看到的结果不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进行主体思考。如《谈理想》一题,或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切人,或从“理想与空想”切入。
其次,要“开放”中心,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不要勉强学生只围绕某一个中心写,只要不违背题意,都要鼓励学生按自己所想到的角度立意成文。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先不求立意高下,只求言之成理。即使立意存在偏差,文章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对这一部分学生要重点引导。
最后,作文教学要突破常规,要富有想象力,并鼓励新颖的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盆一流的汤的创造性远胜于一幅二流的画。”同样,一篇立意正确,结构完整毫无新意的文章,远远不如一刹那间的灵机一动产生的一点顿悟。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主动求索,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因此,为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或见解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及多个角度去思索,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异的观点。鼓励创新,要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寻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对生活素材作深层挖掘,捕捉蕴含于生活深层的闪光点,进而使文章言近旨远,情真意切,富有特色,充满新意。
结束语:
总之学生的创造力来自于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教师对学生是无法教会的,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有效语文教学方式中被激发出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爱英.小学语文想象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20期
[2]马成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创新意识
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多么重要。那么语文学科作为开发儿童智能,完善和提高儿童的素质,教会学生读书,学会生活,学习科学,学习社会的实践性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渊源文化的承载体。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在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培养新人,也就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面对新的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发挥有效地创造才能、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通过实践,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曾有一位著名语文教师也指出:“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那么所有课堂教学以及课外作业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对礼物,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不过,激发兴趣应根据教育科学原理,尤其是心理学的有关规律,采取科学的办法进行。不能把激发兴趣同说笑话讲故事或做几个滑稽动作混为一谈。心理学表明:兴趣与需要密切相关,要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强烈的要求和欲望,使他们自己感到需要知晓,需要掌握,学习起来就会产生兴趣,就会主动求知。
例如,教学《听潮》一课,不妨设想在新课前放一段海水涨潮时的录音,让学生调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去仔细琢磨,然后再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简评,适时导人:海水涨潮和落潮时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分析了海睡图之后,让学生明白:作者调动了多种手法(比喻、拟人等)从不同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描绘出其形态、气息、动作,从而让学生领略到海睡时的那种恬静,给人以美感享受。那么后面的海醒图、海怒图作者又是如何描绘出来的呢?学生定会热情倍增,自我求索。为他们拓宽思维,发挥创造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重视阅读教学,营造创新氛围
首先,在教学中要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成为学生积极探求,锐意创新、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
其次,要优化阅读过程,发挥学生的独创能力。吉尔特认为,创造性能力具有六种成分,即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和洞察性。而最重要的特点是独创性和新颖性。其表现为: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性,能够进行新奇的想象和思考;对已知事物或已认识的事物,能够从其他角度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善于对之前的“真理”提出质疑,发现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新的观点。同时要提倡独创性想象。美学观点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召唤性和“空白”意义,是一个意义“框架”。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深入阅读中成为内容中的主导者,从而对理解和把握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想象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直觉的对“美”的领悟。
三、开放作文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首先,作文教学要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打开思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求同思维起主要作用,思考问题往往朝一个方向前进,容易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表现在作文审题中往往只限于一孔之见,一条思路。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中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见,不同的观察位置,所看到的结果不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多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进行主体思考。如《谈理想》一题,或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切人,或从“理想与空想”切入。
其次,要“开放”中心,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不要勉强学生只围绕某一个中心写,只要不违背题意,都要鼓励学生按自己所想到的角度立意成文。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先不求立意高下,只求言之成理。即使立意存在偏差,文章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应该给予肯定。同时,对这一部分学生要重点引导。
最后,作文教学要突破常规,要富有想象力,并鼓励新颖的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一盆一流的汤的创造性远胜于一幅二流的画。”同样,一篇立意正确,结构完整毫无新意的文章,远远不如一刹那间的灵机一动产生的一点顿悟。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突破思维定势,克服思维惰性,主动求索,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因此,为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或见解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及多个角度去思索,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深,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与传统迥异的观点。鼓励创新,要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寻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对生活素材作深层挖掘,捕捉蕴含于生活深层的闪光点,进而使文章言近旨远,情真意切,富有特色,充满新意。
结束语:
总之学生的创造力来自于想象力。而想象力是教师对学生是无法教会的,但是可以通过各种有效语文教学方式中被激发出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开放式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爱英.小学语文想象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2年20期
[2]马成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探究【J】新课程(小学版), 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