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的充分曝光与影像锐化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码相机充分曝光的必要性
  学过传统测光理论的摄影者都知道,测光表最重要的测光还原标准,是把所测光的明度区域还原成18%中灰密度,不管是白是黑,只要测光表对这个部位测光,所取得曝光值都会把它们在底片上还原成1.0密度的中灰度。为了获得正确的测光值,人们发明了18%中灰板,以反射现场光线的中间亮度值。只要把18%中灰板放置在现场,对着18%中灰板测光,就可以取得相当精确的曝光值。这种测光方式沿用了几十年,它的好处是,对中间值测光,可以有效涵盖亮部和暗部层次。在拍摄反转片的人群中,“宁欠勿过”的测光方式曾一度盛行,用减少曝光的办法,获得更高的饱和度。
  一般来说,这种传统方式注意保留高光层次,较为安全。但问题是,“宁欠勿过”的照片都要经过调整才能达到正常。每张照片都调整,工作量太大,十分麻烦。到了数码时代,人们仍然沿用这种测光方式。“宁欠勿过”可以使数码相机获得安全的曝光,但绝对不是最佳曝光。在数码摄影中欠曝光,会丧失数码暗部层次丰富的优势,使数码影像暗部缺少更多本来应有的层次,这些层次是胶片所缺少的,按照胶片的曝光理论对待数码影像,显然是用老办法对付新问题,简单说,对于数码影像的采集是吃亏的。
  数码影像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噪点控制。数码的噪点看上去与胶片的颗粒类似,其实,它们有很大不同。胶片的颗粒是溴化银在显影的过程中颗粒集结造成的,胶片本来就是由感光银盐乳剂作为感光主材,颗粒是先天存在的。控制得好,颗粒会不太突出;控制不好,颗粒会十分突出。无论怎么控制,都不会完全消除颗粒。颗粒会影响照片的层次表现,甚至还会影响照片的分辨率。数码影像没有先天颗粒存在,因此它细腻平滑,过渡自然。但是,由于数码电路的制造、排列、内部增益、传输、高温损害以及后期制作中强行拉大反差和提高亮度,特别是对于曝光不足的影像大幅提亮暗部或恣意提高饱和度,会使本来平滑的层次中产生噪点和本来不存在的伪色噪点。严重的数码噪点有时会比胶片颗粒还可怕,会毁掉一幅好照片。因此,控制噪点是数码影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前期拍摄开始到后期制作的全过程都要特别留意。能否控制好数码噪点,是检验数码摄影能力的试金石。
  控制数码噪点应该从曝光做起,充足曝光是降低噪点的根本前提。如果曝光不足,必然要提亮暗部,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噪点。到了这一步,可谓回天无力,因此,数码必须充足曝光,这样就不需要大幅提亮暗部,也就不会产生噪点。
  图1中“亮度”是灰阶RGB的平均值。“光比”是每相差1级EV值所对应的级差,按照中灰值测光和曝光,胶片和数码相机都可以轻松记录5〜7级光比而无需后期再去调整。但是请注意,必须按中灰值曝光。在测光时,能否找到并确定中灰区域,使用正确的测光方式就成为关键。数码单反相机的宽容度不少于十级,而绝大多数画面反差的主要层次都在7级光比之内(不排除有极个别小画面的极白和极黑)。这些小面积的结构不对画面主体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胶片的曝光理论是按照中灰值曝光决定的,也就是图1中128灰阶的亮度值。而数码曝光应当按照中灰偏右的位置曝光,也就是在中灰的基础上稍稍增加曝光。增加多少要看高光有无溢出,查验高光数据不能超过RGB 250,最好在 RGB 241〜245之间。只要不超过上述数据,增加的量大一些也无妨。
  我们再利用这张图,顺便看看曝光不足是怎么回事。在曝光时,如果选择了浅灰区作为曝光基点,就可能错把浅灰区当成中灰区,也就是减少了曝光,造成曝光失误。曝光偏重于高光,此时暗部曝光不足,原片上缺少层次。这种照片必须经过后期调整以再现暗部层次,而大幅提亮暗部又会产生暗部噪点。
  图2是我于初秋在新疆江布拉克拍摄的照片。原图是彩色照片,为了能够从明度层次上验证曝光,我把它转成黑白照片,黑白照片能把彩色的RGB数据换算成简单的RGB值,对曝光查验一目了然。图中,白云的亮度为RGB 245,羊群最黑的部位RGB 6,远景中灰的区域为RGB 128。仅从数据指标看,这是最佳的曝光,也是数据合理的最佳照片。如果高于这些数据,则是曝光过度,低于这些数据,就是曝光不足。
  我们再看图3的原始彩色照片,偏右曝光使画面的曝光充足,因此画面通透,色彩明丽。色彩还原的最高境界是色彩透明,不浑浊,这张照片达到了这样的要求。从层次上看,近景的羊群厚重沉着,有足够的力度;远景的山峦层次渐远,表现出优美的色彩透视。
  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通过查验暗部的噪点可以看到:曝光正确的照片,亮部没有噪点,暗部也基本看不到噪点,画面平滑,影像质量很高。
  作为试验,图5这张照片有意减少了一级曝光,使曝光不足。画面没有图4通透明丽。显得影调发闷,因此必须提亮。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查验暗部的噪点可以看到,曝光不足的照片由于必须提亮暗部,迫使暗部产生噪点。与图4的相同局部相比,出现了高光噪点和伪色噪点,虽然还不太严重,但与曝光正确的照片相比差异明显。如果曝光不足两挡或更多,噪点会相当突出。
  
  数码相机成像的原理与应对
  数码相机拍摄的原片焦点松软,不锐利的现象甚至让有的人认为数码相机普遍存在跑焦问题。其实,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数码确实存在焦点不实的可能性,这与数码相机的摩尔条纹和采用模糊计算的成像机理有关。模糊的原因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
  第一,数码成像的结构特征。数码成像彻底绕开了胶片感光银盐的成像思路,使用电子元件作为感光介质,使光线转变为电流,以电流大小记录影像明暗,与滤光镜配合,承载RGB色彩和影调,最终以像素组合的形式完成影像再现。电磁波(可见光线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多波长复合体,在成像中并非所有的电磁波都是有益的,比如紫外线、红外线等,会形成轻度的焦外绕射,对成像不利。因此需要将有害光滤除。在传统胶片上,乳剂涂层常常达到十多层,其中部分层就承担过滤有害光的作用。数码成像的元件不能在感光元件中分层阻隔有害光,而是把滤光层做在感光元件的前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低通滤镜。
  低通滤镜是极薄的镀膜透明材料制作的,光线通过这些滤镜后的损失很小。然而,哪怕再薄,也是蒙在数码成像元件“眼睛”上的“太阳镜”。况且是三片(有的相机是一片或两片),对影像的清晰度一定会带来不良影响。
  更重要的是,最贴近感光元件的低通滤镜还兼有改变空间频率的作用,其作用就是把整齐节奏(比如竹篱笆、衣服上的条纹等)的影像反差降低少许,甚至是轻度地打乱节奏,以防止与感光元件的整齐排列节奏干涉而出现摩尔条纹。改变空间频率的低通滤镜对成像锐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了解摩尔条纹,需要从感光元件的排列说起。
  如图7所示,由一个红、一个蓝、两个绿,共四个感光元件组合而成的感光单元排列组成了CMOS面板。一个多么整齐的阵列!如果是阅兵,这堪称标兵阵营;但是若用来照相,它横平竖直的节律会造成很大的麻烦。整齐排列就会形成节奏,这个相机的节奏如果与照片中的某种节奏相遇,就可能产生类似牛顿环的干涉,出现摩尔条纹。
  第二,造成数码成像焦点不实的另一个原因是摩尔条纹。
  如图8,新建一个文件,在“图层0”以2毫米的宽度(8个像素)制作纯黑白竖条线时,先制作几条,然后复制到全画面,再放大至600%,复制“图层0”为“图层0副本”,这两个图层的条纹节奏现在完全一样。看上去节奏鲜明齐整,间距一致。下一步, 激活“图层0”副本,用矩形选框工具在中间区域画一个选区,用“变形”命令拉宽少许,改变这个区域的条纹节奏。把“填充”改为50%透明度,执行变形命令。经过变形,选区内的黑白条纹上下层之间出现节奏错开的差拍,出现了有节律的摩尔条纹。
  上面演示的是完全垂直的成纵列黑白条纹中发生的摩尔条纹现象,在现实摄影中,几乎不可能遇到与相机感光元件排列完全平行的拍摄节奏。比如衣服纹理或者一片竹篱笆,它们一定存在某种弯曲而不是绝对垂直或平行。于是,影像的节律与相机节律会发生弯曲干涉。这种干涉是致命的,因为发生的摩尔条纹会形成影纹和大片色彩斑纹,严重破坏影像。
  图9我们仍然用前面做过的选区来演示。这一次不仅是拉宽节奏,还要“变形”。(对选区用快捷键Ctul+t,再单击右键,选择“变形”),为了模拟摄影实况,把“图层0”副本填充绿色,把“图层0”填充红色。在这个区域里随意拖拉几下,使垂直打乱,出现节律弯曲。马上可以看到,摩尔条纹不再以垂直而是以等高线般的层层环绕出现,这是最接近真实摄影的情况。
  数码相机如果不能够解决摩尔条纹的问题,则根本不能照相,这是数码必须面对的大难题,我们看看数码的发明者怎么解决这个难题。
  第三,造成数码成像角度不实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模糊计算。解决摩尔条纹有下列7种方法,这些方法也会造成影像不实,我们一一分析它们的利与弊。
  1、使用模糊成像的镜头——只会模糊影像,这一条不可能采用。
  2、使用分辨率成倍提高的镜头——这需要镜头制造有突破性提升,目前很难做到。
  3、使用无序排列的感光元件——今后微电子有了极大发展后,可以解决感光元件极小化和无序电路排线,才有望实现,目前恐怕连想都不敢想。
  4、使用低通滤镜——改善影像节律反差,现在已经应用在数码相机上了。
  5、采用大面积、高密度像素的CCD(CMOS)面板阵列——加大阵列密度可以减少摩尔条纹发生的几率和程度,这一点在全画幅数码相机上已经实现。
  6、使用软件消除条纹——已有这样的软件,但尚不能完全消除条纹。
  7、使用模糊影像降低节奏边缘反差的计算方法——在数码相机处理器写入模糊程序,有效降低影像节奏与相机节奏发生干涉条纹的机会。
  上面7种方式中,最简单、最有效的是第7种方法。效果最好,但是带来了影像模糊、焦点不实的副作用。这就是数码影像焦点不实最重要的原因。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数码影像是怎样运用“模糊”这一智慧解决摩尔条纹的。
  如图10,对图层执行高斯模糊,数值5.0,摩尔条纹完全消除,上层与下层完全融合在一起,呈现均匀的灰色混合效果。当然,数码影像使用模糊来消除摩尔条纹的过程没有这么简单,但原理是一样的,我们确实看到了模糊的作用和威力,数码软肋——摩尔条纹的堡垒,终于被攻破了。
  综上所述,影像不够锐利是数码影像的特征所致。为了修正和补救这种无奈,数码影像的研究者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锐化。通过后期锐化,某种程度上可以把原始焦点不实的影像变得清晰,解决数码结构性缺陷带来的难题,最终得到清晰的影像。
  某些影友只看到数码影像模糊的一面,就妄下定论。如果深入了解了锐化,也就是全面理解了数码影像的完整技术链,相信再不会被模糊的表象所困惑而轻易怀疑数码照片的画质了。
  通过锐化,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改正数码原片焦点松软的通病。
  传统摄影年代,摄影人苛求高素质镜头,因为好镜头可以再现某种细节和某种色调的微小变化。数码影像除了仍然由镜头决定影像素质之外,还多了软件锐化这一新鲜功能。可以说,一款普通专业镜头拍摄的照片锐化后,有时会超过昂贵的专业镜头拍摄的不经锐化的胶片或者数码影像。
  数码照片的“虚焦”、“疲软”是人为有意形成的。能够有意为之,就能有意消之。通过锐化,可以使某些“焦点不实”的照片变得清晰,甚至可以达到纤毫毕现的程度。当然,锐化需要技巧,这些技巧在后面的内容中会详细介绍。现在我们先树立一下信心,看看下面的图片。锐化能做到什么程度,锐化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
  图11这是一张佳能1Ds Mark Ⅲ相机的官方样片,原片是半身像,这里剪裁成面部特写来对照,左图是未经锐化原图100%放大看,焦点疲软,右图是锐化后的效果,读者只能从印刷的杂志上观察对比了。
  先看人物的右眼,锐化前的睫毛、眉毛只有形状没有细节。锐化后毛发清晰显现,眉毛显出每根的走向,特别虹膜和眼白,可以看到附着在眼球上的血管和虹膜细节,瞳孔和虹膜出现主体球感。再看额头高光区的对比,锐化后可以看到毛孔。锐化不仅仅是提高了清晰度,还稍微提高了反差,起到了加强质感的效果。接着看看人物左眼和左唇上方,面部显现出平常距离肉眼不易看到的极细的绒毛,这样的细节,恐怕要用放大镜直接放到真人的脸上才能看到。
  最后看看头发。锐化前头发的发丝是含糊的,锐化后发丝层次分明,有了前后空间感,在焦点中的发丝每一根都非常清晰且互不干扰。与锐化前的头发相比,差异明显。
  图12该图为佳能EOS 1Ds Mark Ⅱ相机的官方样片 ,这是在摄影棚中使用佳能“人像王”85毫米F1.2镜头以f/11用显色性极好的闪光灯拍摄的,拍摄技巧无可挑剔。100%放大后,发现焦点有些“疲软”,清晰度不够,一般人很可能看了这种厂家认为最好的、作为样片展示的照片而对数码失去信心。且慢,看看下面锐化之后的效果。
  图13该图显示了锐化前后的对比,锐化后的照片的细节是惊人的,一般的观察都把注意力放在清晰度提高了多少,其实还有其他更多改变。请注意纵观全画面,除了锐化,人物的立体感增加了,鼻梁挺了,脸部、下巴、唇部显示了圆润的起伏,眼睛出现球体状。这是一张全身像,仅仅剪裁面部一小块放大,况且人脸处在画面的边缘,锐化后可以看到下颌处脸上的细绒毛,甚至能看到腿上被蚊子叮过细小红点,锐化后的清晰度让人满意。
  
  注:本文摘编自刘宽新《数码影像核心技术》一书。
其他文献
当许多人将蒂姆·弗兰克的这组名为《马属》(中文画册译名也称《天马》)的作品集翻译为“马”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其中的许多内容和作者的特别用意。就像在第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上,蒂姆都要与每一个交谈者强调的一样,这组有几十幅的展出作品不仅仅是关于“马”这一种动物,还包括马属中其他如驴、骡等奇蹄目动物。  当然不仅仅是种类丰富这么简单,其实蒂姆·弗兰克的这组《马属》作品在看似商业拍摄光线唯美表现、充分展现
期刊
大理,作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滇西通衢、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是我国同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9月24日,以“生活在别处”为主题的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在古城南门拉开了帷幕。一踏进大理古城的主干道,大理国际影会的宣传语和作品随处可见,让人感到了浓浓的艺术氛围。本届大理国际影会分成摄影展览和新媒体展两大类别,在国际化、专业化、展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比前
期刊
老师:宋刚明  学生:彭向东、元子、邓劲松、乔志、周睿、罗宏、吴绍国、黄鹤、龚婉婷、张茂军、杨军、郭瑛、鱼儿。    老师:你这(用的)是50毫米的镜头吧。  罗:不会,是35毫米的。  老师:你再看看。  罗:果然是50毫米的。  老师:我说你怎么老是站得那么远呢,看你的站位就觉得不对。  罗:老师怎么没看镜头就知道我用的什么焦距的镜头呢?  老师:你们的老师是老江湖了(笑)。相机用久了,特别是
期刊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名士之乡。这里自古人才辈出,其中著名的有贺知章、陆游、王阳明、徐渭、王羲之等诗文大家,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为越地增辉生色。而在摄影领域,浙江摄影界也可谓人才济济,从新闻、纪实,到商业、风光等领域,均不乏杰出人才,是中国摄影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新闻摄影方面,前有俞创硕(曾任《良友》画报、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记者)这样与罗伯特·卡
期刊
《青年时报》副总编辑王芯克堪称浙江新闻摄影界的翘楚,不仅在“中国新闻奖”等重量级赛事中多次摘金夺银,不少他原创拍摄主题也不断被其他摄影人模仿。在接受采访时,40岁的王芯克穿着式样简单的T恤和工装裤,一副随时准备赶往拍摄现场的样子。他是勤奋的,为了拍摄一个专题,起早贪黑不断跟进;他也是一个有心人,总能在其他人漠不关心的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拍摄出优秀的作品。以下是他对于摄影报道的一些经历和思考,相信值
期刊
下午的《都市快报》摄影部,傅拥军匆忙来到办公室,带着歉意说手头还有未完的事,过一会儿再细聊。办公室里只有三四个编辑在工作,多数人外出采访尚未返回,墙上贴着记者和编辑们的打分表格,以及他们的摄影作品,旁边贴着傅拥军手写的评语,与摄影部的每个人共勉。看得出来,这里的业务交流非常活跃。   许多人知道傅拥军,或许是通过2009年荷赛二等奖照片《西湖边的一棵树》。这组作品的获奖在当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期刊
风光摄影是广受影友喜爱的题材,从发现美景到开始拍摄,然后以影像的方式进行美的表现,整个过程都会给人以感官和心灵的愉悦。本期英国《实用摄影》杂志为广大风光摄影爱好者讲述了几点实用而有创意的风光摄影拍摄技巧,包括“用长焦镜头拍出绝色美景”、“风光摄影如何巧妙构图”、“如何创作全景式风光照片”等。    一、 用长焦镜头拍出绝色美景  遇到很多影友,在面对无限美好的风景时,常常抱怨自己的镜头不够广。诚然
期刊
走在野外,放眼望去,各色的景物都显现在眼前。对此,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感受。而在当今的时代,恐怕都会有一份“把它拍下来”的心情。风光摄影的拍摄,就可以是如此简单、如此随意,却也如此尽情。    画面里题材的取舍与搭配  尽管这样的拍摄可能只来自片刻的感悟,但也可以当作思维的流露。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份“有迹可寻”的记录以后,所拍摄的照片不仅能够引起自己的反思,也能够激发别人的评论,甚至是批评。在这样的氛围
期刊
在绍兴采访董建成的时候正值暑假,也是他所创办的艺术培训中心最热闹的时候。这期间有朋友几次邀他去内蒙古采风,都被他婉拒了,“毕竟小孩的事情,多一双眼睛也好。”这位年过半百的和蔼长者很像是一位小学校长,而事实上董建成有着多重身份:摄影家、设计师、“小燕子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讲师。他自80年代至今拍摄了数万幅江南水乡的照片,先后出版《水乡夕拾》、《中国江南古镇》等图文书籍18本;2005年他
期刊
能否说一下您接触摄影的经历?  我拍照片是从1976年开始,用一台海鸥203相机。我父母是部队的,解放时南下打到杭州,在这里定居下来。当时家庭条件比较好,文革前,父亲的月收入是160元,而一般人只有36块,所以我有条件买相机。我从小喜欢风光、小品。生长在西湖边,窗门一打开就能看到西湖水,窗户犹如一个画框,西湖四季的变化就这样印在我脑子里,所以我对风光特别有感觉,对西湖季节的变化了如指掌。    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