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午的《都市快报》摄影部,傅拥军匆忙来到办公室,带着歉意说手头还有未完的事,过一会儿再细聊。办公室里只有三四个编辑在工作,多数人外出采访尚未返回,墙上贴着记者和编辑们的打分表格,以及他们的摄影作品,旁边贴着傅拥军手写的评语,与摄影部的每个人共勉。看得出来,这里的业务交流非常活跃。
许多人知道傅拥军,或许是通过2009年荷赛二等奖照片《西湖边的一棵树》。这组作品的获奖在当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着西湖边一棵没有编号、没有“名分”的桃树,傅拥军用相机为它拍了上千张照片,记录它的一次次抽枝发芽、花开花谢和落叶凋零。时间赋予了这组照片力量,看似普通的景物见证了四季变换和人们的各种生存状态。温暖、平实,却又不乏灵气是我对他作品的最初印象,而对他本人的采访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他是典型的南方人,外表憨厚、心地善良,同时又反应敏捷,眼神里透着机灵。
从货车司机到摄影记者
我问傅拥军,为什么当摄影记者?因为喜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学生时代的傅拥军喜欢写东西,高中时他的理想是办个文学社,出版自己的刊物,这个理想被周围人评价为“不现实”。很快现实的压力就向他袭来,高中毕业后,傅拥军先在驾驶技校学了两年,不到20岁就踏上了社会。先后在家乡龙游县当过货车司机、交警、派出所民警、文化局驾驶员等。
傅拥军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摄影获奖的情形。90年代初,县里工商银行举办“牡丹小姐”促销活动,摄影家协会组织了一次创作比赛,他也参加了。那时他在汽车站派出所当民警,使用的“起农”牌相机是给嫌疑犯拍档案照片用的。现场拍摄的其他人都有长镜头,他却只有一个标准镜头。由于无法靠近拍摄,于是他偷偷溜到后台透过缝隙抓拍,拍摄了逆光下的剪影。这张照片刚冲印出来就得到不少人的赞叹,后来果然得奖。此事给傅拥军增添了不少信心。
当警察两年时间,无形中锻炼了傅拥军的观察力。他说通过眼神最能看到一个人的心境。比如在候车厅排队,一般人关心的是前面,小偷的眼神却是游离的,看着周围人的包和钱袋。当民警的时候,他一个月能抓十几个扒手,像电影里情节那样,突然出现,把手铐“咔”地一声戴在猝不及防的小偷手上。傅拥军说,观察是摄影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否则拍照片的时候就缺少发现。这种敏锐的观察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自然也运用在了他后来的摄影创作中。
不久,傅拥军进入龙游县文化局工作,给局长开车。与此同时,他对摄影的爱好也在不断升温。早在1998年傅拥军便买了2万元的摄影器材,尼康的90x,加上24、50、80〜200毫米三只镜头,骗家里人说只花了1万元。买了新相机之后便不断地拍摄、投稿,逼着自己多拍。这期间他热衷于拍摄专题,如《老街的剃头匠》、《砖窑厂的超生游击队》等,像做田园调查一样去采访,他拍摄的不仅是事件本身,更关注事件中人物的故事和情感。这些作品有不少发表在报刊上,《羊城晚报》甚至整版登出他的图片故事。这些令他很有成就感,而当记者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2000年,傅拥军到了县里的《龙游报》工作,这是当地一份县级报纸,他甚至没有一张记者证。然而就是在这里,他拍摄的《山村“弹劾”案》获得了第20届全国影展金奖,以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年后他来到杭州,进入《都市快报》工作。
会玩会生活的“快拍快拍网”
《都市快报》是浙江省版面最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作为该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自然非常忙碌。而随着自己提议创办的摄影网站影响力日益上升,傅拥军不得不承认自己拍照的时间减少了,只能忙里偷闲,能拍多少是多少。“快拍快拍网”(以下简称“快拍”)于2010年9月28日正式上线,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作为第一个报刊摄影部自办的摄影网站,“快拍”可能是注册人数最多的。这是一个综合了图片库和社交功能的网站,目前注册的“快拍小友”人数超过三万,500人以上的“快拍”QQ群有好几个,小友通过“快拍”进行交流、学习和娱乐。摄影部编辑们每天要看小友们上传的三四千幅照片,从中评出每日“快拍之星”,并从国外网站上找好的图片供大家交流、学习。
如今《都市快报》的头版照片就有不少是“快拍小友”拍的。和其他专业摄影网站不同的是,“快拍”门槛低,办得有人情味,各个层次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摄影玩伴。小友们可以在论坛里发帖子组织和参与活动,组织外出拍片。目前“快拍小友”已经遍布各省,甚至英国威廉王子大婚的现场照片也有海外留学生传到网站上来。CFP(视觉中国)等国内大型图片库也经常到“快拍”来要照片,甚至提出想合作,但傅拥军说不想把“快拍”变成一个卖图片的网站,他希望这是一个交流、学习、玩的网站。“这里的照片很生活化、视角独特,(快拍小友们)是会玩会生活的一帮人。”
傅拥军笑言办网站是“自讨苦吃”,因为工作量很大。但是“快拍”上有许多离人们生活很近的东西,而他不倡导的糖水片、沙龙片几乎没有。坚持拍真正的生活、第一现场的照片——这大概是他想通过“快拍快拍网”传递出的摄影态度。
“摄影不能急功近利”
在《都市快报》摄影部门口贴着几行标语,是快报摄影部的上班要求:“代表摄影记者的个人风格,代表都市快报的市场追求,代表中国新闻摄影的主流方向。”这是上任摄影部主任提出的,“快报”的摄影人至今将其作为职业的准则。傅拥军说,都市报记者首先要为报社服务,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一个摄影记者如果没有这种服务精神,也成不了大师。《都市快报》对记者要求高,很早就提出了摄影记者要会写文章,因此这里的摄影记者写稿都不错,有画面感、现场感和个人风格。对于摄影部里的年轻人,傅拥军鼓励他们拍自己喜欢拍的东西,只要能跟新闻性结合得好就行。
从小县城的货车司机到都市报的摄影部主任,傅拥军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但是他真诚善良的品格让他遇到许多好人,而他的作品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指点。比如《西湖边的一颗树》,是受过新华社陈小波老师的点拨。陈老师有次策展成都摄影节,想挑选一些城市的摄影师作品,傅拥军把自己拍摄的西湖送去了。后来虽然摄影节没办成,她却对这组西湖的作品有了深刻印象,建议他再拍一些。陈小波认为西湖不是一个单纯的风景点,而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应该把当下中国人的思想、生存状态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对傅拥军的触动很大,也让他更加坚定地把西湖的专题继续拍下去。
对于最近的创作傅拥军不愿意透露,说是还没有完成。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题材,一次次地慢慢积累就很好。回忆起自己平时出去旅游,在景区里拍了不少动物的眼睛,一段时间积累下来,这组名为《眼睛》的照片竟然获得了2008年华赛银奖,而当初拍照的时候并没有想到那么多。他认为,现在有些年轻摄影记者过于急功近利。“干这行不能急,一下子出名不可能的,应当注意日常生活的积累。”傅拥军平静地说,在这份平静的背后可以看到他对影像的坚持,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带给我们更为出色的作品。
许多人知道傅拥军,或许是通过2009年荷赛二等奖照片《西湖边的一棵树》。这组作品的获奖在当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对着西湖边一棵没有编号、没有“名分”的桃树,傅拥军用相机为它拍了上千张照片,记录它的一次次抽枝发芽、花开花谢和落叶凋零。时间赋予了这组照片力量,看似普通的景物见证了四季变换和人们的各种生存状态。温暖、平实,却又不乏灵气是我对他作品的最初印象,而对他本人的采访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他是典型的南方人,外表憨厚、心地善良,同时又反应敏捷,眼神里透着机灵。
从货车司机到摄影记者
我问傅拥军,为什么当摄影记者?因为喜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学生时代的傅拥军喜欢写东西,高中时他的理想是办个文学社,出版自己的刊物,这个理想被周围人评价为“不现实”。很快现实的压力就向他袭来,高中毕业后,傅拥军先在驾驶技校学了两年,不到20岁就踏上了社会。先后在家乡龙游县当过货车司机、交警、派出所民警、文化局驾驶员等。
傅拥军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摄影获奖的情形。90年代初,县里工商银行举办“牡丹小姐”促销活动,摄影家协会组织了一次创作比赛,他也参加了。那时他在汽车站派出所当民警,使用的“起农”牌相机是给嫌疑犯拍档案照片用的。现场拍摄的其他人都有长镜头,他却只有一个标准镜头。由于无法靠近拍摄,于是他偷偷溜到后台透过缝隙抓拍,拍摄了逆光下的剪影。这张照片刚冲印出来就得到不少人的赞叹,后来果然得奖。此事给傅拥军增添了不少信心。
当警察两年时间,无形中锻炼了傅拥军的观察力。他说通过眼神最能看到一个人的心境。比如在候车厅排队,一般人关心的是前面,小偷的眼神却是游离的,看着周围人的包和钱袋。当民警的时候,他一个月能抓十几个扒手,像电影里情节那样,突然出现,把手铐“咔”地一声戴在猝不及防的小偷手上。傅拥军说,观察是摄影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否则拍照片的时候就缺少发现。这种敏锐的观察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自然也运用在了他后来的摄影创作中。
不久,傅拥军进入龙游县文化局工作,给局长开车。与此同时,他对摄影的爱好也在不断升温。早在1998年傅拥军便买了2万元的摄影器材,尼康的90x,加上24、50、80〜200毫米三只镜头,骗家里人说只花了1万元。买了新相机之后便不断地拍摄、投稿,逼着自己多拍。这期间他热衷于拍摄专题,如《老街的剃头匠》、《砖窑厂的超生游击队》等,像做田园调查一样去采访,他拍摄的不仅是事件本身,更关注事件中人物的故事和情感。这些作品有不少发表在报刊上,《羊城晚报》甚至整版登出他的图片故事。这些令他很有成就感,而当记者的愿望也愈加强烈。
2000年,傅拥军到了县里的《龙游报》工作,这是当地一份县级报纸,他甚至没有一张记者证。然而就是在这里,他拍摄的《山村“弹劾”案》获得了第20届全国影展金奖,以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年后他来到杭州,进入《都市快报》工作。
会玩会生活的“快拍快拍网”
《都市快报》是浙江省版面最多、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作为该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自然非常忙碌。而随着自己提议创办的摄影网站影响力日益上升,傅拥军不得不承认自己拍照的时间减少了,只能忙里偷闲,能拍多少是多少。“快拍快拍网”(以下简称“快拍”)于2010年9月28日正式上线,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作为第一个报刊摄影部自办的摄影网站,“快拍”可能是注册人数最多的。这是一个综合了图片库和社交功能的网站,目前注册的“快拍小友”人数超过三万,500人以上的“快拍”QQ群有好几个,小友通过“快拍”进行交流、学习和娱乐。摄影部编辑们每天要看小友们上传的三四千幅照片,从中评出每日“快拍之星”,并从国外网站上找好的图片供大家交流、学习。
如今《都市快报》的头版照片就有不少是“快拍小友”拍的。和其他专业摄影网站不同的是,“快拍”门槛低,办得有人情味,各个层次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摄影玩伴。小友们可以在论坛里发帖子组织和参与活动,组织外出拍片。目前“快拍小友”已经遍布各省,甚至英国威廉王子大婚的现场照片也有海外留学生传到网站上来。CFP(视觉中国)等国内大型图片库也经常到“快拍”来要照片,甚至提出想合作,但傅拥军说不想把“快拍”变成一个卖图片的网站,他希望这是一个交流、学习、玩的网站。“这里的照片很生活化、视角独特,(快拍小友们)是会玩会生活的一帮人。”
傅拥军笑言办网站是“自讨苦吃”,因为工作量很大。但是“快拍”上有许多离人们生活很近的东西,而他不倡导的糖水片、沙龙片几乎没有。坚持拍真正的生活、第一现场的照片——这大概是他想通过“快拍快拍网”传递出的摄影态度。
“摄影不能急功近利”
在《都市快报》摄影部门口贴着几行标语,是快报摄影部的上班要求:“代表摄影记者的个人风格,代表都市快报的市场追求,代表中国新闻摄影的主流方向。”这是上任摄影部主任提出的,“快报”的摄影人至今将其作为职业的准则。傅拥军说,都市报记者首先要为报社服务,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一个摄影记者如果没有这种服务精神,也成不了大师。《都市快报》对记者要求高,很早就提出了摄影记者要会写文章,因此这里的摄影记者写稿都不错,有画面感、现场感和个人风格。对于摄影部里的年轻人,傅拥军鼓励他们拍自己喜欢拍的东西,只要能跟新闻性结合得好就行。
从小县城的货车司机到都市报的摄影部主任,傅拥军一路走来并不平坦,但是他真诚善良的品格让他遇到许多好人,而他的作品也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指点。比如《西湖边的一颗树》,是受过新华社陈小波老师的点拨。陈老师有次策展成都摄影节,想挑选一些城市的摄影师作品,傅拥军把自己拍摄的西湖送去了。后来虽然摄影节没办成,她却对这组西湖的作品有了深刻印象,建议他再拍一些。陈小波认为西湖不是一个单纯的风景点,而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应该把当下中国人的思想、生存状态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对傅拥军的触动很大,也让他更加坚定地把西湖的专题继续拍下去。
对于最近的创作傅拥军不愿意透露,说是还没有完成。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题材,一次次地慢慢积累就很好。回忆起自己平时出去旅游,在景区里拍了不少动物的眼睛,一段时间积累下来,这组名为《眼睛》的照片竟然获得了2008年华赛银奖,而当初拍照的时候并没有想到那么多。他认为,现在有些年轻摄影记者过于急功近利。“干这行不能急,一下子出名不可能的,应当注意日常生活的积累。”傅拥军平静地说,在这份平静的背后可以看到他对影像的坚持,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带给我们更为出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