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宋刚明
学生:彭向东、元子、邓劲松、乔志、周睿、罗宏、吴绍国、黄鹤、龚婉婷、张茂军、杨军、郭瑛、鱼儿。
老师:你这(用的)是50毫米的镜头吧。
罗:不会,是35毫米的。
老师:你再看看。
罗:果然是50毫米的。
老师:我说你怎么老是站得那么远呢,看你的站位就觉得不对。
罗:老师怎么没看镜头就知道我用的什么焦距的镜头呢?
老师:你们的老师是老江湖了(笑)。相机用久了,特别是经常用定焦头,只要看看站位,就会知道你在用什么视角的镜头。
邓:我给徕卡M9配35毫米的头好还是50毫米的头好?
老师:这两只镜头都是最接近人眼视角的镜头,35毫米相当于两眼睁着观看的视角;50毫米则相当于闭着一只眼观看的视角。我会选择35毫米的,我喜欢两只眼睁着看人。我过去一直是用这一视角拍人文照片,35毫米是最大视角的标准镜头和最小视角的广角镜头,比较好掌握,而且比较容易容进环境中去。但随着年龄增长,我现在慢慢喜欢上了50毫米的镜头。
彭:用50毫米镜头背景干净些。
老师:50毫米的镜头是一个老辣的镜头,你得有很深的阅历才能用好。如果处理不好,拍出的照片会很平淡。因为它拍下来的照片与我们人眼看到的差不多,缺少视觉新鲜感。但如果拍好了,又是最耐看的。
彭:怎么1.4光圈标准镜头那么小,其他的大光圈镜头个儿那么大?
老师:这与镜头的制造历史有关,标准镜头是历史最悠久的镜头,相机一诞生就有了,在不断的改进中,结构得到了最大的优化。我们今天所有的镜头设计,都是以标准镜头为参照的。镜头会以标准镜头为界,无论变长还是短,都会变大,而且焦距离标头越远越大。在同一光圈下,标准镜头是结构最简单、个头最小、影像品质最高的镜头。我们很多人弃标准镜头不用,很可惜。我的所有得奖照片都是定焦镜头拍的,而且基本上是35毫米和50毫米的镜头,而我用变焦镜头拍的照片数量要多得多。
杨:变焦头与定焦头有什么差别?他们说定焦头成像好。
老师:是的。我们多数时候是在物理层面讨论变焦镜头与定焦镜头的差异,变焦镜头方便,可减少换镜头的次数,构图更饱满;定焦镜头光圈大,成像好,小巧。现在专业的变焦头与定焦头比,影像差别已经很小了,比如一些大厂的高端变焦头和它的定焦头比,影像品质的差异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其他品牌的变焦头,也足够达到多数人对品质的要求。这两种镜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观看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表面上看变焦镜头使用效率高,但定焦镜头用的时间长了,我们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取景会很准确,可以做到举机就拍。而变焦头举起的那一会儿,不知焦段停在哪里,常常还得变焦,对稍纵既逝的抓拍来说,反而误事。我们的眼睛就是一只相当于40毫米左右的定焦头,所以用35至50毫米的定焦镜头拍照时,我们不需要在大脑里转换视角,这是人文摄影师多数用这一视角的重要原因。
杨:那够不着怎么办?
老师:走近一些。变焦镜头因为可以变焦,你会养成一个习惯,站定一个位置后,就不想再移动了,在那变来变去,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在剪裁画面。定焦镜头够不着时,多数时候走过去就行,移动有一个好处,就是移动中可以发现更好的角度。记着,最好的变焦头是你的双腿。
张:我还是认为变焦镜头要方便得多,要广就广要长就长。
老师:对喜欢用多只镜头拍摄的人,用变焦头是方便些,特别是数码相机,可以减少换镜头的次数,大大减少弄脏成像器的可能,而成像器进灰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我研究过摄影史,并不是镜头越多的人,摄影水平越高。什么镜头都有的人,大概是这样的两类人:卖相机的和像你们老师这样喜欢收藏相机的;有三只镜头的人,镜头一般是这样的配置:16~35毫米,24~70毫米,70~200毫米变焦头,那也只有两种人:资深摄影记者或者摄影发烧友。摄影记者要应付各种题材,所以各种焦段都要备着,而发烧友则是想将天下影像一网打尽;如果一个人说他只有一只镜头,一般是50毫米,或者35毫米,那你就要小心了,要么他是穷得买不起很多镜头的人,要么他是对摄影有极深认识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位摄影大师。被称为摄影的一道门,创立了决定性瞬间的布勒松,一辈子就只用50毫米的镜头看世界。
张:只用定焦头会不会变化少、画面单调?
老师:变焦镜头与定焦镜头的差别有时是体现在心理感受上的。变焦镜头会因为不停地变焦,一会儿24毫米,一会儿105毫米,甚至300毫米,拍到的画面很跳跃,这点在做展览时尤为明显。书法家都有深切的感受:字怕上墙。字一上墙,就看出问题来了。照片也是,往那一挂,如果焦距变来变去,你会觉得心里很乱。而用定焦镜头拍的画面视觉感受会很整齐,用一只定焦头拍片,你不用操心视觉统一性问题,这可以让你安静下来,只关注内容本身。
龚:用定焦头换来换去会很麻烦。
老师:奇怪的是用一只定焦头拍摄时,我很少认为镜头不够用;当背一包镜头出门拍摄时,特别是变焦头,我每次都会认为还差一只头。这也许是因为,用定焦头时,心理上没有其他的妄想,你会移动自己去适应镜头。而用变焦镜头,你会在那里推来拉去,在这个过程中,你总会感到有够不着或框不下来的画面。这大概就是少即是多的道理吧。
张:怎样检查一个相机镜头好不好?
老师:看MTF(模量传递函数特性)曲线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张:看不懂。
老师:告你一个简单的看法:线越平,曲线重合度越高,越靠上越好。但特性曲线不是万能的,比如对于油润感、镜头的味道就测不出来。光看特性曲线,有些日本镜头比德国头还高,但我们公认的是德国头好。还有一些简单的办法检查镜头的优劣。一拿,重量大些的好;二拧,调焦环油润的好;三看,镜片照不清人的好,好镜头望进去如深谭,人影是模糊的,越模糊越好。
彭:同样是35毫米F1.4定焦镜头,单反相机的怎么那么大?
老师:是啊,尼康新出的35毫米F1.4头像个小变焦头,又粗又大,佳能的跟这也差不多,这是由单反相机的结构决定的,因为中间加了个反光镜箱,广角镜头只能采取反望远设计,所以同样焦距光圈的镜头,单反相机的广角头会比旁轴的大许多,成像反不如旁轴镜头好,因为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是个物理不吻合系统。
杨:镜头光圈大一级为什么贵那么多?
老师:镜头制造光圈大一级,设计难度会呈几何级数上升,不是难一倍,而是许多倍。很多人选镜头,会选大光圈头,认为光圈越大越好,其实从制造角度说,是小光圈的好做,成像好。之所以有大光圈头好的印象,是商业策略造成的,大光圈头用的材料好,卖得贵,这点在日本镜头上体现得最明显。镜头光圈超过F2之后,影像品质就会恶化,这点在数码相机上尤甚。很多人都拥有F1.4光圈的镜头,标准镜头就多是这一光圈,但平时我们用过几次F1.4的光圈?所以不要过于追求大光圈头,徕卡一个F1光圈的标头近10万元,但那个光圈你能用几次?还有些人拍片强调用小光圈,这也是错误的,光圈太小会产生绕射,影像品质也会恶化。几乎所有镜头,都是光圈8时成像最好,“8”对经商未必能发,但对镜头,真是一个吉利数。小光圈只在需要极大景深时有用,如果不是迫不得以不要用。
杨:是不是光圈越大越好?
老师:不要一味追求大光圈头,太贵太重,影像品质未必好。比如尼康、佳能的35毫米F1.4定焦头,影像品质一流,如果选择世界十佳镜头,准有这两只。但如果手持拍摄,你常常会拍不清楚,单反相机上的这些牛气的定焦头,只有放在三脚架上才能发挥品质。
龚:我买的都是些“牛头”,怎么老拍不清楚?
老师:你那些头都不防抖,如果手持拍摄,当然难拍清楚。
龚:防抖真的有用吗?
老师:非常有用,如果是手持拍摄,防抖比大光圈有用得多。大光圈只是提高了速度,而无法制止抖动。我们可以相对克服手的抖动,但单反相机的震动主要来自反光镜箱,是无法克服的,对一个无时不在抖动的机身,防抖当然更重要。防抖功能的出现,是单反相机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单反在抓拍时可以与旁轴在影像锐度上有一比。
龚:那是机身防抖好还是镜头防抖好?
老师:没有这方面的对比测试,根据我的使用经验,觉得镜头防抖性能更好一些,这也许是因为镜头防抖是在光路上,那时抖动幅度还不大,而机身防抖是通过成像器完成的,这时抖动的角度已经很大了,校正要难一些。还有镜头防抖是量镜定做的,性能也会匹配些。但镜头防抖目前不能超过光圈2.8,这使许多定焦头与防抖无缘,而机身防抖则不受镜头限制。
周:我想给我的相机配个蔡司头,好不好?
老师;那当然好。许多人买相机会在机身上花很多钱,其实一部相机的灵魂是镜头。机身只解决了操控问题,镜头才是决定影像品质的关键。再好的相机,也无法超越镜头演绎的影调。摄影最让人眼热的,也未必是相机机身,被人谈论、评价最多的,常常是镜头,比如“长枪短炮”。这一部分也是最让摄影人提气的,哪怕不拍照,胸口挂个大镜头,人立马就牛气烘烘的了。然而照片是否真的很牛,常常是与镜头大小、多寡成反比的。所以许多人买个很贵的机身而配个“鸡头”,是本末倒置。蔡斯头拍出的照片特别厚重,有种油润感。德国的罗敦斯德、施耐德都是好头,拍出的图片黑色部分如黑织绒一样深厚,色彩晶莹剔透。我最喜欢的是徕卡头,既锐利又层次丰富,一般镜头能做好一样就不错了,徕卡是一样不少。有人调侃徕卡:徕卡不过是个镜头制造商,机身只是凑合着卖的附件。徕卡的机身常常有人抱怨,但对徕卡镜头则是众口一词,认为是地球上最好的光学制品。
彭:我花2万元买的14~24毫米变焦头,现在很少用得到。
老师:并不是价格贵,或者角度广的镜头就能拍好照片的,太广的镜头会产生变形,初看新奇,不耐久看,我建议如果拍人文照片,广角不要超过24毫米。
彭:那我们平时使用配些什么镜头好?
老师:如果配定焦头,可在35毫米或者50毫米中选一只就行。再以这只头为轴心往两边扩展:35毫米的广角配24毫米,中焦85毫米;而50毫米的广角配28毫米,中焦配105毫米的,长焦可以选200毫米甚至300毫米的定焦。这些都是相机厂倾力打造的镜头,每个焦段中都可以找到“牛头”。
彭:老师会选哪一种?如果是变焦镜头怎么配?
老师:我会选35毫米为轴心的那套,然后配个300毫米的长焦。如果选择变焦镜头,我可能不会选多数人追求的24~70毫米F2.8的牛头,因为目前这款头无论佳能还是尼康的,都不防抖。如果是佳能我会选24~105毫米F4的防抖镜头,这正是我现在用的头,品质好还轻小;如果是尼康我会选新出的24~120毫米F4防抖头。中长变焦可选70~200毫米的,这个焦段的镜头设计成熟,品质都很优秀。如果不在乎重量,选F2.8光圈的;如果追求小巧可选F4光圈的,只要防抖就行。而我会选佳能新出的那只70~300毫米F4的有防抖功能的白头。我一直认为防抖功能、恰当的焦段比大光圈有用。
鱼儿:我要把我的那只55~250毫米出了,买70~300的。
老师:得了得了,你那佳能7D是APS画幅的,用这头正好。
鱼儿:才1600元钱,又小,拿出去一点面子都没有。
老师:拍照不是抖威风。你那头虽然便宜,但成像不错,还得过奖。一个小女子,扛那么大的镜头干什么?练喘气啊?(众笑)
学生:彭向东、元子、邓劲松、乔志、周睿、罗宏、吴绍国、黄鹤、龚婉婷、张茂军、杨军、郭瑛、鱼儿。
老师:你这(用的)是50毫米的镜头吧。
罗:不会,是35毫米的。
老师:你再看看。
罗:果然是50毫米的。
老师:我说你怎么老是站得那么远呢,看你的站位就觉得不对。
罗:老师怎么没看镜头就知道我用的什么焦距的镜头呢?
老师:你们的老师是老江湖了(笑)。相机用久了,特别是经常用定焦头,只要看看站位,就会知道你在用什么视角的镜头。
邓:我给徕卡M9配35毫米的头好还是50毫米的头好?
老师:这两只镜头都是最接近人眼视角的镜头,35毫米相当于两眼睁着观看的视角;50毫米则相当于闭着一只眼观看的视角。我会选择35毫米的,我喜欢两只眼睁着看人。我过去一直是用这一视角拍人文照片,35毫米是最大视角的标准镜头和最小视角的广角镜头,比较好掌握,而且比较容易容进环境中去。但随着年龄增长,我现在慢慢喜欢上了50毫米的镜头。
彭:用50毫米镜头背景干净些。
老师:50毫米的镜头是一个老辣的镜头,你得有很深的阅历才能用好。如果处理不好,拍出的照片会很平淡。因为它拍下来的照片与我们人眼看到的差不多,缺少视觉新鲜感。但如果拍好了,又是最耐看的。
彭:怎么1.4光圈标准镜头那么小,其他的大光圈镜头个儿那么大?
老师:这与镜头的制造历史有关,标准镜头是历史最悠久的镜头,相机一诞生就有了,在不断的改进中,结构得到了最大的优化。我们今天所有的镜头设计,都是以标准镜头为参照的。镜头会以标准镜头为界,无论变长还是短,都会变大,而且焦距离标头越远越大。在同一光圈下,标准镜头是结构最简单、个头最小、影像品质最高的镜头。我们很多人弃标准镜头不用,很可惜。我的所有得奖照片都是定焦镜头拍的,而且基本上是35毫米和50毫米的镜头,而我用变焦镜头拍的照片数量要多得多。
杨:变焦头与定焦头有什么差别?他们说定焦头成像好。
老师:是的。我们多数时候是在物理层面讨论变焦镜头与定焦镜头的差异,变焦镜头方便,可减少换镜头的次数,构图更饱满;定焦镜头光圈大,成像好,小巧。现在专业的变焦头与定焦头比,影像差别已经很小了,比如一些大厂的高端变焦头和它的定焦头比,影像品质的差异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其他品牌的变焦头,也足够达到多数人对品质的要求。这两种镜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观看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表面上看变焦镜头使用效率高,但定焦镜头用的时间长了,我们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取景会很准确,可以做到举机就拍。而变焦头举起的那一会儿,不知焦段停在哪里,常常还得变焦,对稍纵既逝的抓拍来说,反而误事。我们的眼睛就是一只相当于40毫米左右的定焦头,所以用35至50毫米的定焦镜头拍照时,我们不需要在大脑里转换视角,这是人文摄影师多数用这一视角的重要原因。
杨:那够不着怎么办?
老师:走近一些。变焦镜头因为可以变焦,你会养成一个习惯,站定一个位置后,就不想再移动了,在那变来变去,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在剪裁画面。定焦镜头够不着时,多数时候走过去就行,移动有一个好处,就是移动中可以发现更好的角度。记着,最好的变焦头是你的双腿。
张:我还是认为变焦镜头要方便得多,要广就广要长就长。
老师:对喜欢用多只镜头拍摄的人,用变焦头是方便些,特别是数码相机,可以减少换镜头的次数,大大减少弄脏成像器的可能,而成像器进灰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我研究过摄影史,并不是镜头越多的人,摄影水平越高。什么镜头都有的人,大概是这样的两类人:卖相机的和像你们老师这样喜欢收藏相机的;有三只镜头的人,镜头一般是这样的配置:16~35毫米,24~70毫米,70~200毫米变焦头,那也只有两种人:资深摄影记者或者摄影发烧友。摄影记者要应付各种题材,所以各种焦段都要备着,而发烧友则是想将天下影像一网打尽;如果一个人说他只有一只镜头,一般是50毫米,或者35毫米,那你就要小心了,要么他是穷得买不起很多镜头的人,要么他是对摄影有极深认识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位摄影大师。被称为摄影的一道门,创立了决定性瞬间的布勒松,一辈子就只用50毫米的镜头看世界。
张:只用定焦头会不会变化少、画面单调?
老师:变焦镜头与定焦镜头的差别有时是体现在心理感受上的。变焦镜头会因为不停地变焦,一会儿24毫米,一会儿105毫米,甚至300毫米,拍到的画面很跳跃,这点在做展览时尤为明显。书法家都有深切的感受:字怕上墙。字一上墙,就看出问题来了。照片也是,往那一挂,如果焦距变来变去,你会觉得心里很乱。而用定焦镜头拍的画面视觉感受会很整齐,用一只定焦头拍片,你不用操心视觉统一性问题,这可以让你安静下来,只关注内容本身。
龚:用定焦头换来换去会很麻烦。
老师:奇怪的是用一只定焦头拍摄时,我很少认为镜头不够用;当背一包镜头出门拍摄时,特别是变焦头,我每次都会认为还差一只头。这也许是因为,用定焦头时,心理上没有其他的妄想,你会移动自己去适应镜头。而用变焦镜头,你会在那里推来拉去,在这个过程中,你总会感到有够不着或框不下来的画面。这大概就是少即是多的道理吧。
张:怎样检查一个相机镜头好不好?
老师:看MTF(模量传递函数特性)曲线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张:看不懂。
老师:告你一个简单的看法:线越平,曲线重合度越高,越靠上越好。但特性曲线不是万能的,比如对于油润感、镜头的味道就测不出来。光看特性曲线,有些日本镜头比德国头还高,但我们公认的是德国头好。还有一些简单的办法检查镜头的优劣。一拿,重量大些的好;二拧,调焦环油润的好;三看,镜片照不清人的好,好镜头望进去如深谭,人影是模糊的,越模糊越好。
彭:同样是35毫米F1.4定焦镜头,单反相机的怎么那么大?
老师:是啊,尼康新出的35毫米F1.4头像个小变焦头,又粗又大,佳能的跟这也差不多,这是由单反相机的结构决定的,因为中间加了个反光镜箱,广角镜头只能采取反望远设计,所以同样焦距光圈的镜头,单反相机的广角头会比旁轴的大许多,成像反不如旁轴镜头好,因为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是个物理不吻合系统。
杨:镜头光圈大一级为什么贵那么多?
老师:镜头制造光圈大一级,设计难度会呈几何级数上升,不是难一倍,而是许多倍。很多人选镜头,会选大光圈头,认为光圈越大越好,其实从制造角度说,是小光圈的好做,成像好。之所以有大光圈头好的印象,是商业策略造成的,大光圈头用的材料好,卖得贵,这点在日本镜头上体现得最明显。镜头光圈超过F2之后,影像品质就会恶化,这点在数码相机上尤甚。很多人都拥有F1.4光圈的镜头,标准镜头就多是这一光圈,但平时我们用过几次F1.4的光圈?所以不要过于追求大光圈头,徕卡一个F1光圈的标头近10万元,但那个光圈你能用几次?还有些人拍片强调用小光圈,这也是错误的,光圈太小会产生绕射,影像品质也会恶化。几乎所有镜头,都是光圈8时成像最好,“8”对经商未必能发,但对镜头,真是一个吉利数。小光圈只在需要极大景深时有用,如果不是迫不得以不要用。
杨:是不是光圈越大越好?
老师:不要一味追求大光圈头,太贵太重,影像品质未必好。比如尼康、佳能的35毫米F1.4定焦头,影像品质一流,如果选择世界十佳镜头,准有这两只。但如果手持拍摄,你常常会拍不清楚,单反相机上的这些牛气的定焦头,只有放在三脚架上才能发挥品质。
龚:我买的都是些“牛头”,怎么老拍不清楚?
老师:你那些头都不防抖,如果手持拍摄,当然难拍清楚。
龚:防抖真的有用吗?
老师:非常有用,如果是手持拍摄,防抖比大光圈有用得多。大光圈只是提高了速度,而无法制止抖动。我们可以相对克服手的抖动,但单反相机的震动主要来自反光镜箱,是无法克服的,对一个无时不在抖动的机身,防抖当然更重要。防抖功能的出现,是单反相机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单反在抓拍时可以与旁轴在影像锐度上有一比。
龚:那是机身防抖好还是镜头防抖好?
老师:没有这方面的对比测试,根据我的使用经验,觉得镜头防抖性能更好一些,这也许是因为镜头防抖是在光路上,那时抖动幅度还不大,而机身防抖是通过成像器完成的,这时抖动的角度已经很大了,校正要难一些。还有镜头防抖是量镜定做的,性能也会匹配些。但镜头防抖目前不能超过光圈2.8,这使许多定焦头与防抖无缘,而机身防抖则不受镜头限制。
周:我想给我的相机配个蔡司头,好不好?
老师;那当然好。许多人买相机会在机身上花很多钱,其实一部相机的灵魂是镜头。机身只解决了操控问题,镜头才是决定影像品质的关键。再好的相机,也无法超越镜头演绎的影调。摄影最让人眼热的,也未必是相机机身,被人谈论、评价最多的,常常是镜头,比如“长枪短炮”。这一部分也是最让摄影人提气的,哪怕不拍照,胸口挂个大镜头,人立马就牛气烘烘的了。然而照片是否真的很牛,常常是与镜头大小、多寡成反比的。所以许多人买个很贵的机身而配个“鸡头”,是本末倒置。蔡斯头拍出的照片特别厚重,有种油润感。德国的罗敦斯德、施耐德都是好头,拍出的图片黑色部分如黑织绒一样深厚,色彩晶莹剔透。我最喜欢的是徕卡头,既锐利又层次丰富,一般镜头能做好一样就不错了,徕卡是一样不少。有人调侃徕卡:徕卡不过是个镜头制造商,机身只是凑合着卖的附件。徕卡的机身常常有人抱怨,但对徕卡镜头则是众口一词,认为是地球上最好的光学制品。
彭:我花2万元买的14~24毫米变焦头,现在很少用得到。
老师:并不是价格贵,或者角度广的镜头就能拍好照片的,太广的镜头会产生变形,初看新奇,不耐久看,我建议如果拍人文照片,广角不要超过24毫米。
彭:那我们平时使用配些什么镜头好?
老师:如果配定焦头,可在35毫米或者50毫米中选一只就行。再以这只头为轴心往两边扩展:35毫米的广角配24毫米,中焦85毫米;而50毫米的广角配28毫米,中焦配105毫米的,长焦可以选200毫米甚至300毫米的定焦。这些都是相机厂倾力打造的镜头,每个焦段中都可以找到“牛头”。
彭:老师会选哪一种?如果是变焦镜头怎么配?
老师:我会选35毫米为轴心的那套,然后配个300毫米的长焦。如果选择变焦镜头,我可能不会选多数人追求的24~70毫米F2.8的牛头,因为目前这款头无论佳能还是尼康的,都不防抖。如果是佳能我会选24~105毫米F4的防抖镜头,这正是我现在用的头,品质好还轻小;如果是尼康我会选新出的24~120毫米F4防抖头。中长变焦可选70~200毫米的,这个焦段的镜头设计成熟,品质都很优秀。如果不在乎重量,选F2.8光圈的;如果追求小巧可选F4光圈的,只要防抖就行。而我会选佳能新出的那只70~300毫米F4的有防抖功能的白头。我一直认为防抖功能、恰当的焦段比大光圈有用。
鱼儿:我要把我的那只55~250毫米出了,买70~300的。
老师:得了得了,你那佳能7D是APS画幅的,用这头正好。
鱼儿:才1600元钱,又小,拿出去一点面子都没有。
老师:拍照不是抖威风。你那头虽然便宜,但成像不错,还得过奖。一个小女子,扛那么大的镜头干什么?练喘气啊?(众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