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读:选择镜头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宋刚明
  学生:彭向东、元子、邓劲松、乔志、周睿、罗宏、吴绍国、黄鹤、龚婉婷、张茂军、杨军、郭瑛、鱼儿。
  
  老师:你这(用的)是50毫米的镜头吧。
  罗:不会,是35毫米的。
  老师:你再看看。
  罗:果然是50毫米的。
  老师:我说你怎么老是站得那么远呢,看你的站位就觉得不对。
  罗:老师怎么没看镜头就知道我用的什么焦距的镜头呢?
  老师:你们的老师是老江湖了(笑)。相机用久了,特别是经常用定焦头,只要看看站位,就会知道你在用什么视角的镜头。
  
  邓:我给徕卡M9配35毫米的头好还是50毫米的头好?
  老师:这两只镜头都是最接近人眼视角的镜头,35毫米相当于两眼睁着观看的视角;50毫米则相当于闭着一只眼观看的视角。我会选择35毫米的,我喜欢两只眼睁着看人。我过去一直是用这一视角拍人文照片,35毫米是最大视角的标准镜头和最小视角的广角镜头,比较好掌握,而且比较容易容进环境中去。但随着年龄增长,我现在慢慢喜欢上了50毫米的镜头。
  彭:用50毫米镜头背景干净些。
  老师:50毫米的镜头是一个老辣的镜头,你得有很深的阅历才能用好。如果处理不好,拍出的照片会很平淡。因为它拍下来的照片与我们人眼看到的差不多,缺少视觉新鲜感。但如果拍好了,又是最耐看的。
  彭:怎么1.4光圈标准镜头那么小,其他的大光圈镜头个儿那么大?
  老师:这与镜头的制造历史有关,标准镜头是历史最悠久的镜头,相机一诞生就有了,在不断的改进中,结构得到了最大的优化。我们今天所有的镜头设计,都是以标准镜头为参照的。镜头会以标准镜头为界,无论变长还是短,都会变大,而且焦距离标头越远越大。在同一光圈下,标准镜头是结构最简单、个头最小、影像品质最高的镜头。我们很多人弃标准镜头不用,很可惜。我的所有得奖照片都是定焦镜头拍的,而且基本上是35毫米和50毫米的镜头,而我用变焦镜头拍的照片数量要多得多。
  
  杨:变焦头与定焦头有什么差别?他们说定焦头成像好。
  老师:是的。我们多数时候是在物理层面讨论变焦镜头与定焦镜头的差异,变焦镜头方便,可减少换镜头的次数,构图更饱满;定焦镜头光圈大,成像好,小巧。现在专业的变焦头与定焦头比,影像差别已经很小了,比如一些大厂的高端变焦头和它的定焦头比,影像品质的差异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其他品牌的变焦头,也足够达到多数人对品质的要求。这两种镜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观看方式和使用效率上,表面上看变焦镜头使用效率高,但定焦镜头用的时间长了,我们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取景会很准确,可以做到举机就拍。而变焦头举起的那一会儿,不知焦段停在哪里,常常还得变焦,对稍纵既逝的抓拍来说,反而误事。我们的眼睛就是一只相当于40毫米左右的定焦头,所以用35至50毫米的定焦镜头拍照时,我们不需要在大脑里转换视角,这是人文摄影师多数用这一视角的重要原因。
  杨:那够不着怎么办?
  老师:走近一些。变焦镜头因为可以变焦,你会养成一个习惯,站定一个位置后,就不想再移动了,在那变来变去,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在剪裁画面。定焦镜头够不着时,多数时候走过去就行,移动有一个好处,就是移动中可以发现更好的角度。记着,最好的变焦头是你的双腿。
  张:我还是认为变焦镜头要方便得多,要广就广要长就长。
  老师:对喜欢用多只镜头拍摄的人,用变焦头是方便些,特别是数码相机,可以减少换镜头的次数,大大减少弄脏成像器的可能,而成像器进灰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我研究过摄影史,并不是镜头越多的人,摄影水平越高。什么镜头都有的人,大概是这样的两类人:卖相机的和像你们老师这样喜欢收藏相机的;有三只镜头的人,镜头一般是这样的配置:16~35毫米,24~70毫米,70~200毫米变焦头,那也只有两种人:资深摄影记者或者摄影发烧友。摄影记者要应付各种题材,所以各种焦段都要备着,而发烧友则是想将天下影像一网打尽;如果一个人说他只有一只镜头,一般是50毫米,或者35毫米,那你就要小心了,要么他是穷得买不起很多镜头的人,要么他是对摄影有极深认识的人,说不定就是一位摄影大师。被称为摄影的一道门,创立了决定性瞬间的布勒松,一辈子就只用50毫米的镜头看世界。
  张:只用定焦头会不会变化少、画面单调?
  老师:变焦镜头与定焦镜头的差别有时是体现在心理感受上的。变焦镜头会因为不停地变焦,一会儿24毫米,一会儿105毫米,甚至300毫米,拍到的画面很跳跃,这点在做展览时尤为明显。书法家都有深切的感受:字怕上墙。字一上墙,就看出问题来了。照片也是,往那一挂,如果焦距变来变去,你会觉得心里很乱。而用定焦镜头拍的画面视觉感受会很整齐,用一只定焦头拍片,你不用操心视觉统一性问题,这可以让你安静下来,只关注内容本身。
  龚:用定焦头换来换去会很麻烦。
  老师:奇怪的是用一只定焦头拍摄时,我很少认为镜头不够用;当背一包镜头出门拍摄时,特别是变焦头,我每次都会认为还差一只头。这也许是因为,用定焦头时,心理上没有其他的妄想,你会移动自己去适应镜头。而用变焦镜头,你会在那里推来拉去,在这个过程中,你总会感到有够不着或框不下来的画面。这大概就是少即是多的道理吧。
  
  张:怎样检查一个相机镜头好不好?
  老师:看MTF(模量传递函数特性)曲线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张:看不懂。
  老师:告你一个简单的看法:线越平,曲线重合度越高,越靠上越好。但特性曲线不是万能的,比如对于油润感、镜头的味道就测不出来。光看特性曲线,有些日本镜头比德国头还高,但我们公认的是德国头好。还有一些简单的办法检查镜头的优劣。一拿,重量大些的好;二拧,调焦环油润的好;三看,镜片照不清人的好,好镜头望进去如深谭,人影是模糊的,越模糊越好。
  彭:同样是35毫米F1.4定焦镜头,单反相机的怎么那么大?
  老师:是啊,尼康新出的35毫米F1.4头像个小变焦头,又粗又大,佳能的跟这也差不多,这是由单反相机的结构决定的,因为中间加了个反光镜箱,广角镜头只能采取反望远设计,所以同样焦距光圈的镜头,单反相机的广角头会比旁轴的大许多,成像反不如旁轴镜头好,因为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是个物理不吻合系统。
  杨:镜头光圈大一级为什么贵那么多?
  老师:镜头制造光圈大一级,设计难度会呈几何级数上升,不是难一倍,而是许多倍。很多人选镜头,会选大光圈头,认为光圈越大越好,其实从制造角度说,是小光圈的好做,成像好。之所以有大光圈头好的印象,是商业策略造成的,大光圈头用的材料好,卖得贵,这点在日本镜头上体现得最明显。镜头光圈超过F2之后,影像品质就会恶化,这点在数码相机上尤甚。很多人都拥有F1.4光圈的镜头,标准镜头就多是这一光圈,但平时我们用过几次F1.4的光圈?所以不要过于追求大光圈头,徕卡一个F1光圈的标头近10万元,但那个光圈你能用几次?还有些人拍片强调用小光圈,这也是错误的,光圈太小会产生绕射,影像品质也会恶化。几乎所有镜头,都是光圈8时成像最好,“8”对经商未必能发,但对镜头,真是一个吉利数。小光圈只在需要极大景深时有用,如果不是迫不得以不要用。
  杨:是不是光圈越大越好?
  老师:不要一味追求大光圈头,太贵太重,影像品质未必好。比如尼康、佳能的35毫米F1.4定焦头,影像品质一流,如果选择世界十佳镜头,准有这两只。但如果手持拍摄,你常常会拍不清楚,单反相机上的这些牛气的定焦头,只有放在三脚架上才能发挥品质。
  龚:我买的都是些“牛头”,怎么老拍不清楚?
  老师:你那些头都不防抖,如果手持拍摄,当然难拍清楚。
  龚:防抖真的有用吗?
  老师:非常有用,如果是手持拍摄,防抖比大光圈有用得多。大光圈只是提高了速度,而无法制止抖动。我们可以相对克服手的抖动,但单反相机的震动主要来自反光镜箱,是无法克服的,对一个无时不在抖动的机身,防抖当然更重要。防抖功能的出现,是单反相机的一个质的飞跃,它使单反在抓拍时可以与旁轴在影像锐度上有一比。
  龚:那是机身防抖好还是镜头防抖好?
  老师:没有这方面的对比测试,根据我的使用经验,觉得镜头防抖性能更好一些,这也许是因为镜头防抖是在光路上,那时抖动幅度还不大,而机身防抖是通过成像器完成的,这时抖动的角度已经很大了,校正要难一些。还有镜头防抖是量镜定做的,性能也会匹配些。但镜头防抖目前不能超过光圈2.8,这使许多定焦头与防抖无缘,而机身防抖则不受镜头限制。
  
  周:我想给我的相机配个蔡司头,好不好?
  老师;那当然好。许多人买相机会在机身上花很多钱,其实一部相机的灵魂是镜头。机身只解决了操控问题,镜头才是决定影像品质的关键。再好的相机,也无法超越镜头演绎的影调。摄影最让人眼热的,也未必是相机机身,被人谈论、评价最多的,常常是镜头,比如“长枪短炮”。这一部分也是最让摄影人提气的,哪怕不拍照,胸口挂个大镜头,人立马就牛气烘烘的了。然而照片是否真的很牛,常常是与镜头大小、多寡成反比的。所以许多人买个很贵的机身而配个“鸡头”,是本末倒置。蔡斯头拍出的照片特别厚重,有种油润感。德国的罗敦斯德、施耐德都是好头,拍出的图片黑色部分如黑织绒一样深厚,色彩晶莹剔透。我最喜欢的是徕卡头,既锐利又层次丰富,一般镜头能做好一样就不错了,徕卡是一样不少。有人调侃徕卡:徕卡不过是个镜头制造商,机身只是凑合着卖的附件。徕卡的机身常常有人抱怨,但对徕卡镜头则是众口一词,认为是地球上最好的光学制品。
  
  彭:我花2万元买的14~24毫米变焦头,现在很少用得到。
  老师:并不是价格贵,或者角度广的镜头就能拍好照片的,太广的镜头会产生变形,初看新奇,不耐久看,我建议如果拍人文照片,广角不要超过24毫米。
  彭:那我们平时使用配些什么镜头好?
  老师:如果配定焦头,可在35毫米或者50毫米中选一只就行。再以这只头为轴心往两边扩展:35毫米的广角配24毫米,中焦85毫米;而50毫米的广角配28毫米,中焦配105毫米的,长焦可以选200毫米甚至300毫米的定焦。这些都是相机厂倾力打造的镜头,每个焦段中都可以找到“牛头”。
  彭:老师会选哪一种?如果是变焦镜头怎么配?
  老师:我会选35毫米为轴心的那套,然后配个300毫米的长焦。如果选择变焦镜头,我可能不会选多数人追求的24~70毫米F2.8的牛头,因为目前这款头无论佳能还是尼康的,都不防抖。如果是佳能我会选24~105毫米F4的防抖镜头,这正是我现在用的头,品质好还轻小;如果是尼康我会选新出的24~120毫米F4防抖头。中长变焦可选70~200毫米的,这个焦段的镜头设计成熟,品质都很优秀。如果不在乎重量,选F2.8光圈的;如果追求小巧可选F4光圈的,只要防抖就行。而我会选佳能新出的那只70~300毫米F4的有防抖功能的白头。我一直认为防抖功能、恰当的焦段比大光圈有用。
  
  鱼儿:我要把我的那只55~250毫米出了,买70~300的。
  老师:得了得了,你那佳能7D是APS画幅的,用这头正好。
  鱼儿:才1600元钱,又小,拿出去一点面子都没有。
  老师:拍照不是抖威风。你那头虽然便宜,但成像不错,还得过奖。一个小女子,扛那么大的镜头干什么?练喘气啊?(众笑)
其他文献
这期的摄影人爱读书,我为大家选择了两位纪实摄影风格的摄影师,一位是湖北的“九头鸟”大哥宋刚明,现为影像学教授,享受长江学者待遇;一位是出自中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马宏杰。  如果是本刊的老读者,对宋刚明先生一定不陌生,他的器材使用心得及专栏“宋呆子侃影”,曾是许多读者的必读文章。他追踪多年拍摄出版的《戒毒女》,揭示了中国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疮疤,虽然有许多记者都关注这个题材,并进行了多视角的
期刊
高清影像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可谓瞬息万变,技术的改进势必会造成拍摄设备——DV的功能进化。佳能DV作为当今市场的主流DV产品也在今年的新品中增加了很多有用的功能。  在了解高画质图像的成像过程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些FULL HD的概念。FULL HD是数字电影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融合,也是全高清视频影像的标准,它的有效显示分辨率为1920×1080。正是因为使用了更大画幅和更精密的像素
期刊
编者按:“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截至7月中旬已收到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多国的投稿2000多幅,其中不乏佳作。有意以摄影关注贫困的摄影师们,应该了解哪些历史,避免走进哪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误区,还有没有拓宽题材表现范围的可能?本刊特约著名摄影评论家、策展人胡武功和顾铮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思考。    “拍摄贫穷”当下很热,也终于成为主流传媒的话题,虽然晚了一些,毕竟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普世价值。其实,早在上
期刊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画册,《瞬间·幕后——新华社记者陶明百幅新闻照片聚焦》。画册中收录的都是陶明这些年在新华社工作期间拍摄的照片,有些曾被媒体多次刊登或获过大奖。画册中也附有照片中人物、情节的故事。新华社摄影记者出画册的不少,但是就我所见,陶明是第一个以新闻图片附采访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个人作品集的摄影记者。  翻看这本画册,我就像看到电影的一幕幕情节。透过照片,和这照片讲述的故事,一个风
期刊
第十一届平遥摄影大展除了大规模的作品展览外,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继承了平遥自创办以来注重学术交流的传统。国内外众多资深策展人和摄影界专家聚集一堂。像“返回原点”学术展论坛、“面对面”专家见面会、早期摄影史研究暨《中国摄影史》新书发布对话会、如何走进基金会及画廊讲座,以及许多针对某个方面或个人作品的讲座,大大小小从平遥大展的开始贯穿至最终。    “解答了我的一些问题”  摄影节值得
期刊
2009年10月13日,在肯尼亚东北部瓦基尔地区,一头长颈鹿因干旱而死亡。   位于肯尼亚图尔卡纳某村庄的一座仓库。   在肯尼亚图尔卡纳地区的一座村庄,人们从一个20米深的坑里取水。   肯尼亚东北部,人们走在通往取水点的路上。   这是8月16日拍摄的拼版照片,在科特迪瓦阿比让阿提埃克比贫民区生活的孩子,渴望拥有像样一点的玩具。  11岁男孩库利巴利·沃里希奥手中拿着他最喜爱的玩具;左下图:这
期刊
应该说,我的摄影历程是跟国际摄影节密切相关的。1996年3月我参加了美国著名的休斯敦摄影节,那是我第一次在国际上参展。说到那次参展,还要从马克·吕布说起。  1993年,我正在深圳出差,杨延康说带我去见马克·吕布,而我正巧也随身带了一盒自己的小样片。记得当时马克·吕布的房间里站满了等他点评作品的中国摄影师。看着他们做工考究的照片,我又羞愧又后悔:没舍得买80多块一张的进口相纸,用的是30多块的国货
期刊
2011年9月19日至25日,第11届平遥国际大展在山西平遥古城举办。共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摄影师参展,展出图片3万余幅。本届摄影大展以“瞬间·永恒”为主题,回归了摄影艺术的本源,也开启了大展新的航程。   再次踏上平遥的土地,摄影节的气氛与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展览场地有所减少,前来观展和看热闹的人似乎没有以前多了,然而展览和作品的整体质量却有一定提升。十年磨一剑,本届平遥大
期刊
当许多人将蒂姆·弗兰克的这组名为《马属》(中文画册译名也称《天马》)的作品集翻译为“马”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其中的许多内容和作者的特别用意。就像在第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上,蒂姆都要与每一个交谈者强调的一样,这组有几十幅的展出作品不仅仅是关于“马”这一种动物,还包括马属中其他如驴、骡等奇蹄目动物。  当然不仅仅是种类丰富这么简单,其实蒂姆·弗兰克的这组《马属》作品在看似商业拍摄光线唯美表现、充分展现
期刊
大理,作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滇西通衢、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是我国同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9月24日,以“生活在别处”为主题的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在古城南门拉开了帷幕。一踏进大理古城的主干道,大理国际影会的宣传语和作品随处可见,让人感到了浓浓的艺术氛围。本届大理国际影会分成摄影展览和新媒体展两大类别,在国际化、专业化、展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比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