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面对的江南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g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绍兴采访董建成的时候正值暑假,也是他所创办的艺术培训中心最热闹的时候。这期间有朋友几次邀他去内蒙古采风,都被他婉拒了,“毕竟小孩的事情,多一双眼睛也好。”这位年过半百的和蔼长者很像是一位小学校长,而事实上董建成有着多重身份:摄影家、设计师、“小燕子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客座讲师。他自80年代至今拍摄了数万幅江南水乡的照片,先后出版《水乡夕拾》、《中国江南古镇》等图文书籍18本;2005年他被评为哈苏摄影大师。
  
  “是生活给了我感受”
  在建立起“小燕子艺术中心”之前,董建成的职业经历可以用“多变”来形容。高中毕业后先在小学和中学当代课老师。1976年进入浙江省测绘局担任测绘员。他用5年时间,以杭州为中心,在上海、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做测量工作,这几年在外游历看到的景物、人和事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时虽然手头没有相机,但是画面已经映在了脑子里。
  1981年,董建成回到绍兴,在纺织公司工作,其间担任过团委书记,还筹办过卖布的门市部。1989年去了少年宫,又回到和教育有关的事业上来。之后又到电视台干了一年……到了1998年,董建成辞去工作,成立了这家艺术培训中心。
  “到现在为止我的学历还是高中,没有研究过什么深奥理论。我读的是大地这本书,是生活给了我感受。”在董建成看来,就像传统文化所说的“诗言志”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表达的手段,而他一直试着把自己对故乡朴素的情感表达出来。董建成说,一个人如果连家乡都不爱,要说爱国、爱人类是谈不上的。虽然从事摄影,但是摄影人热衷的新疆、西藏、云南等地他都没去过。“家乡的题材还没有拍好,包括我们参与跟踪拍摄的两个项目,绍诸高速公路和咸亨新天地工程,分别拍了5年和3年,但是我认为还没有拍出好照片,要拍好是很不容易的。”
  早在80年代在纺织公司工作时,董建成就开始了零散的摄影创作。到1998年创办艺术中心后,他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当时正值拆古村落成风之际,家乡绍兴的文化景观破坏很厉害。董建成最初的想法和很多人一样,就是为自己土生土长的家园留下影像。后来在不断的拍摄中他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确是一个宝藏,它绝非过时,而是现代人对它的研究不够。许多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则对现代化建设仍然有指导意义。现在回头看当年的照片,那时的人们精神面貌单纯质朴,这恰恰是当下最缺少的。
  
  记录“后鲁迅时代”的绍兴
  绍兴是一座地方色彩浓郁的水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都城。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荟萃,现代更因鲁迅而闻名于世。1998年,董建成开始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绍兴老建筑,用镜头为古越大地上精美的老屋、古桥、祠堂留下纪念。随着拍摄的深入,后来他的拍摄又延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绍剧和越剧等,至今已拍摄4万余张照片。
  十多年过去,绍兴和绍兴人的面貌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戴着毡帽到茶馆喝茶的农夫虽然偶尔还能看见,但时代变了,人的状态也变了,传统的绍兴正在一点点消逝。在工作方式上,董建成拍景物时尽量使用三脚架,一方面保证画面品质,一方面是对读者负责;拍人物时尽量抓拍,他认为最好的瞬间是原生态的瞬间。2001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将董建成的照片结集出版,取名为《水乡夕拾》,一幅幅优美的摄影作品展示了绍兴的小桥流水、古宅老酒。这本书上市后既叫好又叫座,不到半年即告售罄。
  2007年,《鲁迅和他的绍兴》一书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书中基本收录了鲁迅直接描述绍兴的所有文字。图片除个别历史照片外,均为董建成所摄。接到任务时,董建成为构思颇伤了一番脑筋,因为如果完全按照鲁迅的文字去找鲁镇、找孔乙己,那无异于按图索骥,是行不通的。经与编辑、设计师商量,将重点对准鲁迅时代的遗风、遗存,承文脉,接地气,但不必拘泥于一人一事的象形。以现实记录为主,加入少量场景模拟。现在的绍兴仍然有不少民间习俗传承下来,随着快门的开启,一幅幅后鲁迅时代的速写出现在眼前,质朴、真实,又与鲁迅描写的绍兴一脉相承。该书中文版出来后不久,又出了英文版,受到读者和鲁研专家的好评。
  
  “摄影是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事情”
  在董建成眼里,摄影是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事情。谈起以往的拍摄经历,他对一张张图片如数家珍。
  2000年前后的绍兴乡下,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比如男人戴毡帽,因为要外出干活,可起到保暖、防雨的作用,买鸡蛋、水果时又可充当篮子。还有些东西故事性很强,鲁迅在《五猖会》里描述过“犯人板”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了,一位老太太4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家人无奈之下将她送到庙里,结果痊愈了,并且从此再没有生过病。于是她觉得自己的命是菩萨给的,托人做了一副精致的犯人板,表示愿做菩萨的奴仆,每年戴着进庙感恩。
  又如“红毡铺地”的传统悼亡仪式,从河埠头至庙内,从下至上依次摆放草鞋、衣服、草帽,头尾各压一桶佛经。在众人的诵经声中,火由外而内燃烧着,直至佛像前。据说是为亡灵送吃的穿的,在董建成看来,这个仪式颇有行为艺术的色彩。
  在绍兴三埭(音dài)街,董建成拍过一个70多岁的修表匠,老人当时告诉他,这里再过几个月就要拆掉了。三埭街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绍兴习俗中将这条街上的人称作“堕民”,因是战俘后裔而受到歧视,元明清时被列入“丐籍”。董建成在拍摄时努力把这些百姓的真实心态表现出来。有些人尽管看上去有些市侩,但仍然有着善良的一面。
  在采访中,董建成始终保持着低调的态度、谦逊的口吻。他说,正如自己第一本书的名字“水乡夕拾”,自己只是偶然在路边拾起了这些影像,最好的作品并非他的创作,而是我们所面对的江南。“艺术不能孤立在社会之外,更多还要到生活中去体会。”——这样创作的理念,他也在教育工作中实践着。如今,作为每年培训超过3000人次艺术中心的主任,董建成强调要让孩子们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他不赞成“为艺术而艺术”,而是希望孩子们带着对生活的热情,用艺术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传达真切的感受。
其他文献
应该说,我的摄影历程是跟国际摄影节密切相关的。1996年3月我参加了美国著名的休斯敦摄影节,那是我第一次在国际上参展。说到那次参展,还要从马克·吕布说起。  1993年,我正在深圳出差,杨延康说带我去见马克·吕布,而我正巧也随身带了一盒自己的小样片。记得当时马克·吕布的房间里站满了等他点评作品的中国摄影师。看着他们做工考究的照片,我又羞愧又后悔:没舍得买80多块一张的进口相纸,用的是30多块的国货
期刊
2011年9月19日至25日,第11届平遥国际大展在山西平遥古城举办。共有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摄影师参展,展出图片3万余幅。本届摄影大展以“瞬间·永恒”为主题,回归了摄影艺术的本源,也开启了大展新的航程。   再次踏上平遥的土地,摄影节的气氛与前几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展览场地有所减少,前来观展和看热闹的人似乎没有以前多了,然而展览和作品的整体质量却有一定提升。十年磨一剑,本届平遥大
期刊
当许多人将蒂姆·弗兰克的这组名为《马属》(中文画册译名也称《天马》)的作品集翻译为“马”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其中的许多内容和作者的特别用意。就像在第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上,蒂姆都要与每一个交谈者强调的一样,这组有几十幅的展出作品不仅仅是关于“马”这一种动物,还包括马属中其他如驴、骡等奇蹄目动物。  当然不仅仅是种类丰富这么简单,其实蒂姆·弗兰克的这组《马属》作品在看似商业拍摄光线唯美表现、充分展现
期刊
大理,作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滇西通衢、博南古道的必经之地,是我国同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重要门户,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9月24日,以“生活在别处”为主题的第三届大理国际影会在古城南门拉开了帷幕。一踏进大理古城的主干道,大理国际影会的宣传语和作品随处可见,让人感到了浓浓的艺术氛围。本届大理国际影会分成摄影展览和新媒体展两大类别,在国际化、专业化、展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比前
期刊
老师:宋刚明  学生:彭向东、元子、邓劲松、乔志、周睿、罗宏、吴绍国、黄鹤、龚婉婷、张茂军、杨军、郭瑛、鱼儿。    老师:你这(用的)是50毫米的镜头吧。  罗:不会,是35毫米的。  老师:你再看看。  罗:果然是50毫米的。  老师:我说你怎么老是站得那么远呢,看你的站位就觉得不对。  罗:老师怎么没看镜头就知道我用的什么焦距的镜头呢?  老师:你们的老师是老江湖了(笑)。相机用久了,特别是
期刊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名士之乡。这里自古人才辈出,其中著名的有贺知章、陆游、王阳明、徐渭、王羲之等诗文大家,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无数精神财富,为越地增辉生色。而在摄影领域,浙江摄影界也可谓人才济济,从新闻、纪实,到商业、风光等领域,均不乏杰出人才,是中国摄影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在新闻摄影方面,前有俞创硕(曾任《良友》画报、国民政府中央通讯社记者)这样与罗伯特·卡
期刊
《青年时报》副总编辑王芯克堪称浙江新闻摄影界的翘楚,不仅在“中国新闻奖”等重量级赛事中多次摘金夺银,不少他原创拍摄主题也不断被其他摄影人模仿。在接受采访时,40岁的王芯克穿着式样简单的T恤和工装裤,一副随时准备赶往拍摄现场的样子。他是勤奋的,为了拍摄一个专题,起早贪黑不断跟进;他也是一个有心人,总能在其他人漠不关心的事件中发现新闻价值,拍摄出优秀的作品。以下是他对于摄影报道的一些经历和思考,相信值
期刊
下午的《都市快报》摄影部,傅拥军匆忙来到办公室,带着歉意说手头还有未完的事,过一会儿再细聊。办公室里只有三四个编辑在工作,多数人外出采访尚未返回,墙上贴着记者和编辑们的打分表格,以及他们的摄影作品,旁边贴着傅拥军手写的评语,与摄影部的每个人共勉。看得出来,这里的业务交流非常活跃。   许多人知道傅拥军,或许是通过2009年荷赛二等奖照片《西湖边的一棵树》。这组作品的获奖在当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期刊
风光摄影是广受影友喜爱的题材,从发现美景到开始拍摄,然后以影像的方式进行美的表现,整个过程都会给人以感官和心灵的愉悦。本期英国《实用摄影》杂志为广大风光摄影爱好者讲述了几点实用而有创意的风光摄影拍摄技巧,包括“用长焦镜头拍出绝色美景”、“风光摄影如何巧妙构图”、“如何创作全景式风光照片”等。    一、 用长焦镜头拍出绝色美景  遇到很多影友,在面对无限美好的风景时,常常抱怨自己的镜头不够广。诚然
期刊
走在野外,放眼望去,各色的景物都显现在眼前。对此,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感受。而在当今的时代,恐怕都会有一份“把它拍下来”的心情。风光摄影的拍摄,就可以是如此简单、如此随意,却也如此尽情。    画面里题材的取舍与搭配  尽管这样的拍摄可能只来自片刻的感悟,但也可以当作思维的流露。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份“有迹可寻”的记录以后,所拍摄的照片不仅能够引起自己的反思,也能够激发别人的评论,甚至是批评。在这样的氛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