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动”,“动”出精彩,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人,才能实现高效。
课堂教学 高效 学生 主体地位 动起来。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和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力地营造高效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落实教学主体—学生,不能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变化,任何改革都难有实质性的成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时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其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不恰当的“安静”“守纪”。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实际教学心得,学生才是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仅仅是组织引导服务者。许多教师对新理念新教法认识不够掌握不好,课堂上自己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只听不动,只说不写,显得很“安分”。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活动单一乏味,兴趣索然!从而导致注意力他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很低。
课堂教学的精彩在于“动”—不但教师要动,更要让作为主体的每个学生“动起来”!不管任何人,尤其孩子们,对于自己亲身参与的事情和活动才最感兴趣投入度也最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最长,主动积极性最强。学生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只有参与进去“动”起来,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踊跃地参与中轻松的结束,意犹未尽中快乐收获。
学生的“动”应涵盖:看—看书,看老师的表情动作和演示板书,看同学的表现;听—听老师同学的讲解发言和讨论;说—说说自己的感悟发现和意见,或齐说或举手说;读—读课文读题读板书读要紧的,一个读分组读大家读;写—字词句、公式定理写一写,老师板书的、讲到的写一写,练习题必须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重要的背诵的也写一写;思—学习内容全用头脑想一想,想一样的课题更想不一样的途径;学—照猫画虎地模仿照样做一做。看想听想说想读想写更要想,学字当头思想为帅。真正做到脑到、眼到、耳到、嘴到、手到、身到的“六位一体”全身心投入境界。这些学生个体方面的“动”是不可或缺以下集体组织性的“动”的:比划比划、拼拼摆摆、裁剪折叠、探讨分析、提问调板、竞赛争先、角色表演、游戏体会等“八维组合”。我们要用“六位一体”“八维组合”这种铺天盖地式的学生活动,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学习状态和过程。
转变教学理念是让课堂“动”起来的起点和第一要素。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才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与出发点。教师只有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即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传统的“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向关注学生成长和情感体验的自主教学,才能让课堂“动”起来,才能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思考、阅读、操作、探索、想象、质疑、创新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
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就要在一节课中不断地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应用活泼多变的教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设备,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服务者”,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情境,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在丰富多变的“动”中激其情、促其思、成其学、塑其身、修其性。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让他们的“动”有灵魂—学生思维以及学习技能地训练和发展。因此,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才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和勤于动手动眼及动耳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施“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设计上首先实现学生的“动”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教学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艺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到整体需求,又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设备,采用多种教法学法,创设生动形象、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来感知、体验。组织各种课堂活动来丰富教学过程,诱导学生“动”起来,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和各个环节、细节,是实现学生“动起来”的第二个要素。课堂环节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务必留给他们足够“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教育专家这样说:“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时间对半分的话,那你的课是个及格课;如果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活动,教师的讲解活动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师是个好老师;如果四分之三的时间给学生,你是个优秀的教师。”
动静的控制调节与学生的情绪变化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注重通过课堂环节的变换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穿插调动学生情绪,从而有效调控课堂学生的兴奋度。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一堂课如果一直处于单一方式状态,课堂气氛会沉闷、乏味,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反之,整堂课始终处于动态,学生就会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课堂中只有读、讲、探、练结合,学生的口、手、耳、眼、心“五位一体”并用,学生才能一直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动静结合,节奏分明,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度,进而保持了课堂的勃勃生机。
只有學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知识不能像从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去,相反,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索的动机驱动下通过选择和发现获得的。”教师要完成“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过程的转变,就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积累、更新知识,才能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只有让课堂“动”起来,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才能不断有新的灵感、新的成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脚踏实地的走出无效和低效的峡谷,迈上高效的快车道。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的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实际,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真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用心开展教学活动,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让他们“动”起来“活”起来,及时反思,不断改进,就一定会在“优质、高效”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课堂教学 高效 学生 主体地位 动起来。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和目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力地营造高效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落实教学主体—学生,不能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变化,任何改革都难有实质性的成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时下,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的问题。其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学生不恰当的“安静”“守纪”。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实际教学心得,学生才是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人,我们教师仅仅是组织引导服务者。许多教师对新理念新教法认识不够掌握不好,课堂上自己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只听不动,只说不写,显得很“安分”。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活动单一乏味,兴趣索然!从而导致注意力他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很低。
课堂教学的精彩在于“动”—不但教师要动,更要让作为主体的每个学生“动起来”!不管任何人,尤其孩子们,对于自己亲身参与的事情和活动才最感兴趣投入度也最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最长,主动积极性最强。学生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只有参与进去“动”起来,才能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使课堂教学在学生踊跃地参与中轻松的结束,意犹未尽中快乐收获。
学生的“动”应涵盖:看—看书,看老师的表情动作和演示板书,看同学的表现;听—听老师同学的讲解发言和讨论;说—说说自己的感悟发现和意见,或齐说或举手说;读—读课文读题读板书读要紧的,一个读分组读大家读;写—字词句、公式定理写一写,老师板书的、讲到的写一写,练习题必须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重要的背诵的也写一写;思—学习内容全用头脑想一想,想一样的课题更想不一样的途径;学—照猫画虎地模仿照样做一做。看想听想说想读想写更要想,学字当头思想为帅。真正做到脑到、眼到、耳到、嘴到、手到、身到的“六位一体”全身心投入境界。这些学生个体方面的“动”是不可或缺以下集体组织性的“动”的:比划比划、拼拼摆摆、裁剪折叠、探讨分析、提问调板、竞赛争先、角色表演、游戏体会等“八维组合”。我们要用“六位一体”“八维组合”这种铺天盖地式的学生活动,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学习状态和过程。
转变教学理念是让课堂“动”起来的起点和第一要素。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才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与出发点。教师只有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即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从传统的“传授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向关注学生成长和情感体验的自主教学,才能让课堂“动”起来,才能让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思考、阅读、操作、探索、想象、质疑、创新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
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就要在一节课中不断地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应用活泼多变的教法,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设备,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服务者”,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与“学中做”的情境,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在丰富多变的“动”中激其情、促其思、成其学、塑其身、修其性。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让他们的“动”有灵魂—学生思维以及学习技能地训练和发展。因此,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才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表达和勤于动手动眼及动耳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施“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设计上首先实现学生的“动”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
教学是一门比较高深的艺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到整体需求,又要考虑到个体差异。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设备,采用多种教法学法,创设生动形象、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来感知、体验。组织各种课堂活动来丰富教学过程,诱导学生“动”起来,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和各个环节、细节,是实现学生“动起来”的第二个要素。课堂环节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务必留给他们足够“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教育专家这样说:“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时间对半分的话,那你的课是个及格课;如果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活动,教师的讲解活动占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师是个好老师;如果四分之三的时间给学生,你是个优秀的教师。”
动静的控制调节与学生的情绪变化有直接的关系。教师要注重通过课堂环节的变换和教学内容及方式的穿插调动学生情绪,从而有效调控课堂学生的兴奋度。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一堂课如果一直处于单一方式状态,课堂气氛会沉闷、乏味,学生就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反之,整堂课始终处于动态,学生就会兴奋过度,造成课堂处于无度无序的失控状态。课堂中只有读、讲、探、练结合,学生的口、手、耳、眼、心“五位一体”并用,学生才能一直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动静结合,节奏分明,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度,进而保持了课堂的勃勃生机。
只有學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活动。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知识不能像从杯子里倒水一样灌进学生头脑去,相反,是学生在求知和探索的动机驱动下通过选择和发现获得的。”教师要完成“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过程的转变,就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积累、更新知识,才能优化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只有让课堂“动”起来,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才能不断有新的灵感、新的成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脚踏实地的走出无效和低效的峡谷,迈上高效的快车道。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的模式。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实际,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认真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用心开展教学活动,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让他们“动”起来“活”起来,及时反思,不断改进,就一定会在“优质、高效”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