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问题思考中激起浪花。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让语文阅读课堂充满阳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堂。
新课程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充满阳光
一、点在动情处,让学生满怀激情走向课文
以诵读吸引学生。开讲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背诵一段名言警句、一两首古代诗词,活跃一下气氛,如同注入兴奋剂,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便能轻轻松松进入课文。如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既领略了赤壁的壮丽风光,又了解了作者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
以悬念吸引学生。开讲结合课文内容,设下悬念,拨动学生心弦,以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设计下面问题,让学生产生困惑:牵牛花是秋天的使者,在各种色彩的牵牛花中,为什么作者认为蓝色和白色为最佳,淡红者最下呢?这与一般情理相符吗?
以探索吸引学生。如果把一堂课看作一场戏,那么课的开头就是这场戏的“序幕”,教师则是“编导”,他拉开的“序幕”要引人入胜,别有“洞天”。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由下面一段导语引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齐威王: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生活在矛盾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批评呢?有的人刚愎自用,有的人知错就改。前者后果可悲,让人痛恶,周厉王即为代表;后者事业有成,令人敬佩,廉颇作出了榜样。那么,齐威王属于哪一种人呢?
以故事吸引学生。幽默风趣的话语固然引人发笑,而充满生活事理的名人逸事不但引人沉思,更会激起人们的联想。如教学《守财奴》,可以讲讲中国的吝啬鬼严监生的故事。严监生临终前竖起两指,众人不解其意,赵氏挑掉一茎灯芯,他才咽气。学生听后觉得好笑:“不可思议,世上哪有这样吝啬的人?”教师可借机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一见法国的吝啬鬼老葛朗台吧,看看他临死前做了些什么。”
二、拨到关键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在问题发现中泛起涟漪。教学中,我们发现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的,而主动“发现”则往往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内驱力。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教师就要积极引导、鼓励质疑。如讲读课文时,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两个大问题,再令其提出相关的小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更浓。在研读课文时,他们不仅能在有疑处质疑,而且还能在无疑处质疑;不仅能在讨论中解疑,而且还能在解疑中生疑。
在問题思考中激起浪花。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为他们指明思维方向,让他们充分思考。当学生率先说出一个想法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引导其他学生借此进行联想或说出新的设想,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
在问题争论中涌起波澜。对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高中生的性格已趋于稳定,“成人感”特别强,课外阅读面拓宽,开始关注人生、事业和社会问题,并希望参与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期一鸣惊人。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争论,有时的争论,开始虽是面红耳赤,难分高下,但经过反复切磋,学生自己能平定风波,殊途同归,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有时双方为了一个问题据理力争,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如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有的说他胆小、善良;有的说他保守、迂腐;有的则说他是沙俄的帮凶。争论中,引导他们说出理由、找出依据,允许他们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三、找准突破口,让学生明辨事理走出课文
在课堂延伸中关心社会。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于有的教材内容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结合教学,联系生活经历,或见证历史,或现身说法,会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接触社会,在思考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融入社会。教材中所选课文既有其文学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阅读时上挂下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为学生开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渐渐地了解社会。讲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以分析今天国人的心态;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别里科夫;讲《像山那样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
在合作训练中关注发展。语文内涵丰富、外延极广,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改进训练方法,注重训练效果,合作学习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时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1.在语言训练中互学。高中语言训练内容多、范围广,由于受认知、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评讲时总要借助参考答案。阅卷中,可能会发现学生的许多答案比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好,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视野是开阔的,教师应将这些答案摘抄下来,供学生欣赏、参考。
2.在作品训练中互助。成功的教学需要师生心心相印的思想撞击。教材中所选文章多为经典之作,富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如能深入挖掘,既可启发学生思考,又可帮助其理解,还可灌输思想教育,可谓一石三鸟。如阅读文言文,可以抓住选文中人物的德行,进行为人教育,灌输“为官不贪、为商不奸、为民不憨(迂腐)”的思想;阅读小说,可以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开展人物性格产生背景的讨论,挖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产生的根源。
3.在思维训练中互补。合作学习,并不刻意追求通过研究而得到统一的答案,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独立地学习和探究、广泛地合作和交流。
总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减少浪费,充满效率,充满智慧!充满阳光。
新课程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充满阳光
一、点在动情处,让学生满怀激情走向课文
以诵读吸引学生。开讲起着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诱导作用,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背诵一段名言警句、一两首古代诗词,活跃一下气氛,如同注入兴奋剂,学生精神为之一振,便能轻轻松松进入课文。如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时,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既领略了赤壁的壮丽风光,又了解了作者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
以悬念吸引学生。开讲结合课文内容,设下悬念,拨动学生心弦,以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设计下面问题,让学生产生困惑:牵牛花是秋天的使者,在各种色彩的牵牛花中,为什么作者认为蓝色和白色为最佳,淡红者最下呢?这与一般情理相符吗?
以探索吸引学生。如果把一堂课看作一场戏,那么课的开头就是这场戏的“序幕”,教师则是“编导”,他拉开的“序幕”要引人入胜,别有“洞天”。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可由下面一段导语引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齐威王: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人生活在矛盾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这就需要别人的帮助。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批评呢?有的人刚愎自用,有的人知错就改。前者后果可悲,让人痛恶,周厉王即为代表;后者事业有成,令人敬佩,廉颇作出了榜样。那么,齐威王属于哪一种人呢?
以故事吸引学生。幽默风趣的话语固然引人发笑,而充满生活事理的名人逸事不但引人沉思,更会激起人们的联想。如教学《守财奴》,可以讲讲中国的吝啬鬼严监生的故事。严监生临终前竖起两指,众人不解其意,赵氏挑掉一茎灯芯,他才咽气。学生听后觉得好笑:“不可思议,世上哪有这样吝啬的人?”教师可借机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一见法国的吝啬鬼老葛朗台吧,看看他临死前做了些什么。”
二、拨到关键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在问题发现中泛起涟漪。教学中,我们发现被动接受总是枯燥乏味的,而主动“发现”则往往其乐无穷,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体验“发现”的内驱力。要想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教师就要积极引导、鼓励质疑。如讲读课文时,围绕教学重点设计一两个大问题,再令其提出相关的小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质疑的兴趣就会更浓。在研读课文时,他们不仅能在有疑处质疑,而且还能在无疑处质疑;不仅能在讨论中解疑,而且还能在解疑中生疑。
在問题思考中激起浪花。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总是从疑难处发端的,他们发现了问题,就点燃了智慧的火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为他们指明思维方向,让他们充分思考。当学生率先说出一个想法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引导其他学生借此进行联想或说出新的设想,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发表不同观点和见解。
在问题争论中涌起波澜。对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高中生的性格已趋于稳定,“成人感”特别强,课外阅读面拓宽,开始关注人生、事业和社会问题,并希望参与讨论,能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期一鸣惊人。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争论,有时的争论,开始虽是面红耳赤,难分高下,但经过反复切磋,学生自己能平定风波,殊途同归,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有时双方为了一个问题据理力争,势均力敌,谁也说服不了谁。如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形象,有的说他胆小、善良;有的说他保守、迂腐;有的则说他是沙俄的帮凶。争论中,引导他们说出理由、找出依据,允许他们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三、找准突破口,让学生明辨事理走出课文
在课堂延伸中关心社会。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由于有的教材内容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结合教学,联系生活经历,或见证历史,或现身说法,会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中接触社会,在思考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融入社会。教材中所选课文既有其文学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阅读时上挂下联,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为学生开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渐渐地了解社会。讲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以分析今天国人的心态;讲《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让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别里科夫;讲《像山那样思考》,可以让学生思考环境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
在合作训练中关注发展。语文内涵丰富、外延极广,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要改进训练方法,注重训练效果,合作学习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时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进行:
1.在语言训练中互学。高中语言训练内容多、范围广,由于受认知、思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评讲时总要借助参考答案。阅卷中,可能会发现学生的许多答案比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好,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视野是开阔的,教师应将这些答案摘抄下来,供学生欣赏、参考。
2.在作品训练中互助。成功的教学需要师生心心相印的思想撞击。教材中所选文章多为经典之作,富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如能深入挖掘,既可启发学生思考,又可帮助其理解,还可灌输思想教育,可谓一石三鸟。如阅读文言文,可以抓住选文中人物的德行,进行为人教育,灌输“为官不贪、为商不奸、为民不憨(迂腐)”的思想;阅读小说,可以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开展人物性格产生背景的讨论,挖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产生的根源。
3.在思维训练中互补。合作学习,并不刻意追求通过研究而得到统一的答案,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独立地学习和探究、广泛地合作和交流。
总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减少浪费,充满效率,充满智慧!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