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很大,我很小
我躺在世界的掌上,躺在光中
像一只虫子,心中一片宁静和宁静
我那么小,可世界全与我有关
我不忧也不惧,闭上眼也能知道
明天的早餐是一枚陽光晨露的秋叶
——王海桑《阳光早餐》
生之悲悯
和仕女图上的美人告别后,诗心拿起美人姐姐留给她的琉璃灯,继续自己的旅程。在光影变幻间,诗心踏上了北京的土地。
如果说,大都市是年轻人的角斗场,798艺术区就是角斗场深处的圣殿。而处在其间的尤伦斯艺术中心,则是画在圣殿屋宇上的一抹亮色。
诗心站在这栋橘色的建筑前,北半球午后3时的阳光洒下来,枝桠遒劲的树影交映在粗粝的红砖上,仿佛永恒中的深与浅都汇聚于此。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展览——“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
所谓“例外状态”,指的是正常状态外的情况。而这场展览正是23位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向人类揭示:在我们无意的放纵下,“例外”逐渐变为“常态”。
艺术家梁半的作品《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通过一个声音装置进行展示。当诗心从旁走过,声音装置里就会传出无数海浪声。这些海浪声是梁半请欧洲的朋友录制的,它们拍打过的海滩均为2015年以来的难民所登陆的海岸,诸如希腊科斯岛海滩、意大利撒丁岛海滩等。随着时间流逝,海浪抹除了战争的痕迹,可难以磨灭的情绪仍在人们的胸腔中碰撞,仿佛在撰写一部关于大海的小说。
这时,诗心听到同行的参观者嘀咕了句:创意挺好,就是题材老了点。
诗心忍不住想:从什么时候开始,“战争”也成了一个被人嫌“老”的题材?
地区动乱,难民增加,气候恶化,环境污染,原本应当是人类史上悲伤的血泪。可是,连她这样的中学生,都感知到这本该是“例外”的一切,渐渐成了人们心里的“平常”。
也许,我们已经被世界逐渐驯化。只可惜我们不是小王子,“例外”也不是我们的玫瑰花。
生之欢喜
在庐州城的城南边缘,一家名为“纸的时代”书店悄然出现。诗心跟着人群,走进书店,参观展览——“普通人的2016影像记忆”。
长而窄的走廊,灯光缠绵而轻幽,两边分列着不同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既不是大师精心拍摄的重大场面,也不是先锋艺术家记录的现代艺术,而是普通人拍的平凡情景。
诗心看着一张张照片,有的记录着人们的故乡;有的展示着人们游览过的山水;有的影印着我们生活的城市;有的只是一个人漠然的表情……
这是一场属于普通人的盛宴,明明普通得乏味,却又带着一种如棉质衣物贴在肌肤上的舒适和浪漫。就因为它的平常,它的普通,每个人都能在照片上,在他人的记忆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走过一张一张“记忆”,诗心突然想起奶奶的乡下老屋。那里有吱吱呀呀叫唤的木门,有粗糙的灰石墙壁,还有坐在窗户上打盹的老猫。一到春日,漫山遍野的金色菜花便晃花了诗心的眼,而朴拙的老屋,则像一个不经意的背景,守护着那片明艳的色彩。
有空回老屋看看吧,诗心想,那可是不该被遗忘的,生活的欢喜啊。
生之未来
主题为“我们之后”的展览坐落在上海K11大厦,大型的展室,简洁的装饰,利落、明亮,和黄浦江边的东方明珠塔一般,带着现代化的浓郁气息。
我们之后,会是什么?是未来!
在这个到处彰显“未来”的空间里,诗心看到了酷炫的VR跑步机,看到了各种虚拟技术以及配合它们的装置仪器——任何一件展品都能对人类的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诗心感慨之余忍不住想,从“过去”看过来,此刻不也是一种“未来”吗?和朋友们交流的方式,从写信、写小纸条,变成了发微信和聊QQ;过生日时,朋友们互赠的礼物,变成了微信红包。虽然有时候,诗心觉得,人工智能和社交网络,好像把人与人之间的小情感,磨得面目平平;可使用它们,和分隔天涯的好友取得联系时,又让她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不好。
也许不管是美好还是糟糕,都是我们要一同面对的明天。
“没想到这些展品里还有这么多的深意。”诗心嘀咕道,“我要趁现在好好感受。万一未来的世界了无意趣,我岂不是错过了最后的美好?”
“谁说未来的世界无趣了?”
她正想着,一道强光突然照射下来,随即一个人影从光幕中出现。
“喂,小丫头,和我去未来世界看看吧!”
我躺在世界的掌上,躺在光中
像一只虫子,心中一片宁静和宁静
我那么小,可世界全与我有关
我不忧也不惧,闭上眼也能知道
明天的早餐是一枚陽光晨露的秋叶
——王海桑《阳光早餐》
生之悲悯
和仕女图上的美人告别后,诗心拿起美人姐姐留给她的琉璃灯,继续自己的旅程。在光影变幻间,诗心踏上了北京的土地。
如果说,大都市是年轻人的角斗场,798艺术区就是角斗场深处的圣殿。而处在其间的尤伦斯艺术中心,则是画在圣殿屋宇上的一抹亮色。
诗心站在这栋橘色的建筑前,北半球午后3时的阳光洒下来,枝桠遒劲的树影交映在粗粝的红砖上,仿佛永恒中的深与浅都汇聚于此。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展览——“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
所谓“例外状态”,指的是正常状态外的情况。而这场展览正是23位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向人类揭示:在我们无意的放纵下,“例外”逐渐变为“常态”。
艺术家梁半的作品《一个没有见过大海的诗人写了一篇关于大海的小说》,通过一个声音装置进行展示。当诗心从旁走过,声音装置里就会传出无数海浪声。这些海浪声是梁半请欧洲的朋友录制的,它们拍打过的海滩均为2015年以来的难民所登陆的海岸,诸如希腊科斯岛海滩、意大利撒丁岛海滩等。随着时间流逝,海浪抹除了战争的痕迹,可难以磨灭的情绪仍在人们的胸腔中碰撞,仿佛在撰写一部关于大海的小说。
这时,诗心听到同行的参观者嘀咕了句:创意挺好,就是题材老了点。
诗心忍不住想:从什么时候开始,“战争”也成了一个被人嫌“老”的题材?
地区动乱,难民增加,气候恶化,环境污染,原本应当是人类史上悲伤的血泪。可是,连她这样的中学生,都感知到这本该是“例外”的一切,渐渐成了人们心里的“平常”。
也许,我们已经被世界逐渐驯化。只可惜我们不是小王子,“例外”也不是我们的玫瑰花。
生之欢喜
在庐州城的城南边缘,一家名为“纸的时代”书店悄然出现。诗心跟着人群,走进书店,参观展览——“普通人的2016影像记忆”。
长而窄的走廊,灯光缠绵而轻幽,两边分列着不同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既不是大师精心拍摄的重大场面,也不是先锋艺术家记录的现代艺术,而是普通人拍的平凡情景。
诗心看着一张张照片,有的记录着人们的故乡;有的展示着人们游览过的山水;有的影印着我们生活的城市;有的只是一个人漠然的表情……
这是一场属于普通人的盛宴,明明普通得乏味,却又带着一种如棉质衣物贴在肌肤上的舒适和浪漫。就因为它的平常,它的普通,每个人都能在照片上,在他人的记忆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走过一张一张“记忆”,诗心突然想起奶奶的乡下老屋。那里有吱吱呀呀叫唤的木门,有粗糙的灰石墙壁,还有坐在窗户上打盹的老猫。一到春日,漫山遍野的金色菜花便晃花了诗心的眼,而朴拙的老屋,则像一个不经意的背景,守护着那片明艳的色彩。
有空回老屋看看吧,诗心想,那可是不该被遗忘的,生活的欢喜啊。
生之未来
主题为“我们之后”的展览坐落在上海K11大厦,大型的展室,简洁的装饰,利落、明亮,和黄浦江边的东方明珠塔一般,带着现代化的浓郁气息。
我们之后,会是什么?是未来!
在这个到处彰显“未来”的空间里,诗心看到了酷炫的VR跑步机,看到了各种虚拟技术以及配合它们的装置仪器——任何一件展品都能对人类的未来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诗心感慨之余忍不住想,从“过去”看过来,此刻不也是一种“未来”吗?和朋友们交流的方式,从写信、写小纸条,变成了发微信和聊QQ;过生日时,朋友们互赠的礼物,变成了微信红包。虽然有时候,诗心觉得,人工智能和社交网络,好像把人与人之间的小情感,磨得面目平平;可使用它们,和分隔天涯的好友取得联系时,又让她觉得,这也没有什么不好。
也许不管是美好还是糟糕,都是我们要一同面对的明天。
“没想到这些展品里还有这么多的深意。”诗心嘀咕道,“我要趁现在好好感受。万一未来的世界了无意趣,我岂不是错过了最后的美好?”
“谁说未来的世界无趣了?”
她正想着,一道强光突然照射下来,随即一个人影从光幕中出现。
“喂,小丫头,和我去未来世界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