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教学方法,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比较中领会文章标题是文章的纲,同单元课文在内容上是同类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裁是相同的;比较法教学还能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教学为写作服务,将课文与学生的习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的习作由“赏”到“仿”再到”创”逐步过渡。此外,表现手法、课文结构、表达方式、句子和词语的比较教学,内容更是异彩纷呈。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比较法;文章标题;思想内容;课文与学生的习作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比较法是指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概念的异同,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概念特点、促进概念理解的方法。初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科,需要学生对各类语文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准确的理解、有效的运用。
一、文章标题的比较法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它分三大类:①限定文章表现的范围;②点明文章的中心;③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纲”,教会学生审题,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比较分析,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严密性。如:我在教《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四篇文章时,就将这一组题目作了比较教学,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下列问题:①四篇文章的题目都揭示了时令(春、冬、夏、秋);②四篇文章的标题都揭示基本的表现手法——绘景抒情为主;③四篇文章的标题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规定;《春》的时间和空间最大,从时间上看,可以从初春写到暮春,从空间上看可写整个大地;《济南的冬天》,从时间上看,可从初冬写到深冬,而空间上,只能写山东济南市;《海滨仲夏夜》,从时间上看仅限于仲夏的夜晚,而空间上看只限于海滨;《香山红叶》,时间限定为秋天,空间限为北京香山,且主要的表现对象应为“红叶”。
二、同单元课文的比较法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是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内容上是同类的。将单元里的课文进行比较,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两篇均属课内自读课,我就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两篇课文的“自读提示”,然后辅导学生根据“提示”设计一个对比表格,内容有:“事物特征”、“说明重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上课时只抓住说明的重点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故宫、大会堂这两建筑群的不同性质,而且只用了一教时的时间,解决了原两教时才能解决的问题。
三、思想内容的比较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教学还能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短文两篇·陋室铭》一文时,指导学生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毅的《梅岭三章》进行比较,组织学生反复进行议论有关刘禹锡提出的“德馨”问题,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清廉固然要,但要以“国”为重,要居安思危,不能只安贫乐道。也明确了:不同时代,德的标准是不同的,当今我们提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四、课文与学生习作的比较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說、读、写的能力。其中“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教学为写作服务,将课文与学生的习作进行比较。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小学里就开始了,可相当一部分初中生还是写不好,常是轻描淡写,几笔带过,不具体,欠生动,枯燥得很。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抓住“冬天雪地捕鸟”这一节,与学生的一篇没有具体描写的作文进行比较教学。通过逐句比较,学生们认识到:课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挑选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将捕鸟的过程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焦急等待心理、专心致志的神态、详细准备的动作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了。通过比较,学生受到很大启迪。
五、表现手法的比较教学
表现人物,可从正面来表现,也可以从侧面来表现。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各有千秋。但作者在选择表现手法上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酌斟再三的。我在教学中,常常抓住一些典型的课文进行比较法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我在教《第二次考试》时,就对陈伊玲有关的侧面描寫进行比较分析(请一位同学改用第一人称自述),经过比较,学生认识到:对陈伊玲过去的经历及第二次考试失败的原因用侧面描写,更能突出陈伊玲乐于助人的精神和谦虚腼腆的性格。另外,还有课文结构、表达方式、句子和词语的比较教学等,其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让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从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运用比较法教学也非常必要。初中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同时比较法的应用策略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班级学生特点等情况灵活调整应用手段,使比较法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促使学生提升语文素质。
作者简介:范海瑛(1970—),女,青海省互助县人,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第三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比较法;文章标题;思想内容;课文与学生的习作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比较法是指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概念的异同,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概念特点、促进概念理解的方法。初中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科,需要学生对各类语文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准确的理解、有效的运用。
一、文章标题的比较法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它分三大类:①限定文章表现的范围;②点明文章的中心;③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纲”,教会学生审题,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比较分析,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严密性。如:我在教《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这四篇文章时,就将这一组题目作了比较教学,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下列问题:①四篇文章的题目都揭示了时令(春、冬、夏、秋);②四篇文章的标题都揭示基本的表现手法——绘景抒情为主;③四篇文章的标题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规定;《春》的时间和空间最大,从时间上看,可以从初春写到暮春,从空间上看可写整个大地;《济南的冬天》,从时间上看,可从初冬写到深冬,而空间上,只能写山东济南市;《海滨仲夏夜》,从时间上看仅限于仲夏的夜晚,而空间上看只限于海滨;《香山红叶》,时间限定为秋天,空间限为北京香山,且主要的表现对象应为“红叶”。
二、同单元课文的比较法教学
课文的单元组合,是由专家精心设计的。同单元的课文一般体裁是相同的。有的在内容上是同类的。将单元里的课文进行比较,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这两篇均属课内自读课,我就先引导学生阅读这两篇课文的“自读提示”,然后辅导学生根据“提示”设计一个对比表格,内容有:“事物特征”、“说明重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上课时只抓住说明的重点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故宫、大会堂这两建筑群的不同性质,而且只用了一教时的时间,解决了原两教时才能解决的问题。
三、思想内容的比较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实践证明运用比较法教学还能强化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在教学《短文两篇·陋室铭》一文时,指导学生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毅的《梅岭三章》进行比较,组织学生反复进行议论有关刘禹锡提出的“德馨”问题,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清廉固然要,但要以“国”为重,要居安思危,不能只安贫乐道。也明确了:不同时代,德的标准是不同的,当今我们提倡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
四、课文与学生习作的比较教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說、读、写的能力。其中“写”的能力尤为重要,因为作文是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努力做到教学为写作服务,将课文与学生的习作进行比较。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小学里就开始了,可相当一部分初中生还是写不好,常是轻描淡写,几笔带过,不具体,欠生动,枯燥得很。针对学生这一情况,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抓住“冬天雪地捕鸟”这一节,与学生的一篇没有具体描写的作文进行比较教学。通过逐句比较,学生们认识到:课文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挑选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将捕鸟的过程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焦急等待心理、专心致志的神态、详细准备的动作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了。通过比较,学生受到很大启迪。
五、表现手法的比较教学
表现人物,可从正面来表现,也可以从侧面来表现。这两种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各有千秋。但作者在选择表现手法上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酌斟再三的。我在教学中,常常抓住一些典型的课文进行比较法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我在教《第二次考试》时,就对陈伊玲有关的侧面描寫进行比较分析(请一位同学改用第一人称自述),经过比较,学生认识到:对陈伊玲过去的经历及第二次考试失败的原因用侧面描写,更能突出陈伊玲乐于助人的精神和谦虚腼腆的性格。另外,还有课文结构、表达方式、句子和词语的比较教学等,其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能让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从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运用比较法教学也非常必要。初中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同时比较法的应用策略并非一成不变,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还应该结合教学实际、班级学生特点等情况灵活调整应用手段,使比较法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促使学生提升语文素质。
作者简介:范海瑛(1970—),女,青海省互助县人,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第三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