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实地调研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济南市家庭寄养工作的基本状况、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济南市家庭寄养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寄养;失依儿童;被寄养儿童;寄养家长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28-02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搜集资料。其中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由笔者在唐王镇纸坊村寄养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帮助下完成。时间是2009年4月,笔者对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31户寄养家庭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为,笔者将问卷交给家庭寄养互助组的组长,由组长发放给寄养家庭,待问卷回答完毕后由各组长转交给笔者,当天回收。本问卷共发放3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份。另外笔者同时对这31户寄养家庭进行了深度访问,获得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第一手定性资料。
一、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一)被访寄养家庭的人口构成
表1 寄养家庭的人口构成
如表1所示,在这31户寄养家庭中,三口之家和四口之家各有13户,占总数83.8%。另有5户人口均在5人以上,占总数的16.2%。从家庭人口的年龄构成上看,家庭主要成员以30-50岁的中年人为主。他们都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家中耕地在平均每人半亩左右,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蔬菜为主。耕作方式均为现代化机械生产,效率较高。家庭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很少,其收入占到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寄养儿童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有一部分在企业单位工作。他们的工资收入也是构成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
如表2所示:31户寄养家庭中,月收入在1001-1500元的家庭最多,占到总数的38.7%;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不超过2500元的家庭数为7户,占到总数的22.6%;月收入在501-1000元及1501-2000元的家庭分别为6户,各占总数的19.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寄养家庭属于当地比较富裕的家庭。被访的这些家庭基本上没有经济方面的困难,生活比较富足,这为抚养寄养儿童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表2寄养家庭的月收入状况表
(二)寄养家庭中妻子和丈夫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95.6%的寄养家庭表示,妻子是被寄养儿童的主要照顾者,选择丈夫为主要照顾者的仅占9.8%。
寄养家庭丈夫的年龄大部分在46-50之間,其年龄分布如表6所示。其中56岁以上的仅为1人,占到31户深度访谈对象的3.2%,26-35岁的寄养家庭中丈夫的数量为零。寄养家庭中妻子的年龄大部分也集中在46-50岁这个区间,这与寄养家庭中丈夫的年龄结构基本吻合。46-50岁年龄段占所有寄养父母的48.4%。而年龄在35岁以下的妻子数量同样为零,如表6。
寄养家庭中丈夫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占总数的71.0%;其次是小学和高中程度,各占总数的12.9%,中专文化程度的仅占3.2%。如表7所示,寄养丈夫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太有利于寄养工作的开展。
表4 寄养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年龄结构
寄养家庭中寄养妻子的文化程度同样以初中为主,占到总数的64.5%。值得注意的是寄养妻子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要高于丈夫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总数的29.0%,相当于寄养丈夫的近2.5倍,如表7所示。由于寄养家庭中大部分都是妻子照看寄养儿童,这对于家庭寄养工作是有利的。
表5寄养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文化程度
二、被寄养儿童的基本情况
笔者对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31个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访谈中得出,每个家庭寄养两个儿童,其中96.8%的寄养儿童存在残疾,并且大部分都为脑瘫儿。在这些儿童中轻度残疾的有5个家庭的寄养儿童,占到深度访谈家庭的16.1%;中度残疾的寄养儿童所占的比例最高,占到所有被访谈家庭的35.5%;其次是重度残疾儿童,占到了被调查家庭的25.8%;极重度的也有5户家庭的寄养儿童。在被访谈家庭中,寄养儿童除了存在治理残疾以外,还存在着视力、肢体、言语、癫痫以及其他一些障碍。存在言语残疾的儿童最多,在31户被寄养家庭中占到了24户,其次是肢体残疾,占到了被访谈家庭的67.7%。通过这个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相当一部分被寄养儿童同时存在着多种残疾,这些障碍基本上都是由于脑瘫造成的,这也给整个寄养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寄养儿童完全不能自理的寄养家庭为11个,占到了被访谈寄养家庭的35.5%。一个家庭中两个寄养儿童一个能部分自理一个完全不能自理的也为11个家庭,仅有4个家庭的寄养儿童生活能够活基本自理,占到31户被访谈寄养家庭的12.9%。
综上所述,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寄养儿童大部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身体和治理的残疾,寄养家长能够以身作则,把寄养儿童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去疼爱和照顾,尽管家庭寄养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对寄养家庭的专访可以清楚的看到希望所在。
三、研究结果
(一)寄养家庭接受寄养儿童的动机
1.同情和可怜这些孩子
从笔者的调查中得知,因同情和可怜这些孩子而接受这些失依儿童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所有被访问家庭的67.7%。许多被访者提到,这些孩子不仅身体上有缺陷,而且还被父母抛弃,觉得他们很可怜。出于恻隐之心,他们参与到抚养这些孩子的工作中来。
还有相当一部分寄养家庭处于空巢期,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年开始工作,身边没有了小孩,这些家庭出于需要一种生活的乐趣,感觉小孩子很可爱,于是接受了这部分孤残儿童,这部分家庭占到了寄养家庭的64.5%。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孩子特别有爱心,觉得这些孩子非常可爱,而且还能够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爱心,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家庭寄养这件事情中来。
2.为国家、社会分忧解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还有一部分寄养家长思想觉悟比较的高,不仅站到寄养这些孩子的层面上,他们还想到了为国家分忧解难。有被访者认为,照顾这些有缺陷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是一项奉献社会、为国家分忧解难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使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够为国家、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所以,在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影响下,他们参与到寄养工作中来。这一部分家长占所有寄养家长的54.8%。
3.出于好奇心
还有一部分家长表示,看了别人家养孩子,自己出于好奇心也就想养。这部分家长占到了被访者的16.1%,比例比较低。
4.获得经济收入
在被访家庭中,有一些家庭收入确实比较低,由于济南市寄养一个孩子政府每月补贴500元,而农村在衣食住行方面比较的便宜,吃的东西大多是自己家产的,寄养儿童的生活费剩余便成为家庭的一项收入。出于这种动机的寄养家长仅仅占到了被访者的9.7%。
(二)寄养家长面对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被寄养儿童,大部分都是一些脑瘫儿童,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依赖他人的照顾和帮助。这就使得照顾被寄养儿童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障碍,如被寄养儿童因残疾而不能吃饭、大小便、无法站立行走,突然生病等等。这些困难对于寄养家长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寄养家长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就需要寄养家长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需要一定的寄养经验。
在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教这些孩子。调查发现,很多时候被寄养儿童的进步是很微妙的,但是寄养家长必须要有耐心。
(三)寄养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及现状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大部分寄养儿童都是脑瘫儿,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就给寄养家长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既要照顾好被寄养儿童的日常起居,又要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急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又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爱心;既要有细致耐心的态度,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因此,在寄养过程中,寄养家长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应付这些问题,家长们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1.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寄养过程中家长们要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仅仅靠寄养家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寄养社会支持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还发现,由于被寄养儿童的上述类似的缺陷和症状,以及寄养家长缺乏一定的康复技术和经验,导致家长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寄养服务机构或专家所提供的指导就十分必要了。
除了难以割舍与被寄养儿童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一直接原因之外,一些寄养家长还担心被寄养儿童被送到别的地方后,没有人会真正关心,爱护这些孩子,怕孩子受到委屈和伤害。64.5%的家长认可这一项。
寄养过程中遇到了如此多的困难和问题,家长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吗?笔者从对寄养家长的调查显示,大约34.5%的家长认为有能力应付。而在回答“是否愿意参加相应的康复学习和培训”这一问题时,61.3%的家长选择了“绝对愿意”,另有38.7%的则选择了“愿意,但是有些顾虑”;而且,有51.6%的家长对学好康复知识和技巧很有信心,这说明了寄养家长对社会支持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由于寄养家长普遍缺少专业性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们还是非常需要社会支持的。
2.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及其类型
寄养家庭的各项支持主要由家庭寄养中心来提供。家庭寄养中心主要负责提供抚养被寄养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提供被寄养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器材,支持被寄养儿童日常生活的费用。
调查显示,寄养家庭目前从家庭寄养中心这一正式组织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为工具性支持。即“上门提供技术指导”(80.6%)、“组织技术培训”(25.8%)。
除了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家庭寄养中心还会随时监督被寄养儿童的养育情况,及时发现寄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专业评估。接受这一服务的家庭占到了所以被访家庭的48.4%。然而,家庭寄养中心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比例相比较低,仅占到寄养家庭的9.7%,可见,家庭家养中心在对寄养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上还是比较缺乏的。
四、家庭寄养的效果评估
(一)更有效的促进了寄养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协调发展
1.生理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从笔者的调查中得知,进入寄养家庭的被寄养儿童大部分都是脑瘫儿,身体状况非常的差,有的孩子到了十几岁还不能说话,有的甚至于不会走路,生理状况普遍比较的糟糕。根据被访的寄养家长得叙述,大部分被寄养儿童刚被送来时,在肢体、语言、咀嚼吞咽、大小便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少的孩子在刚进入寄养家庭的前两个月患过病,有些住院好多天。
2.心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笔者从调查中发现,所有进入寄养家庭的失依儿童,有相当一部分是脑瘫儿童和脑部发育不全的孩子,智力水平都比较低下,会说话的也寥寥无几,有的十几岁了连“啊”一声都不会。更值得让人注意的是,孩子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特别容易急躁,心理上非常的脆弱,一句话不好就有可能伤害到这些孩子。
进入寄养家庭之后,孩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可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疼爱。在这种温暖的家庭氛围中,一部分孩子的心理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些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但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康复得很慢,来的时候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唯独不同的就是比以前胖了,长高了。
3.社会适应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
笔者在访谈中得知,一些孩子之前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社会交往,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大人出门也不像正常孩子那样喜欢跟着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寄养,这部分孩子比以前活泼开朗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总之,在寄养家长的努力下,孩子进入寄养家庭之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些变化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但是家庭寄养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全社会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寄养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添了不少乐趣
家庭寄养是发生在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之间的一项工作,寄养儿童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这都离不开寄养家庭的努力。因此,家庭寄养给寄养家庭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家庭寄养这项工作给寄养家庭带来的主要是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气氛的和谐,家长生活变得更充实,家长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的增强等方面。
【作者简介】牛海涛,山东省滕州市人,浙江财经学院2007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家庭寄养;失依儿童;被寄养儿童;寄养家长
【中图分类号】 C913.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28-02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搜集资料。其中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由笔者在唐王镇纸坊村寄养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帮助下完成。时间是2009年4月,笔者对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31户寄养家庭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调查的具体过程和方法为,笔者将问卷交给家庭寄养互助组的组长,由组长发放给寄养家庭,待问卷回答完毕后由各组长转交给笔者,当天回收。本问卷共发放3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1份。另外笔者同时对这31户寄养家庭进行了深度访问,获得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第一手定性资料。
一、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一)被访寄养家庭的人口构成
表1 寄养家庭的人口构成
如表1所示,在这31户寄养家庭中,三口之家和四口之家各有13户,占总数83.8%。另有5户人口均在5人以上,占总数的16.2%。从家庭人口的年龄构成上看,家庭主要成员以30-50岁的中年人为主。他们都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家中耕地在平均每人半亩左右,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蔬菜为主。耕作方式均为现代化机械生产,效率较高。家庭用于农业生产的时间很少,其收入占到经济来源的一部分。大部分家庭寄养儿童的父亲在外地打工,有一部分在企业单位工作。他们的工资收入也是构成家庭经济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
如表2所示:31户寄养家庭中,月收入在1001-1500元的家庭最多,占到总数的38.7%;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不超过2500元的家庭数为7户,占到总数的22.6%;月收入在501-1000元及1501-2000元的家庭分别为6户,各占总数的19.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寄养家庭属于当地比较富裕的家庭。被访的这些家庭基本上没有经济方面的困难,生活比较富足,这为抚养寄养儿童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表2寄养家庭的月收入状况表
(二)寄养家庭中妻子和丈夫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95.6%的寄养家庭表示,妻子是被寄养儿童的主要照顾者,选择丈夫为主要照顾者的仅占9.8%。
寄养家庭丈夫的年龄大部分在46-50之間,其年龄分布如表6所示。其中56岁以上的仅为1人,占到31户深度访谈对象的3.2%,26-35岁的寄养家庭中丈夫的数量为零。寄养家庭中妻子的年龄大部分也集中在46-50岁这个区间,这与寄养家庭中丈夫的年龄结构基本吻合。46-50岁年龄段占所有寄养父母的48.4%。而年龄在35岁以下的妻子数量同样为零,如表6。
寄养家庭中丈夫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初中,占总数的71.0%;其次是小学和高中程度,各占总数的12.9%,中专文化程度的仅占3.2%。如表7所示,寄养丈夫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不太有利于寄养工作的开展。
表4 寄养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年龄结构
寄养家庭中寄养妻子的文化程度同样以初中为主,占到总数的64.5%。值得注意的是寄养妻子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要高于丈夫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占到总数的29.0%,相当于寄养丈夫的近2.5倍,如表7所示。由于寄养家庭中大部分都是妻子照看寄养儿童,这对于家庭寄养工作是有利的。
表5寄养家庭中丈夫和妻子的文化程度
二、被寄养儿童的基本情况
笔者对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31个家庭进行了深度访谈,从访谈中得出,每个家庭寄养两个儿童,其中96.8%的寄养儿童存在残疾,并且大部分都为脑瘫儿。在这些儿童中轻度残疾的有5个家庭的寄养儿童,占到深度访谈家庭的16.1%;中度残疾的寄养儿童所占的比例最高,占到所有被访谈家庭的35.5%;其次是重度残疾儿童,占到了被调查家庭的25.8%;极重度的也有5户家庭的寄养儿童。在被访谈家庭中,寄养儿童除了存在治理残疾以外,还存在着视力、肢体、言语、癫痫以及其他一些障碍。存在言语残疾的儿童最多,在31户被寄养家庭中占到了24户,其次是肢体残疾,占到了被访谈家庭的67.7%。通过这个调查数据可以得出,相当一部分被寄养儿童同时存在着多种残疾,这些障碍基本上都是由于脑瘫造成的,这也给整个寄养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寄养儿童完全不能自理的寄养家庭为11个,占到了被访谈寄养家庭的35.5%。一个家庭中两个寄养儿童一个能部分自理一个完全不能自理的也为11个家庭,仅有4个家庭的寄养儿童生活能够活基本自理,占到31户被访谈寄养家庭的12.9%。
综上所述,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的寄养儿童大部分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身体和治理的残疾,寄养家长能够以身作则,把寄养儿童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去疼爱和照顾,尽管家庭寄养任重而道远,但是通过对寄养家庭的专访可以清楚的看到希望所在。
三、研究结果
(一)寄养家庭接受寄养儿童的动机
1.同情和可怜这些孩子
从笔者的调查中得知,因同情和可怜这些孩子而接受这些失依儿童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最高,占所有被访问家庭的67.7%。许多被访者提到,这些孩子不仅身体上有缺陷,而且还被父母抛弃,觉得他们很可怜。出于恻隐之心,他们参与到抚养这些孩子的工作中来。
还有相当一部分寄养家庭处于空巢期,自己的孩子已经成年开始工作,身边没有了小孩,这些家庭出于需要一种生活的乐趣,感觉小孩子很可爱,于是接受了这部分孤残儿童,这部分家庭占到了寄养家庭的64.5%。他们中的很多人,对孩子特别有爱心,觉得这些孩子非常可爱,而且还能够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爱心,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家庭寄养这件事情中来。
2.为国家、社会分忧解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还有一部分寄养家长思想觉悟比较的高,不仅站到寄养这些孩子的层面上,他们还想到了为国家分忧解难。有被访者认为,照顾这些有缺陷的孩子,使他们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走上健康的人生道路,是一项奉献社会、为国家分忧解难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使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够为国家、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所以,在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影响下,他们参与到寄养工作中来。这一部分家长占所有寄养家长的54.8%。
3.出于好奇心
还有一部分家长表示,看了别人家养孩子,自己出于好奇心也就想养。这部分家长占到了被访者的16.1%,比例比较低。
4.获得经济收入
在被访家庭中,有一些家庭收入确实比较低,由于济南市寄养一个孩子政府每月补贴500元,而农村在衣食住行方面比较的便宜,吃的东西大多是自己家产的,寄养儿童的生活费剩余便成为家庭的一项收入。出于这种动机的寄养家长仅仅占到了被访者的9.7%。
(二)寄养家长面对的各种困难与问题
被寄养儿童,大部分都是一些脑瘫儿童,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依赖他人的照顾和帮助。这就使得照顾被寄养儿童的过程充满了困难和障碍,如被寄养儿童因残疾而不能吃饭、大小便、无法站立行走,突然生病等等。这些困难对于寄养家长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些挑战,寄养家长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这就需要寄养家长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需要一定的寄养经验。
在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要有耐心,要不厌其烦地教这些孩子。调查发现,很多时候被寄养儿童的进步是很微妙的,但是寄养家长必须要有耐心。
(三)寄养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及现状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大部分寄养儿童都是脑瘫儿,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就给寄养家长带来很大的困难,他们既要照顾好被寄养儿童的日常起居,又要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急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又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和爱心;既要有细致耐心的态度,又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因此,在寄养过程中,寄养家长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应付这些问题,家长们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1.社会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寄养过程中家长们要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仅仅靠寄养家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因此,寄养社会支持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调查还发现,由于被寄养儿童的上述类似的缺陷和症状,以及寄养家长缺乏一定的康复技术和经验,导致家长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寄养服务机构或专家所提供的指导就十分必要了。
除了难以割舍与被寄养儿童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一直接原因之外,一些寄养家长还担心被寄养儿童被送到别的地方后,没有人会真正关心,爱护这些孩子,怕孩子受到委屈和伤害。64.5%的家长认可这一项。
寄养过程中遇到了如此多的困难和问题,家长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吗?笔者从对寄养家长的调查显示,大约34.5%的家长认为有能力应付。而在回答“是否愿意参加相应的康复学习和培训”这一问题时,61.3%的家长选择了“绝对愿意”,另有38.7%的则选择了“愿意,但是有些顾虑”;而且,有51.6%的家长对学好康复知识和技巧很有信心,这说明了寄养家长对社会支持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由于寄养家长普遍缺少专业性的康复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们还是非常需要社会支持的。
2.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及其类型
寄养家庭的各项支持主要由家庭寄养中心来提供。家庭寄养中心主要负责提供抚养被寄养儿童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提供被寄养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器材,支持被寄养儿童日常生活的费用。
调查显示,寄养家庭目前从家庭寄养中心这一正式组织中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为工具性支持。即“上门提供技术指导”(80.6%)、“组织技术培训”(25.8%)。
除了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家庭寄养中心还会随时监督被寄养儿童的养育情况,及时发现寄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专业评估。接受这一服务的家庭占到了所以被访家庭的48.4%。然而,家庭寄养中心提供心理上的支持比例相比较低,仅占到寄养家庭的9.7%,可见,家庭家养中心在对寄养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上还是比较缺乏的。
四、家庭寄养的效果评估
(一)更有效的促进了寄养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协调发展
1.生理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从笔者的调查中得知,进入寄养家庭的被寄养儿童大部分都是脑瘫儿,身体状况非常的差,有的孩子到了十几岁还不能说话,有的甚至于不会走路,生理状况普遍比较的糟糕。根据被访的寄养家长得叙述,大部分被寄养儿童刚被送来时,在肢体、语言、咀嚼吞咽、大小便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少的孩子在刚进入寄养家庭的前两个月患过病,有些住院好多天。
2.心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笔者从调查中发现,所有进入寄养家庭的失依儿童,有相当一部分是脑瘫儿童和脑部发育不全的孩子,智力水平都比较低下,会说话的也寥寥无几,有的十几岁了连“啊”一声都不会。更值得让人注意的是,孩子刚进入一个新环境,特别容易急躁,心理上非常的脆弱,一句话不好就有可能伤害到这些孩子。
进入寄养家庭之后,孩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们可以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疼爱。在这种温暖的家庭氛围中,一部分孩子的心理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些孩子已经开始上学。但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康复得很慢,来的时候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唯独不同的就是比以前胖了,长高了。
3.社会适应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
笔者在访谈中得知,一些孩子之前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社会交往,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大人出门也不像正常孩子那样喜欢跟着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寄养,这部分孩子比以前活泼开朗了许多,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总之,在寄养家长的努力下,孩子进入寄养家庭之后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这些变化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但是家庭寄养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全社会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寄养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增添了不少乐趣
家庭寄养是发生在寄养儿童与寄养家庭之间的一项工作,寄养儿童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这都离不开寄养家庭的努力。因此,家庭寄养给寄养家庭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总之,家庭寄养这项工作给寄养家庭带来的主要是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气氛的和谐,家长生活变得更充实,家长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的增强等方面。
【作者简介】牛海涛,山东省滕州市人,浙江财经学院2007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