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新模式,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特色,特色取决于教育模式选择,而在现有教育模式中校企合作模式又是确保教学特色的最佳选择。本文从校企合作的基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校企合作的几点反思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必要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29-02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
径。这种合作方式已被我国50多年的技工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所證明,是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新模式,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特色,特色取决于教育模式选
择,而在现有教育模式中校企合作模式又是确保教学特色的最佳选择。
一、校企合作的基础
第一,共同的目标。院校与企业均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目标,这是合作的前提。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是以产品为载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的。在企业诸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核心的资源。开展职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增强职工的素质,拥有具备强大技能实力和竞争实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的追求,更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
内容。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企业与院校有着相同的认识和目的,这使合作成为可能。
第二,协调的互动。企业需求影响着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在合作中,院校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成果的评审和检验等教学活动都需要企业的参与;院校通过教学的实施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提供定制服务,形成以院校为中心,辐射众多企业的合作网络。同时,这种协调互动还体现在随着企业设备、技术、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换代,引领着合作学校在教学内容、教材开发、课程体系、实训实习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而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又能在指导学生实习和工作的现场及时发现企业生产中的问题,为企业在生产、技术工艺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促进了企业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三,可靠的信用。校企合作是双方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协作关系,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信用作保障。合作中的任何一方如果不履行合作约定,合作的共同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学校到期不能为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合格技能人才,学校的信用度就要大打折扣,久之,企业必然要中断合作;反之,企业如果不能履行合作协议,无法为学生提供技能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企业的信用度也将受到质疑,校企合作将难以为继。可见诚信是校企合作得以维持、深化和稳固持久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
第四,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这是合作最坚实的基础,是合作的内在动力。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取优秀的技能人才,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这是企业肯于合作的强大驱动力。学校则以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扩大办学效果,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其利益所在。通过合作,校企双方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是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首先,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院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专业对口率低,就业安置困难等。要摆脱困难,职业院校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学交替、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
体现。
再次,我国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大体有三种途径:“师徒
传承”、“岗位成才”和“学校培养”。这三种途径均具有其弊端。为更好地实现企业需求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无缝对接,只有加
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才是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最后,校企合作是解决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就我院而言,尽管目前毕业生一次推荐就业率很高,但有部分专业学生的就
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差。毕业生就业率高,说明企业用工需求的迫切;部分专业的不对口,其主要原因是与用人市场的脱节。校企合作是解决就业质量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一是顶岗实习。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订单培训。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企业签订人才 “期货” 的订单,构建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
三是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员,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未来工人。职业院校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组织下,和企业签订“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职业院校负责对其进行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由企业完成操作技术的培训。
四是进修提升。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建立,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层次的愿望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应主动与企业签订职工提升培训协议。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班、送教上门等办班形式。
四、校企合作的几点反思
第一,认识不足。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上的合作形式。
第二,组织使命相背。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第三,周期性冲突。“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
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
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证明,企业的需求是高技
能人才培养的根基,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与使用,最终要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体现。只有校企结合,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总之,校企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利益,只有让校企双方各得利益才能达到稳定长久的合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必要性;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5-0029-02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
径。这种合作方式已被我国50多年的技工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所證明,是成功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新模式,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特色,特色取决于教育模式选
择,而在现有教育模式中校企合作模式又是确保教学特色的最佳选择。
一、校企合作的基础
第一,共同的目标。院校与企业均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目标,这是合作的前提。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企业是以产品为载体,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为目的。在企业诸多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核心的资源。开展职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增强职工的素质,拥有具备强大技能实力和竞争实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的追求,更是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
内容。在技能人才培养上企业与院校有着相同的认识和目的,这使合作成为可能。
第二,协调的互动。企业需求影响着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确立。在合作中,院校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教学成果的评审和检验等教学活动都需要企业的参与;院校通过教学的实施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提供定制服务,形成以院校为中心,辐射众多企业的合作网络。同时,这种协调互动还体现在随着企业设备、技术、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换代,引领着合作学校在教学内容、教材开发、课程体系、实训实习手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而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又能在指导学生实习和工作的现场及时发现企业生产中的问题,为企业在生产、技术工艺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促进了企业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三,可靠的信用。校企合作是双方以契约的方式建立的协作关系,长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信用作保障。合作中的任何一方如果不履行合作约定,合作的共同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学校到期不能为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合格技能人才,学校的信用度就要大打折扣,久之,企业必然要中断合作;反之,企业如果不能履行合作协议,无法为学生提供技能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企业的信用度也将受到质疑,校企合作将难以为继。可见诚信是校企合作得以维持、深化和稳固持久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的基本保障。
第四,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这是合作最坚实的基础,是合作的内在动力。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取优秀的技能人才,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这是企业肯于合作的强大驱动力。学校则以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扩大办学效果,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其利益所在。通过合作,校企双方都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互利双赢的利益驱动是校企合作的坚实基础,也是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巩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首先,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目前职业院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招生困难,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经费紧张,制约学校发展;三是师资匮乏,办学能力下降;四是毕业生质量不高,专业对口率低,就业安置困难等。要摆脱困难,职业院校就必须摈弃“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做法,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其次,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校企合作模式倡导的“产学交替、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
体现。
再次,我国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大体有三种途径:“师徒
传承”、“岗位成才”和“学校培养”。这三种途径均具有其弊端。为更好地实现企业需求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无缝对接,只有加
强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才是解决问题,实现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最后,校企合作是解决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就我院而言,尽管目前毕业生一次推荐就业率很高,但有部分专业学生的就
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差。毕业生就业率高,说明企业用工需求的迫切;部分专业的不对口,其主要原因是与用人市场的脱节。校企合作是解决就业质量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一是顶岗实习。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企业当了一次真正的工人,培养了他们独立处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为进入企业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是订单培训。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根据企业所需求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与企业签订人才 “期货” 的订单,构建人才定向培养的机制。
三是双元定向。即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招收具有双重身份的学员,即“一”元是学生,另“一”元是企业未来工人。职业院校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组织下,和企业签订“双元定向”培训协议,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职业院校负责对其进行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由企业完成操作技术的培训。
四是进修提升。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建立,企业中越来越多的在职职工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文化层次的愿望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应主动与企业签订职工提升培训协议。并根据企业的工作特点,采取夜班、周末班、半工半读班、送教上门等办班形式。
四、校企合作的几点反思
第一,认识不足。我国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较少有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上的合作形式。
第二,组织使命相背。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第三,周期性冲突。“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
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
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证明,企业的需求是高技
能人才培养的根基,高技能人才的评价与使用,最终要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得到体现。只有校企结合,才能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产生规模效应,走上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总之,校企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利益,只有让校企双方各得利益才能达到稳定长久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