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在我国学校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其间也有很多富有启示的教育成果。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近几年的重要话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传授基础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创新,让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能以创新型的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出的尝试,总结出了几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數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紧密配合。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在那种形式下学生只能变成知识的容器。而这是新课改标准中坚决抵制的。实际上,教师作为榜样,其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刻[1]。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故而,数学教师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不断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尝试探究。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没有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而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实验、推理,然后分析和解释自己获得的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我再次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一定要知道长和宽,才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积极动手操作,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了长与宽的关系。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结论、获取知识,热情高、兴趣浓,长期坚持,经过积累和发展,就一定能产生质变,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及时发现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性
初中学生都处于花季雨季的年龄,处于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虽然有时候他们的问题略显幼稚甚至可笑,但是教师绝不能嘲笑他们,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绝佳时机,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保护学生的想法并引导他们继续探索、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2]。以冀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任意地画出他们所能想到的各种多边形;然后告诉他们:“不管你画的多边形是什么样的,只要告诉我它有几条边,我就能知道它的内角和。不信可以挑战一下。”这时,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起来。由于他们不知道多边形的边数和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所以就会很积极地思考其中的奥妙。有的学生就会想到:“老师是怎么算的呢?会不会有什么公式?”然后动手的欲望和思考的本能就被彻底地激活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给予适时的引导,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首先,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基地,因此,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例如,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讲到“勾股定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以往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知识,画出四个和课本上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把四个直角三角形剪下来,进行组装拼贴,看看是否能拼出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然后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拼贴、计算很快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关系,然后总结出勾股定理。这种激发型、引导型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吸引力,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充满探索和创新的激情,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3]。
其次,课外学习环境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是终身的,因此,不能仅仅局限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里。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工具性十分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之余,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新性的趣味数学活动、游戏和作业,让学生在玩乐中、在生活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但是,由于脱离了课堂的限制,这些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可行性和时间等问题。最好能在周末组织学生统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活动中边玩边学边锻炼。
五、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掌握着学生思维的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而这种方向和路线往往又是灌输的,不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调整出来的。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还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要加强开放教学,挖掘教材中、生活中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结语
笔者认为,要创新必须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积累、教学技能训练、思想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入手,为学生做个好榜样。然后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必须下大力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最后,在激发、引导学生方面,教师还应注意方式方法;要本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和学生平等对话、友好合作;要试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角度地理解、帮助、鼓励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许志英.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才智,2013,(31).
[2]林劲松.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
[3]元利军.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搞好创新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8).
[4]邓世基.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传授基础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创新,让他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并能以创新型的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出的尝试,总结出了几点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數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起着引导者、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紧密配合。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优秀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在那种形式下学生只能变成知识的容器。而这是新课改标准中坚决抵制的。实际上,教师作为榜样,其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深刻[1]。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故而,数学教师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思想观念,结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不断培养出具备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尝试探究。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没有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而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实验、推理,然后分析和解释自己获得的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我再次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一定要知道长和宽,才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积极动手操作,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发现了长与宽的关系。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发现结论、获取知识,热情高、兴趣浓,长期坚持,经过积累和发展,就一定能产生质变,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三、及时发现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性
初中学生都处于花季雨季的年龄,处于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烈。虽然有时候他们的问题略显幼稚甚至可笑,但是教师绝不能嘲笑他们,损伤他们的自尊心,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绝佳时机,因此,教师要采取措施保护学生的想法并引导他们继续探索、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2]。以冀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在讲“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任意地画出他们所能想到的各种多边形;然后告诉他们:“不管你画的多边形是什么样的,只要告诉我它有几条边,我就能知道它的内角和。不信可以挑战一下。”这时,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激发起来。由于他们不知道多边形的边数和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所以就会很积极地思考其中的奥妙。有的学生就会想到:“老师是怎么算的呢?会不会有什么公式?”然后动手的欲望和思考的本能就被彻底地激活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考的结果给予适时的引导,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
首先,课堂是学生吸收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基地,因此,课堂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例如,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讲到“勾股定理”。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以往学过的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知识,画出四个和课本上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把四个直角三角形剪下来,进行组装拼贴,看看是否能拼出以c为边长的正方形,然后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拼贴、计算很快能够发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关系,然后总结出勾股定理。这种激发型、引导型的教学设计非常有吸引力,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充满探索和创新的激情,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锻炼了创新能力[3]。
其次,课外学习环境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是终身的,因此,不能仅仅局限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里。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工具性十分强的学科,教师在授课之余,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新性的趣味数学活动、游戏和作业,让学生在玩乐中、在生活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但是,由于脱离了课堂的限制,这些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可行性和时间等问题。最好能在周末组织学生统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创设数学情景,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活动中边玩边学边锻炼。
五、加强开放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掌握着学生思维的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而这种方向和路线往往又是灌输的,不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调整出来的。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还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禁锢学生的思想,要加强开放教学,挖掘教材中、生活中可以引起学生思考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结语
笔者认为,要创新必须先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专业知识积累、教学技能训练、思想素质提高等方面全面入手,为学生做个好榜样。然后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上必须下大力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最后,在激发、引导学生方面,教师还应注意方式方法;要本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宗旨,和学生平等对话、友好合作;要试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角度地理解、帮助、鼓励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许志英. 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才智,2013,(31).
[2]林劲松.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
[3]元利军.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搞好创新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13,(28).
[4]邓世基.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