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个体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在融洽师生和学生间的相互关系,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时机选择的不定性、小组划分的随意性、学习机制的不健全等问题,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那么,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优化呢?我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时机把握、学习分组、机制建立等方面下工夫。
一、应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如何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关键要看教学中有没有这样的需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让学生独立统计1分钟内从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反馈时主动提出一个人记录比较困难,希望能够小组合作。于是学生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自行车……通过分组合作,任务得到圆满完成。例如:在二年级证明长方形对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长度相等,难度较大,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小组里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用尺子量,折一折等方法顺利解决这一难点。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依据尊重学生、遵照自愿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按照成绩差异、成员关系、临时机动等模式,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采取成绩差异分组。由后进生、绩优生双向选择,可选择能帮助你的同学或你愿意帮助的学生,能照顾到学生的自主性,能自由选择,能促使较好的学生带动后进的学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其缺点在于可能会出现小组内较好的学生说得多,做得多,后进生只听不说,锻炼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绩优生会产生优越感,后进生会有自卑感。采取成员关系分组。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和好朋友分在一组其优点在于能使他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其缺点在于有一些孩子没有好朋友,那他(她)就比较孤独,因此事先教师应和个别孩子讨论,让他们能邀请这些孩子与自己分在一组。有时同组的好朋友也会有矛盾,教师要常常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同组互相比一比,赛一赛,纠正其缺点。采取临时机动分组。在小组合作时,往往有一小部分学生无法融入自己的小组学习,学习有困难。老师就要关注这些孩子,把他们叫到自己身边和老师组成一个流动小组。这种小组成员往往是不固定的,有时是这几个,有时是另外几个,有时人多,有时人少。流动小组的建立有利于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分组方式,加强指导和调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三、应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建立交流、评价、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建立交流机制。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各小组各自合作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答辩,进一步深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建立评价机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基础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建立竞争机制。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个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应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如何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关键要看教学中有没有这样的需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时,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教师让学生独立统计1分钟内从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着,结果学生反馈时主动提出一个人记录比较困难,希望能够小组合作。于是学生自发结成小组,明确分工,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自行车……通过分组合作,任务得到圆满完成。例如:在二年级证明长方形对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的4条边长度相等,难度较大,老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小组里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用尺子量,折一折等方法顺利解决这一难点。由此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准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时机,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应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依据尊重学生、遵照自愿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按照成绩差异、成员关系、临时机动等模式,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采取成绩差异分组。由后进生、绩优生双向选择,可选择能帮助你的同学或你愿意帮助的学生,能照顾到学生的自主性,能自由选择,能促使较好的学生带动后进的学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其缺点在于可能会出现小组内较好的学生说得多,做得多,后进生只听不说,锻炼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绩优生会产生优越感,后进生会有自卑感。采取成员关系分组。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和好朋友分在一组其优点在于能使他们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其缺点在于有一些孩子没有好朋友,那他(她)就比较孤独,因此事先教师应和个别孩子讨论,让他们能邀请这些孩子与自己分在一组。有时同组的好朋友也会有矛盾,教师要常常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同组互相比一比,赛一赛,纠正其缺点。采取临时机动分组。在小组合作时,往往有一小部分学生无法融入自己的小组学习,学习有困难。老师就要关注这些孩子,把他们叫到自己身边和老师组成一个流动小组。这种小组成员往往是不固定的,有时是这几个,有时是另外几个,有时人多,有时人少。流动小组的建立有利于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要灵活运用分组方式,加强指导和调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三、应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建立交流、评价、竞争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突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建立交流机制。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因此在各小组各自合作的基础上,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让各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开拓、辨析和质疑答辩,进一步深化知识,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归纳概括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建立评价机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基础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合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建立竞争机制。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个体荣誉感”、“集体荣誉感”两种观念入手,及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助的局面,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注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在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