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贲老师通过抽学号,让2个学生上台汇报学习单的完成情况。
师:我想知道下面的同学听清楚了没有。我们班还有谁可能不太知道,大家就请他来说,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不知道。
生1在掌声和鼓励声中走上讲台。
师:你知不知道我们刚才在交流什么?
生1: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说得对不对?怎么计算,公式你知道吗?
生1一脸茫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等于……
师:他记得字母的,不着急,先说文字的。
生1:高×宽。
师:高说对了。高说了,还有谁?想想看,长、宽是什么图形?
生1:底。
师:或许他刚才不知道,现在他知道了。掌声鼓励一下。咱们也挑战一下,拿着粉笔,勇敢一点,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写下来。我们一起看,生1写对了要有掌声。
生1写的是“平形四边形面积=高×低”,这里有两个字是错别字。师生一起提醒,生1逐一订正。
师:还记得字母公式吗?面积用哪个字母?介绍一下。S表示什么?
生1:面积。
师:我听到是对的,但是声音太小了。小伙子,下次同学在讲的时候,我们专注地听,你的表现会更好。
【赏析】贲老师设计了一些记忆理解型的问题,指向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思维能力欠缺,尤其缺乏自信,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更需要教师的真心鼓励、真情付出。该片段中,生1在讲台前的整个交流过程历时超过五分钟。当贲老师引导生1跌跌撞撞地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接着让生1在黑板上写出面积公式,这一过程也充满曲折。在课的推进与学生的成长之间,贲老师选择了后者。正因为如此,更体现出贲老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片段二】
在汇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贲老师请学生上台演示剪拼带方格的平行四边形纸。生1先沿着方格画了一条虚线——高,没有标出直角符号。
师:如果我这样画一条线(斜线),大家赞同吗?(不可以)你来请下面的同学来回答。
生2:不行,斜线大于直线。
生3:不可以,沿着高剪拼,它才会变成长方形。
师:刚才发现生3说的一个字很关键。(高)
生3上台边指边说:右边的这个部分要平移到左边。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这个角必定是直角,否则它就不是一个长方形。
师:太棒了,谢谢你。所以画完了,要在这里画一个直角标记,大家就知道了它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1接着沿高剪下来,将剪下的部分移到右边,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刚才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剪)而且是沿着高剪,再平移,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可见不能任意剪,必须要沿着高剪,这样才能拼成长方形。
【赏析】教学中不能仅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为什么”。教学时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情,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基础较好的学生展开深度对话,适时让教学慢下来,让思维再飞一会儿。该片段中,生1对如何剪拼平行四边形是知道的,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剪拼,却不清楚。贲老师适时举出反例——画一条斜线,制造沖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生生对话、适时引导,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原因。
【教学片段三】
在汇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有学生汇报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三角形和梯形,把三角形平移到梯形的另一边,就拼成了长方形,其他学生表示同意。
生1:我有另一种方法,先想象一个用小棒搭成的长方形模型,再在对角用手一拉,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贲老师没有给出评价,而是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说:我手上这个平行四边形,能变成长方形吗?怎么变?
学生推一下,拉一下,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师:反过来,这个平行四边形是怎样变成长方形的?(推拉)这时我们发现,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有两种方法。你说是哪两种方法?
生2:第一种方法是剪拼,第二种是推拉。但是我不同意用推拉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它的面积有可能是变小或变大,因为它的高变了。
师:我真的要表扬他。其实他一直在举手,一直忍着没说,现在才表达他的想法。他刚才已经梳理了,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有两种方法。请你再说一下,有哪两种方法?
生3:第一种方法是剪拼,第二种方法是推拉。
师:生2又接着表达了对这两种方法的想法。他在表达什么,你听懂了吗?
生4:他的意思是用推拉的方法,面积会变小,因为它的高变了。
师生共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接着贲老师请这个还在举手示意的生2回答。
生2:我不同意随意取一条高,因为斜边的高就不能变成这个长方形的宽……
【赏析】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避免让“学霸”变成“麦霸”,让他们在思维转折处、理解疑惑处、知识联结处、争辩关键处显身手。因为他们的过多表现容易适得其反,会挤压其他学生的成长空间,同时也会影响全班学习的整体进度。该片段中,生2的回答简洁明了,对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无疑是深刻的,贲老师在课前小组讨论时就觉察到他的优秀了,却一直没请他回答。因为优秀学生过早进行汇报,他们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表达会让其他学生望而却步,就让以往的教师讲变为个别优秀学生讲,课堂就会缺乏不同层次思维的碰撞。在辨析知识本质时,贲老师让他参与评价创新,提升了课堂的思维深度。
正如贲老师课后分享所说:“教学应该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而面向‘每一个’一定是建立在面向‘这一个’的基础之上。”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状态等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贲老师通过抽学号,让2个学生上台汇报学习单的完成情况。
师:我想知道下面的同学听清楚了没有。我们班还有谁可能不太知道,大家就请他来说,看看他是不是真的不知道。
生1在掌声和鼓励声中走上讲台。
师:你知不知道我们刚才在交流什么?
生1: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说得对不对?怎么计算,公式你知道吗?
生1一脸茫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等于……
师:他记得字母的,不着急,先说文字的。
生1:高×宽。
师:高说对了。高说了,还有谁?想想看,长、宽是什么图形?
生1:底。
师:或许他刚才不知道,现在他知道了。掌声鼓励一下。咱们也挑战一下,拿着粉笔,勇敢一点,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写下来。我们一起看,生1写对了要有掌声。
生1写的是“平形四边形面积=高×低”,这里有两个字是错别字。师生一起提醒,生1逐一订正。
师:还记得字母公式吗?面积用哪个字母?介绍一下。S表示什么?
生1:面积。
师:我听到是对的,但是声音太小了。小伙子,下次同学在讲的时候,我们专注地听,你的表现会更好。
【赏析】贲老师设计了一些记忆理解型的问题,指向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思维能力欠缺,尤其缺乏自信,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更需要教师的真心鼓励、真情付出。该片段中,生1在讲台前的整个交流过程历时超过五分钟。当贲老师引导生1跌跌撞撞地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接着让生1在黑板上写出面积公式,这一过程也充满曲折。在课的推进与学生的成长之间,贲老师选择了后者。正因为如此,更体现出贲老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片段二】
在汇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贲老师请学生上台演示剪拼带方格的平行四边形纸。生1先沿着方格画了一条虚线——高,没有标出直角符号。
师:如果我这样画一条线(斜线),大家赞同吗?(不可以)你来请下面的同学来回答。
生2:不行,斜线大于直线。
生3:不可以,沿着高剪拼,它才会变成长方形。
师:刚才发现生3说的一个字很关键。(高)
生3上台边指边说:右边的这个部分要平移到左边。因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这个角必定是直角,否则它就不是一个长方形。
师:太棒了,谢谢你。所以画完了,要在这里画一个直角标记,大家就知道了它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1接着沿高剪下来,将剪下的部分移到右边,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刚才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剪)而且是沿着高剪,再平移,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可见不能任意剪,必须要沿着高剪,这样才能拼成长方形。
【赏析】教学中不能仅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更多的学生知道“为什么”。教学时需要教师准确把握学情,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与基础较好的学生展开深度对话,适时让教学慢下来,让思维再飞一会儿。该片段中,生1对如何剪拼平行四边形是知道的,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剪拼,却不清楚。贲老师适时举出反例——画一条斜线,制造沖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生生对话、适时引导,学生就能深刻理解知识背后的原因。
【教学片段三】
在汇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有学生汇报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三角形和梯形,把三角形平移到梯形的另一边,就拼成了长方形,其他学生表示同意。
生1:我有另一种方法,先想象一个用小棒搭成的长方形模型,再在对角用手一拉,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贲老师没有给出评价,而是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说:我手上这个平行四边形,能变成长方形吗?怎么变?
学生推一下,拉一下,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师:反过来,这个平行四边形是怎样变成长方形的?(推拉)这时我们发现,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有两种方法。你说是哪两种方法?
生2:第一种方法是剪拼,第二种是推拉。但是我不同意用推拉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它的面积有可能是变小或变大,因为它的高变了。
师:我真的要表扬他。其实他一直在举手,一直忍着没说,现在才表达他的想法。他刚才已经梳理了,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有两种方法。请你再说一下,有哪两种方法?
生3:第一种方法是剪拼,第二种方法是推拉。
师:生2又接着表达了对这两种方法的想法。他在表达什么,你听懂了吗?
生4:他的意思是用推拉的方法,面积会变小,因为它的高变了。
师生共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接着贲老师请这个还在举手示意的生2回答。
生2:我不同意随意取一条高,因为斜边的高就不能变成这个长方形的宽……
【赏析】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避免让“学霸”变成“麦霸”,让他们在思维转折处、理解疑惑处、知识联结处、争辩关键处显身手。因为他们的过多表现容易适得其反,会挤压其他学生的成长空间,同时也会影响全班学习的整体进度。该片段中,生2的回答简洁明了,对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无疑是深刻的,贲老师在课前小组讨论时就觉察到他的优秀了,却一直没请他回答。因为优秀学生过早进行汇报,他们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表达会让其他学生望而却步,就让以往的教师讲变为个别优秀学生讲,课堂就会缺乏不同层次思维的碰撞。在辨析知识本质时,贲老师让他参与评价创新,提升了课堂的思维深度。
正如贲老师课后分享所说:“教学应该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而面向‘每一个’一定是建立在面向‘这一个’的基础之上。”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学习状态等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