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时,要将语文要素具体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语文要素主要出现在“小泡泡”、课后练习、“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中,有的是要求朗读、背诵文本,有的是要求理解、积累语言,还有的是要求运用词句、迁移拓展等。本文结合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来探寻如何紧扣教材中丰富的语文要素,在鲜活的语文实践中,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提升语用能力,落实“用”是关键。识字、写字、字词句运用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的课后习题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将识用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积累、运用的本领。
比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识字加油站”,“小泡泡”提示:“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些什么?”并编排了“手套、帽子、登山鞋”等8个词语。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文中的插图,把插图中的事物与这8个词语一一对应起来,先认识再熟读。然后创设“假如我们明天要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些什么?”的情境,让学生畅谈自己会准备些什么物品,以及准备这些物品的原因和这些物品的用途。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创设的情境畅谈自己的想法,并在特定语境中进行学习和积累。又如,“语文园地一”的“字词句运用”第一题,教材安排了几组短语,引导学生慢慢懂得积累、运用。“迎上去、追上去;穿衣裳、披红袍;甩甩头、摇摇头”,这三组词语是本单元《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词语。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每组词的不同意思有点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情景,启发学生理解。如:“早上上学的时候,在校门口看到班级同学走在自己前面时,你会怎么做?”“开心地追上去和同学一起走进校园。”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追上去”的含义。“早晨天空中还有太阳,我只穿了一件衣服,不会觉得冷。可是到了傍晚,天气变冷了,妈妈来接我时,又给我披了件外套。”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穿”和“披”意思的不同。“周末,我在兴趣班学习街舞,经常做‘甩甩头’的动作,又酷又帅。”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甩甩头”和“摇摇头”的区别。可见,结合情境进行语言学习,提升了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渐进训练,巩固运用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感知、体悟、练习等渐进式的训练过程,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本领。因此,要依托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不断巩固前期的训练成果,在阅读和表达中经常性、反复性地练习。
在二年级上册开展“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是一个渐进、巩固的过程。如: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先读一读,然后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第2课《我是什么》的课后练习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一读,还要体会加点词的意思,然后再用加点词各说一句话;到了“语文园地一”,则要求学生在“字词句运用”时,能够“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可见,从刚开始的读一读,说一说,到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开始学会表达,层次在不断地提高;从“各说一句话”到“说说日常生活”,这需要说出多个生活场景,难度加大了。在进行“多个生活场景”表达训练时,可以在前期学生已经掌握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步骤来开展。
①反复读一读题目里的句子,可以自己读或和同桌读。
②引导发现:第一句写了谁有几个什么样的特点,第二句写了谁分别在几个地方做了什么。掌握句子的特点和包含的多个生活场景后,便于思考模仿。
③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说一说。如:周末,我喜欢在小区里玩滑滑梯,在花鸟市场看金鱼,在江滨路上玩轮滑、放风筝。
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同一个语文要素经常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学习中,如何有效串联,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逐步提升是很关键的。比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中,“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也是本册的重点,用了多篇课文在進行引导。《小蝌蚪找妈妈》是通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讲故事,一边锻炼观察力;《曹冲称象》则是要求学生先给课后练习提供的四个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大禹治水》则是要求学生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风娃娃》则是围绕风娃娃到过的四个地点来讲故事。这几篇课文的“讲故事”要求相互串联,能力逐步提高。
可见,教材中“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的编排具有承前启后的发展性特点。教师要用好教材,在一次次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巩固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为第二学段能抓住主要内容和关键词句详细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三、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教法,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教学模式,要把教材作为“范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很多篇课文都提出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如在《妈妈睡了》这一课中,作者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介绍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也很温柔,她因劳累而“呼吸那么沉”,母子之爱贯穿了整篇课文。本课的语文要素要求,说一说家人睡觉的样子。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事先观察家人睡觉时的样子,然后模仿课后的几组偏正短语来说一说家人睡觉的样子。如描述家人的皮肤可以用“雪白的皮肤”“粗糙的皮肤”等来形容,描述眉毛可以用“弯弯的眉毛”“浓密的眉毛”等来形容。以课前在生活中的观察为基础,用上课时学习到的语言做修饰,就能很好地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又如,《风娃娃》融故事、道理、想象为一体,每个自然段都采用了相似的结构,都是介绍风娃娃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课后第3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风还能做些什么?在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结合生活场景,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表达。如:风娃娃来到了草地上,看见蒲公英已经准备好了降落伞,可是没有风,还无法去旅行。风娃娃轻轻一吹,蒲公英起飞了,它乘着风到处去旅行。这样,紧扣语文要素,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迁移应用,就能够引领学生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把握语言的运用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魁岐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微言
用核心问题引领的“学思”课堂,以核心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引领学生从学习和思考两个根本点入手,使课堂学习走向“学思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魏燕华
信息
《新教师》编辑部电话:0591-83789077 / 83786569
一、创设情境,积累运用
提升语用能力,落实“用”是关键。识字、写字、字词句运用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教材的课后习题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将识用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积累、运用的本领。
比如,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中的“识字加油站”,“小泡泡”提示:“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些什么?”并编排了“手套、帽子、登山鞋”等8个词语。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文中的插图,把插图中的事物与这8个词语一一对应起来,先认识再熟读。然后创设“假如我们明天要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些什么?”的情境,让学生畅谈自己会准备些什么物品,以及准备这些物品的原因和这些物品的用途。这样,学生就会根据创设的情境畅谈自己的想法,并在特定语境中进行学习和积累。又如,“语文园地一”的“字词句运用”第一题,教材安排了几组短语,引导学生慢慢懂得积累、运用。“迎上去、追上去;穿衣裳、披红袍;甩甩头、摇摇头”,这三组词语是本单元《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中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词语。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每组词的不同意思有点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情景,启发学生理解。如:“早上上学的时候,在校门口看到班级同学走在自己前面时,你会怎么做?”“开心地追上去和同学一起走进校园。”这样学生就理解了“追上去”的含义。“早晨天空中还有太阳,我只穿了一件衣服,不会觉得冷。可是到了傍晚,天气变冷了,妈妈来接我时,又给我披了件外套。”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穿”和“披”意思的不同。“周末,我在兴趣班学习街舞,经常做‘甩甩头’的动作,又酷又帅。”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甩甩头”和“摇摇头”的区别。可见,结合情境进行语言学习,提升了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渐进训练,巩固运用
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感知、体悟、练习等渐进式的训练过程,才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本领。因此,要依托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不断巩固前期的训练成果,在阅读和表达中经常性、反复性地练习。
在二年级上册开展“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是一个渐进、巩固的过程。如: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先读一读,然后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第2课《我是什么》的课后练习则要求学生不仅要读一读,还要体会加点词的意思,然后再用加点词各说一句话;到了“语文园地一”,则要求学生在“字词句运用”时,能够“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说说你的日常生活”。可见,从刚开始的读一读,说一说,到体会加点词的意思,再引导学生开始学会表达,层次在不断地提高;从“各说一句话”到“说说日常生活”,这需要说出多个生活场景,难度加大了。在进行“多个生活场景”表达训练时,可以在前期学生已经掌握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步骤来开展。
①反复读一读题目里的句子,可以自己读或和同桌读。
②引导发现:第一句写了谁有几个什么样的特点,第二句写了谁分别在几个地方做了什么。掌握句子的特点和包含的多个生活场景后,便于思考模仿。
③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说一说。如:周末,我喜欢在小区里玩滑滑梯,在花鸟市场看金鱼,在江滨路上玩轮滑、放风筝。
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发现,同一个语文要素经常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学习中,如何有效串联,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逐步提升是很关键的。比如,在统编版二年级上册中,“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也是本册的重点,用了多篇课文在進行引导。《小蝌蚪找妈妈》是通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边讲故事,一边锻炼观察力;《曹冲称象》则是要求学生先给课后练习提供的四个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大禹治水》则是要求学生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风娃娃》则是围绕风娃娃到过的四个地点来讲故事。这几篇课文的“讲故事”要求相互串联,能力逐步提高。
可见,教材中“讲故事”这一语文要素的编排具有承前启后的发展性特点。教师要用好教材,在一次次循序渐进的训练中,巩固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为第二学段能抓住主要内容和关键词句详细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三、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教法,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教学模式,要把教材作为“范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文要素,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很多篇课文都提出了“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如在《妈妈睡了》这一课中,作者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介绍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也很温柔,她因劳累而“呼吸那么沉”,母子之爱贯穿了整篇课文。本课的语文要素要求,说一说家人睡觉的样子。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事先观察家人睡觉时的样子,然后模仿课后的几组偏正短语来说一说家人睡觉的样子。如描述家人的皮肤可以用“雪白的皮肤”“粗糙的皮肤”等来形容,描述眉毛可以用“弯弯的眉毛”“浓密的眉毛”等来形容。以课前在生活中的观察为基础,用上课时学习到的语言做修饰,就能很好地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又如,《风娃娃》融故事、道理、想象为一体,每个自然段都采用了相似的结构,都是介绍风娃娃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课后第3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风还能做些什么?在交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结合生活场景,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表达。如:风娃娃来到了草地上,看见蒲公英已经准备好了降落伞,可是没有风,还无法去旅行。风娃娃轻轻一吹,蒲公英起飞了,它乘着风到处去旅行。这样,紧扣语文要素,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迁移应用,就能够引领学生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把握语言的运用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魁岐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微言
用核心问题引领的“学思”课堂,以核心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引领学生从学习和思考两个根本点入手,使课堂学习走向“学思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魏燕华
信息
《新教师》编辑部电话:0591-83789077 / 8378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