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应是一个自由灵动、鲜活而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成效性也理应主要是看教育的对象----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的成长与收获。现就这一节课的教学经历,对高中政治教学中提升学生命素养谈几点笔者的反思。
一、关注时政热点,及时捕捉有效信息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关注时政,与时俱进,及时捕捉适用的、典型的有效性时政新闻,这是对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之一。当时在准备这一课时,刚好发生了震惊国内外的“3.01”昆明暴恐事件。笔者根据政治学科具有时代性的鲜明特点,整课的教学设计就围绕这一事件进行设问,层层诱导,由浅入深,贯穿全课知识点。当然,仅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有很多的时政新闻都可以用,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摔倒的老人扶不扶、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素材,可当时在选材的时候,反复比较、推敲后还是选取了“3.01”暴恐事件,一是侧重考虑与生命教育课题研究联系的很紧密,能较好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二是考虑这是最新时政热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3.01”暴恐事件的导课视频确实就起到了这一功效。
二、合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生命素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全部,特别是思品政治课的教学,应在时政新闻背景下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力求做到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如本课的两大重难点知识即“人的价值及评价”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知识点很简单也很明了,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和理解人的价值及正确价值观对一个人的生命和成长重大意义却不是很简单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立足教材的主干知识,用“3.01”暴恐事件中鲜活的人物事迹及种种行为的鲜明对比,使教材知识更加感性与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本课教学中仅张立元这一人物身上就可以挖掘出“奉献与责任”“生与死”“义与利”“生命财产与人身安全”等多个生命教育点,他的那句“来来来,快来砍我,来追我,我在这!”无不彰显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英勇气概。在教学知识点的处理上,教材仅是教学的依据,整个教学设计已越了教材本身,使学生在正义感、责任感的熏陶下进一步加深了对一个人生命的质量、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三、巧设探究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生命价值
合作探究环节,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问题设置不当,太浅了,激发不了学生的思辨思维,那是“假设问”“假探究”;太难了,学生难以开展探究活动,课堂陷入冷场。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无效课堂的境地。因此,探究问题的难易度和切入点很重要。
1.本课难点知识“人的价值及其评价”在处理上先是借住一定的背景资料,将本课价值观相关内容纳入材料中让学生去探讨与思考
即网友对张立元的英勇壮举们的点赞:网友1:把危险留给自己,将安全送给别人;网友2:“为百姓筑起安全墙的肉盾所长”;网友3:你是人民的英雄,是公安系统的楷模,人民感谢你!……然后提出“你是如何看待網友对张立元价值的评价?”这样设置遵循的主导思想:一是要让学生在直观性材料引导下有话可说;二是提出问题要求深层次、全面地评价人的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所以,借住网友的种种评价旁征博引,把问题引向深层次地思考,使知识点由浅入深,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人的生命价值主要在于奉献”的理解与思考。
2.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处理上以正反面两则材料为依托要求学生
“结合材料,谈谈同样面对人民的生命,张立元等人与暴徒的态度及行动如此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一探究的预设与生成不是特别理想,还有待提升。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新疆恐怖势力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加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不足,在探究环节难以深入,课堂氛围不够热烈,同时笔者自身相关知识储备的有限性也没能发挥好教师主导性的作用;但可喜之处在于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在正反面人物不同的行为选择所折射出的不同价值观,从直观感性的案例中归纳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相关知识点。可找到相关知识点并不得于理解内化知识点,真正成功的合作探究应是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有益活动。
四、注重情感升华,体验和感悟生命情怀
在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最能突显教育的本质和真正意义。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 ”。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愉快,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哲理,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积极、阳光、富有责任感的人。本课的情感升华部分是根据“3.01”昆明暴恐事件中有一特别引人关注的女性暴徒,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这位年仅16岁的维族女子就是你所认识的朋友、亲戚或邻居,你最想对她说些……”这是依据同龄人的同理性心理来设问,容易引起学生这一生命主体在心灵、思想的共鸣。这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恐怖主义和某一个民族或宗教划上等号?”把情感教育升华到爱国主义层面,帮助学生全面、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一暴恐事件,认清恐怖分子不代表全部的维族人民和穆期林信众,再次利用阿里木这一新疆草根慈善家的正面材料佐证这一认识。这一环节立足学生主体来设置,帮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情怀和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生命素养。因此,情境升华部分处理得当,就能成功地把一节课推向高潮,成为精彩的亮点。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智育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和心理需求,做到把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就如刘再复先生在他的《教育论语》一书中说的道:“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我们教师应当要牢记 “人”这一主体的生命理念,把学生这个“人”的生命点发挥出来,做到教育生活化、生命化。
一、关注时政热点,及时捕捉有效信息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师,一定要关注时政,与时俱进,及时捕捉适用的、典型的有效性时政新闻,这是对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之一。当时在准备这一课时,刚好发生了震惊国内外的“3.01”昆明暴恐事件。笔者根据政治学科具有时代性的鲜明特点,整课的教学设计就围绕这一事件进行设问,层层诱导,由浅入深,贯穿全课知识点。当然,仅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有很多的时政新闻都可以用,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摔倒的老人扶不扶、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素材,可当时在选材的时候,反复比较、推敲后还是选取了“3.01”暴恐事件,一是侧重考虑与生命教育课题研究联系的很紧密,能较好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二是考虑这是最新时政热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3.01”暴恐事件的导课视频确实就起到了这一功效。
二、合理利用教材,充分挖掘生命素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全部,特别是思品政治课的教学,应在时政新闻背景下来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力求做到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如本课的两大重难点知识即“人的价值及评价”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知识点很简单也很明了,但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和理解人的价值及正确价值观对一个人的生命和成长重大意义却不是很简单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立足教材的主干知识,用“3.01”暴恐事件中鲜活的人物事迹及种种行为的鲜明对比,使教材知识更加感性与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本课教学中仅张立元这一人物身上就可以挖掘出“奉献与责任”“生与死”“义与利”“生命财产与人身安全”等多个生命教育点,他的那句“来来来,快来砍我,来追我,我在这!”无不彰显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英勇气概。在教学知识点的处理上,教材仅是教学的依据,整个教学设计已越了教材本身,使学生在正义感、责任感的熏陶下进一步加深了对一个人生命的质量、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三、巧设探究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生命价值
合作探究环节,问题设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问题设置不当,太浅了,激发不了学生的思辨思维,那是“假设问”“假探究”;太难了,学生难以开展探究活动,课堂陷入冷场。这两种情况都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无效课堂的境地。因此,探究问题的难易度和切入点很重要。
1.本课难点知识“人的价值及其评价”在处理上先是借住一定的背景资料,将本课价值观相关内容纳入材料中让学生去探讨与思考
即网友对张立元的英勇壮举们的点赞:网友1:把危险留给自己,将安全送给别人;网友2:“为百姓筑起安全墙的肉盾所长”;网友3:你是人民的英雄,是公安系统的楷模,人民感谢你!……然后提出“你是如何看待網友对张立元价值的评价?”这样设置遵循的主导思想:一是要让学生在直观性材料引导下有话可说;二是提出问题要求深层次、全面地评价人的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辨思维。所以,借住网友的种种评价旁征博引,把问题引向深层次地思考,使知识点由浅入深,更好地帮助学生对“人的生命价值主要在于奉献”的理解与思考。
2.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处理上以正反面两则材料为依托要求学生
“结合材料,谈谈同样面对人民的生命,张立元等人与暴徒的态度及行动如此大的反差,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这一探究的预设与生成不是特别理想,还有待提升。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新疆恐怖势力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加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不足,在探究环节难以深入,课堂氛围不够热烈,同时笔者自身相关知识储备的有限性也没能发挥好教师主导性的作用;但可喜之处在于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在正反面人物不同的行为选择所折射出的不同价值观,从直观感性的案例中归纳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相关知识点。可找到相关知识点并不得于理解内化知识点,真正成功的合作探究应是能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有益活动。
四、注重情感升华,体验和感悟生命情怀
在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最能突显教育的本质和真正意义。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 ”。教师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愉快,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哲理,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生活、积极、阳光、富有责任感的人。本课的情感升华部分是根据“3.01”昆明暴恐事件中有一特别引人关注的女性暴徒,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这位年仅16岁的维族女子就是你所认识的朋友、亲戚或邻居,你最想对她说些……”这是依据同龄人的同理性心理来设问,容易引起学生这一生命主体在心灵、思想的共鸣。这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把恐怖主义和某一个民族或宗教划上等号?”把情感教育升华到爱国主义层面,帮助学生全面、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一暴恐事件,认清恐怖分子不代表全部的维族人民和穆期林信众,再次利用阿里木这一新疆草根慈善家的正面材料佐证这一认识。这一环节立足学生主体来设置,帮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情怀和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生命素养。因此,情境升华部分处理得当,就能成功地把一节课推向高潮,成为精彩的亮点。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智育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和心理需求,做到把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重要的位置,努力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就如刘再复先生在他的《教育论语》一书中说的道:“教育应当把培养优秀的人性、培养有质量的生命作为第一目的”。我们教师应当要牢记 “人”这一主体的生命理念,把学生这个“人”的生命点发挥出来,做到教育生活化、生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