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是这样表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能力。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阅读学习任重而道远。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能力是实现阅读高效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服务,而不是被语文教材束缚。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过程的科学方法,并有意识地在同类的学习内容中加以回顾、巩固、迁移,让学生在科学的阅读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学会独立策划语文阅读学习活动,逐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阅读学习过程的管理呢?
一、整体感知课文过程的管理
整体感知课文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对课文内容从初步了解到整体感知的学习过程,可分为自主学习与预习交流两个步骤。
(一)自主学习阶段
1.读。就是要求学生顺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字词上的疑难,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
2.查。就是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和课外书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例如,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节选的部分,可以让学生找到原文,读读课文中被删去的部分,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3.思。思就是培养质疑的阅读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的习惯。课文标题往往可以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应当引导学生从观察、分析标题入手,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对课文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看题目时,想一想:从题目上我了解了什么,我还想了解什么,对这个题目我有哪些疑问。疑问一般包括文章写的是什么(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写(写作的原因、目的、表达的感情)、怎样写的(文章的构思、语言的特色)等几个问题。自己可以先预测一下这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找出答案。这样把阅读过程变为一个积极主动地与课文交流的过程,易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随时圈点、比较预测的习惯。阅读时把对质疑的答案用圈点的方法随文找出,找不出的打上问号,记录下来,留待探究。为了快速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主要内容,可在阅读时画出或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中心句或者中心意思,然后把所有段落的意思连贯起来,看看作者写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思路是什么;继而与自己的预测相比较,找出文章与自己情感上的共鸣点与不同点。
(二)预习交流阶段
预习交流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预习情况,互相补充。交流预习情况主要是对预习的检测评价。交流时先是小组内部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在交流中积累与完善新的知识。
2.交流阅读感受。这一环节的安排不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
3.交流朗读。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朗读,说说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以及朗读时表达的感情。朗读的交流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疑难交流。交流初读课文时的疑难问题,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提交全班讨论。对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把问题的生成与教学预设结合起来,把问题引向深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保证主体参与的热情。
以上这些环节的学习必须在自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强化,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并学会自主学习。课前自主学习与预习交流的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灵活处理,几个步骤可以交叉渗透。
二、深入探究课文过程的管理
深入探究学习课文,是指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子、思想感情、选材特点、写作手法等进行探究。
(一)确定探究重点,深入阅读
阅读探究重点确立的依据可以是课文的标题、课文的线索、课文的中心、课后的练习以及初读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确定,可以小组讨论后确定,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确定。重点内容的品析感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可以品析关键句的修辞手法、词语的精当、蕴含的深意,可以赏析重点段落,可以探讨本文的写作特点等。
(二)圈画感悟,品析重点
对重点内容的圈画感悟与品析,可以抓住重点字词,从词义理解辨析的角度加以体会感悟;对重点句的圈画感悟,可以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寻找句中的关键词,在理解关键词的表达含义之后,再品读句子,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与感情,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质疑解惑
在确定重点内容并对此进行了品读感悟之后,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大胆质疑,体会质疑解惑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对品读过程中的质疑也可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由小组提交全班交流讨论,最后评选出最有价值的疑问,以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完成学习目标过程的管理
任何学习都是新旧信息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学习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因为新信息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但是这种新信息的吸收、新知识的形成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每堂课教师都要有既定的教学目标,都要预设学习任务。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时,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偏差的时候加以调整纠正,使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讨论向着预设的教学内容的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学习过程与预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一课一得或数得。如果遍地开花,有可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最终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过程的管理直接关系到阅读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减负增效目标的达成,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训练,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 韦 雄)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阅读学习任重而道远。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探究能力是实现阅读高效的重要途径。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语文教材为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服务,而不是被语文教材束缚。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过程的科学方法,并有意识地在同类的学习内容中加以回顾、巩固、迁移,让学生在科学的阅读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学会独立策划语文阅读学习活动,逐步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阅读学习过程的管理呢?
一、整体感知课文过程的管理
整体感知课文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对课文内容从初步了解到整体感知的学习过程,可分为自主学习与预习交流两个步骤。
(一)自主学习阶段
1.读。就是要求学生顺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字词上的疑难,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
2.查。就是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和课外书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例如,学习《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节选的部分,可以让学生找到原文,读读课文中被删去的部分,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3.思。思就是培养质疑的阅读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质疑的习惯。课文标题往往可以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应当引导学生从观察、分析标题入手,从标题中得到启示,对课文内容做出自己的判断。看题目时,想一想:从题目上我了解了什么,我还想了解什么,对这个题目我有哪些疑问。疑问一般包括文章写的是什么(主要内容)、为什么要写(写作的原因、目的、表达的感情)、怎样写的(文章的构思、语言的特色)等几个问题。自己可以先预测一下这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找出答案。这样把阅读过程变为一个积极主动地与课文交流的过程,易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随时圈点、比较预测的习惯。阅读时把对质疑的答案用圈点的方法随文找出,找不出的打上问号,记录下来,留待探究。为了快速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主要内容,可在阅读时画出或概括出每一小节的中心句或者中心意思,然后把所有段落的意思连贯起来,看看作者写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思路是什么;继而与自己的预测相比较,找出文章与自己情感上的共鸣点与不同点。
(二)预习交流阶段
预习交流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预习情况,互相补充。交流预习情况主要是对预习的检测评价。交流时先是小组内部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在交流中积累与完善新的知识。
2.交流阅读感受。这一环节的安排不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
3.交流朗读。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朗读,说说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以及朗读时表达的感情。朗读的交流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疑难交流。交流初读课文时的疑难问题,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提交全班讨论。对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把问题的生成与教学预设结合起来,把问题引向深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保证主体参与的热情。
以上这些环节的学习必须在自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强化,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学习过程与方法,并学会自主学习。课前自主学习与预习交流的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调整,灵活处理,几个步骤可以交叉渗透。
二、深入探究课文过程的管理
深入探究学习课文,是指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子、思想感情、选材特点、写作手法等进行探究。
(一)确定探究重点,深入阅读
阅读探究重点确立的依据可以是课文的标题、课文的线索、课文的中心、课后的练习以及初读课文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重点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确定,可以小组讨论后确定,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确定。重点内容的品析感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可以品析关键句的修辞手法、词语的精当、蕴含的深意,可以赏析重点段落,可以探讨本文的写作特点等。
(二)圈画感悟,品析重点
对重点内容的圈画感悟与品析,可以抓住重点字词,从词义理解辨析的角度加以体会感悟;对重点句的圈画感悟,可以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寻找句中的关键词,在理解关键词的表达含义之后,再品读句子,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与感情,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质疑解惑
在确定重点内容并对此进行了品读感悟之后,还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大胆质疑,体会质疑解惑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对品读过程中的质疑也可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由小组提交全班交流讨论,最后评选出最有价值的疑问,以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完成学习目标过程的管理
任何学习都是新旧信息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学习是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因为新信息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但是这种新信息的吸收、新知识的形成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每堂课教师都要有既定的教学目标,都要预设学习任务。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时,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偏差的时候加以调整纠正,使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讨论向着预设的教学内容的方向发展,努力做到学习过程与预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一课一得或数得。如果遍地开花,有可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最终什么问题也不能解决。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过程的管理直接关系到阅读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语文学科减负增效目标的达成,所以必须有计划地对学生加以训练,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责任编辑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