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阅读 哲学的沉思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作品已有20多年,一直欣赏他简洁的文字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更欣赏他文章中透露出对生活的从容和淡定。最近几年,我不仅经常浏览周先生的博客,而且将《周国平文集》这套书摆放在自己案头,时常反复翻阅,细细品读领悟,并且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名家谈教育”中的一本,将周先生最近几年与教育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也许是喜欢周先生作品的原因,在大夏书系所有书籍中,我对这本书情有独钟。
  关于阅读,周先生在书中认为读书要阅读经典,千万不要跟着媒体跑,把时间浪费在流行读物上,不读对不起人家,读了败坏了精神胃口。他引用歌德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半年不读报纸,结果发现与以前天天读报纸相比,没有任何损失。周先生的话虽然有些偏激,那是对于沉迷读书的他而言,对书的档次要求很高,阅读的胃口也比较高。他认为,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所以,他读书有个重要信念,世上书籍不计其数,非最好的书不读,倘若不做筛选,就会浪费有限的生命。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大众来说,我以为阅读首先要养成阅读习惯,喜欢读什么就去读什么,阅读总比不读书要好得多;其次才能有选择性的阅读,当阅读成为自我需要时,阅读的品位才能逐步提高。一旦我们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就会发现自己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再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我真正意义上喜欢深层次阅读,获得自我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回想自己的过去,儿时的阅读是为获取故事情节而读;求学时期的读书是为学习成绩而读;工作以后一段时间的阅读有时是为打发时间而读,有时是为教育教学而读,这些用周先生的话来说,都属于功利性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对阅读的渴望变得越来越迫切,这种迫切完全不是为了某种功利,也不是装点门面、做给外人看的,而是自我精神成长的内在需求。有时读完一篇经典美文,让我内心受到触动,似乎有种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的感觉,真有周先生所说“被他偷了我的观点”之感。而正是这种触动内心的阅读,往往能够让我记住阅读的内容,并常常借以引用,生成我的认识和我的思想。我常常反思自己,在三、四十年的生涯中读了不少书,也曾经背了许多经典美文,但从来没有现在如此这般强烈的共鸣和美妙的感受,从来没有现在如此这般精神的愉悦和满足。我都怀疑:自己以前算读过书吗?
  回头再想想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在读什么书?读书时有精神的愉悦吗?是否还在重复着我的读书之路?难怪周先生说:“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价值的乏味的教科书。”有鉴于此,我要告诉我的学生,读书要有心智生活,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能在精神世界中刻下烙印,没有尝到读书后智力的快乐和心灵的愉悦,没有精神享受和灵魂升华的阅读,都不能算作真正的读书。
  周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他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判断和质问,源于自身的哲学基础,以哲学作为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在《周国平论教育》“序”中,他说,我在哲学上对人生问题做了大量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周先生甚至说,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语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教育家的观点往往没有哲学家的观点深刻。显然,周先生是经过深入思考的。在教育问题上,他始终保持“少言”状态,他说:“少言是思想者的道德,唯有少言才能多思。舌头超过思想,那超出的部分只能是废话。”由于少言,他往往陷入“沉思”状态,即亚里士多德称为“哲学的沉思”。这时也许是人生最高的幸福、最完美的幸福,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在我们之中的神过这种生活,这是神性的生活,是在做合于我们身上最高贵部分的事情。
  周先生通过“哲学的沉思”,在《教育的七条箴言》这篇文章中道出最为欣赏的七条教育理念:一是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二是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三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四是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五是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六是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七是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以上七条箴言,在周先生看来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而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第四条:不要爱惜时间,而要浪费时间。这句话简直是谬论,但这句话是借法国哲学家卢梭之口说出来的,表达自己对当下教育生态的不满、对学生身体健康的痛惜。他认为,误用光阴比虚度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越远。
  细细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下的应试教育虽不能称越演越烈,但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了光阴,驱使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或参加各类培训班,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学生睡眠时间少,身体素质差,高比例的近视率还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教育不是在误用学生的光阴吗?300年前,卢梭就说,什么是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跑跳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正如周先生所说,我们的教育是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在这本书中,他还涉及了语文教育、家庭教育、生命教育和灵魂教育等多个方面,从哲学的视角剖析,反反复复传达这些最基本的教育道理。
  这些最基本的教育道理,说到底就是人性的基本道理。让人性回归教育,是周先生编写这本书的夙愿。
  作为一校之长,面对当前教育中的诸多困惑和矛盾,有时我们的双眼常常会被迷惑,有时我们的内心也会非常纠结。我想,多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做一些哲学思考还是非常有益的。用周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是“观”全局的活动,最重要的特征,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思考根本问题。有些教育问题唯有经过哲学的思考,才能寻到问题的根源,引领我们按教育规律来办学,按学生的成长规律来施教。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找到正确的出路,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量。
  (曹爱东,如东县实验小学,226400)
其他文献
校本研究作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形式,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和应用。它带来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力量的提升,科学地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冲突,实现“人文、关怀、成长”的教育合力,在校本研究的支撑下,教育工作者真正转变了思维模式、行动方式,变外在的纯教学行为为内在的探索发现式的教学行为,使得人性生命力量得以真正展现。走进校园,特别是当前的农村小学校园,校本研究的力量正在一步步壮大,但究其现状来
内容摘要:撒旦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物,是西方“上帝”的敌对方,属于所有“罪恶”的化身。在《失乐园》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活化了撒旦的“罪恶”形象,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具有悲情英雄和狡诈恶魔的奴隶形象,本文以此为依托展开一系列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形象长诗主题  约翰·弥尔顿是17世纪英国诗人、政论家以及民主斗士,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六大诗人之一。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
虽然曾经在很多年前的某个场合给管国贤校长做过讲座,但我真正与管校长相识的时间却只有两年。两年来我多次来到藕塘中心小学,并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藕小这所农村学校的认识。我把藕小的进步和发展概括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以课程促特色。课程建设是任何一所学校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领域,而学校特色的形成又更多地来自于校本课程建设。藕小在“抓质量,谋特色,创品牌”的学校发展规
陈婷婷 校本教研:生成教师智慧的有效途径  李章龙 推进低碳教学 构建绿色课堂  颜贻寿 乔建中   课改过程中教研员工作四侧重  崔美虹 强化课程领导 促进优质实施  陈 卉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负面心理疏   导的实践研究  王 勇 向阅读更深处漫溯  包静娟 教育科研当有自身逻辑  吴 忠 浦叙德 朱铭丽   依托主题式校本教研 开拓有效教   研
“至今年9月,于2001年进入学校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已届十年……”是无意间,我看到了这则“我的新课改”主题征文启事。已经十年了吗?是的,任由我如何无法顺理成章地接受这个数,它还是发生了,而我的青春恰好就在这段新课改路上真实地走过,一路的泥泞,留下的是深深的足迹。  张文质说: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走了这么久,我也很想“回家”了,期待在“回家”的途中给自己留下一份十年的“微观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成长档案袋”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常用的评价方法。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的设计内容以及评价到底应该如何进行呢?笔者结合苏州高新区各中小学校的实践经验,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成长档案袋”的内容要丰富    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着学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详细过程,像
人在一生当中,总会遇到自己感恩的人,或是老师或是朋友或是亲戚,他们曾经扶携我们走过坎坷的岁月,时时关注着我们的成长。在我教学之路上,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师傅是史勤蒙老师。他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形容是他一个标准的宅男,最喜欢逛的地方居然是菜市场。他说话的声音不高,说话中时常带着他溧阳家乡的口音。很多时候,他都喜欢安静地坐在一旁,或看书、或冥思。可是每当谈论到有关教学的任何问题时,他的
“德心相融”模式中,“德”是内容,“心”是主体。“相融”就是把内容和主体相融合,把德育做到人的心里,让德育走进人的精神,走进人的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德心相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德育过程中内容单一、形式僵化、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单向灌输、偏重认知的问题,针对学生对德育厌倦反感,、双重人格、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等现状提出的。我们认为真正的德育应该是、也必须是德与心的相融,此教育模式重点解决的
受访:陈全福(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校长)  采访:杨孝如(《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记者)    [学校名片]  丹阳市界牌中心小学坐落在长江之畔全国闻名的“华东灯具城”——丹阳市界牌镇,1948年创办,1979年复校。从1989年起,学校依据地方经济特色,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实施劳技教育,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江苏省“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劳技教育课题研究任务。二十余年来,“以劳育人,全面发展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的特包之河,流淌的是丝绸文化的基因,奔向的是素质教育的大海。在20余年的历程中走过了从文化特色——学科教学特色——课程特色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源起:注入文化的基因      我们知道。把特色投进文化的河流就不会枯竭。    一、一个领先十年的课题    1989年,盛泽实验小学在华东帅范大学杜殿坤教授等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开展了“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苏南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