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134-02
当前,在小学数学测评改革的过程中,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把学生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一切教与学的目标任务、行动方案、评价方式和结果预测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施的可能性出发,围绕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有效发展设计教学活动。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兴趣培养是关键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求知的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对自己作过这样的评价:“我确实知道,我自己并没有特殊的天才。而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耐劳才使我达到了我的思想境界。”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在教学《找规律》这部分时,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
2.设疑,诱发求知欲望
有趣的疑问最容易激起儿童的探求动力,也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可性能》时,设问: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扔骰子。分两组,一组扔的和为1、2、3、4、5、6、7、8,另一组为9、10、11、12取胜,请同学们先选择。学生一看,第一组好像赢的可能性大,所以一致选定。我扔的和为9一12是获胜,游戏开始,扔了几个回合以后,学生一个个就像歇了气的皮球。我趁机引导揭密,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动”点燃兴趣之焰
俗语说“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生活理念的培养是重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要想学好数学,还得从生活中学起。
1.发现生活就是学习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以提高数学效率和质量。例:在数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商店去了解商品的价格,要求做好纪录并在班上交流:
(1)汇报所调查的商品的价格。
(2)任选两种,你知道怎样付钱?
(3)你有50元钱,能买哪些东西?
这样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方式,使他们的个性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得到自由的发展,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经历生活就是学习数学
教师若能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勾勒出生活画面,创设生活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然后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有的说,我用一元钱买一支铅笔找回9角钱;有的说,我有一元钱,买一个练习本,需要2角钱,找回8角钱;有的说,我可以买10支1角的铅笔,或买5支2角的铅笔也正好是一元钱;有的说,我买一把小刀需要5角钱,可以拿5张1角,也可以拿1张2角和3张1角,还可以拿2张2角和1张1角,这样售货员就可以不必找钱了……通过“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三、思维能力培养是目的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需要运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解决实際问题。教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1.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数学教师要以直观形象的实际操作为支柱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其思维。如在一年级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时,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出数量关系:有13只白兔,9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通过直观地观察所摆学具,学生会感知并理解到:白兔比黑兔多,从13只里去掉一样多的9只,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2.在直观感知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基本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思考和知识之母“。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的灵活适用。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要求学生认识“角”是比较抽象的,在授课时运用了四步:一是让学生摸实物三角板来感知角,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二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折角,反复折的过程中,头脑中便会有一个清晰的“角”的形象。三是画,鼓励学生把头脑中的角的形象画到纸上,加深理解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四是做活动的角,玩中领悟到角的大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探索交流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通常隐于操作中,显于叙述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做到且能人尽其言。如在学习《钝角和锐角》时,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制作的角,再把他们分类,然后交流,孩子们自主的互相质疑、解惑。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识的加强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用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会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更大更足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来。
当前,在小学数学测评改革的过程中,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把学生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一切教与学的目标任务、行动方案、评价方式和结果预测都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施的可能性出发,围绕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有效发展设计教学活动。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要求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那么,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兴趣培养是关键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求知的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对自己作过这样的评价:“我确实知道,我自己并没有特殊的天才。而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耐劳才使我达到了我的思想境界。”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能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情境中,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在教学《找规律》这部分时,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
2.设疑,诱发求知欲望
有趣的疑问最容易激起儿童的探求动力,也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可性能》时,设问: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扔骰子。分两组,一组扔的和为1、2、3、4、5、6、7、8,另一组为9、10、11、12取胜,请同学们先选择。学生一看,第一组好像赢的可能性大,所以一致选定。我扔的和为9一12是获胜,游戏开始,扔了几个回合以后,学生一个个就像歇了气的皮球。我趁机引导揭密,大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动”点燃兴趣之焰
俗语说“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生活理念的培养是重点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要想学好数学,还得从生活中学起。
1.发现生活就是学习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以提高数学效率和质量。例:在数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就可以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商店去了解商品的价格,要求做好纪录并在班上交流:
(1)汇报所调查的商品的价格。
(2)任选两种,你知道怎样付钱?
(3)你有50元钱,能买哪些东西?
这样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思维方式,使他们的个性在实际生活问题中得到自由的发展,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经历生活就是学习数学
教师若能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勾勒出生活画面,创设生活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然后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有的说,我用一元钱买一支铅笔找回9角钱;有的说,我有一元钱,买一个练习本,需要2角钱,找回8角钱;有的说,我可以买10支1角的铅笔,或买5支2角的铅笔也正好是一元钱;有的说,我买一把小刀需要5角钱,可以拿5张1角,也可以拿1张2角和3张1角,还可以拿2张2角和1张1角,这样售货员就可以不必找钱了……通过“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三、思维能力培养是目的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特别需要运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解决实際问题。教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1.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数学教师要以直观形象的实际操作为支柱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其思维。如在一年级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时,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摆出数量关系:有13只白兔,9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多少?通过直观地观察所摆学具,学生会感知并理解到:白兔比黑兔多,从13只里去掉一样多的9只,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2.在直观感知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基本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思考和知识之母“。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的灵活适用。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要求学生认识“角”是比较抽象的,在授课时运用了四步:一是让学生摸实物三角板来感知角,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二是让学生拿出一张纸折角,反复折的过程中,头脑中便会有一个清晰的“角”的形象。三是画,鼓励学生把头脑中的角的形象画到纸上,加深理解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四是做活动的角,玩中领悟到角的大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在探索交流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通常隐于操作中,显于叙述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做到且能人尽其言。如在学习《钝角和锐角》时,让学生观察收集到的,制作的角,再把他们分类,然后交流,孩子们自主的互相质疑、解惑。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意识的加强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用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会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更大更足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