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变动的时代,更要辨明哪些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就像鱼要深晓身边的水。否则,你很容易就会被最新的潮流击倒。
管理也存在泡沫
当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教授兼院长吴思华面对《什么是管理》一书时,无限感慨地说:管理概念的大幅扩张,也为管理本身带来了危机。实际上,要让管理呈现原有的风貌,应回到基本面来思考,也就是回答“什么是管理”这个基本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几乎每个月都有学者、企业家和评论家宣称发现了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新管理思想,所有论调都共同构成了任何语言中最危险的结论: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标新立异的时代。然而,股票市场并非惟一经历泡沫破灭的地方,在管理思想的市场上同样也存在泡沫。曾经流行的一些热门词汇,只是给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和生活带来破坏,并将对管理者进行事关大局的决策造成影响。
其实,应对各种变化是管理最为困难的职责之一,充分有效地应对各种变化,就更需要准确把握没有发生变化的东西。掌握真正的不同之处,也必须首先明白保持恒定不变的东西及其原因,也就是那些恒定不变、经历了时间检验的基本法则和思想。
鉴于这样一个管理创新的时代,身处这样一个管理思潮汹涌澎湃的时期,“什么是管理”成为企业界、学术界需要从沉静的视角,认真研讨的最朴素的话题。
知道不变的,才能正确应变
《什么是管理》作者琼·玛格丽塔曾担任《哈佛商业评论》的策划编辑,并曾荣获麦肯锡奖。
作者并不是在推销自己的理论,书中谈的也都不是什么“新理论”,但是书中的观念绝对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
作者告诉我们:人类的商业活动有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基本原则,这些观念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原则之上。除非你很熟悉管理的基本原则,否则你很容易就会被最新的潮流击倒。另一方面,如果你真的了解基本原理,当新的观念出现时,你就可以做出更正确的评估。而且你会知道如何利用基本原理,来适应目前商业环境中的改变与压力。
战略比执行更根本
管理学其实比大多数人所想的还要有趣,只不过我们从大多数管理书籍中感觉不到这一点。而玛格丽塔做到了这一点。玛格丽塔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将观念传达给广大的一般读者,不论他们的背景是什么。当《什么是管理》一书在台湾即将出版时,台湾出版界的编辑就某些问题对玛格丽塔进行了越洋专访。
问:我们该如何在理论与执行之间取得平衡点?
玛格丽塔:要从一个精通理论、却没有任何表现的经理人,和一个对理论一无所知、但总是有良好表现的经理人之间作选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会选择有表现的人,而非懂理论的人。管理理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执行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在执行面所观察到的成败案例。有许多世界上最好的经理人并没有受过理论训练,但是他们靠直觉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但是,天生的经理人并不多见,而全世界所需要的经理人数量却很多,这就是我们依然需要理论的原因。一旦我们发展出一套有系统的理论,管理就成为一门学科。一旦管理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并广泛地传播,让平凡人也能做出不凡的成效。所以,对我来说,管理理论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一般经理人的表现。
问:您认为西方管理理论如何才能被亚洲文化所接受?
玛格丽塔:文化和背景的差异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所说的背景指的是商业法及财产法、教育的品质、政府官员的腐败程度以及政府的财经政策等等这样的背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经理人的决定。
具有经营成效的经理人应该知道:每一家公司都必须遵守某些游戏规则才能运作。我在书中所提到的基本原则在任何地方都适用,而且这些观念对于想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不论是西方人或是亚洲人——来说格外重要。我想要强调的是,全球化竞争的趋势与日俱增,这代表经理人必须学会将他们本身的文化背景与全球市场的需求取得调和。日本由于至今尚未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以致于过去10年来,一直很吃力地硬撑着。
要让西方的管理学理论适用于全世界,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对竞争策略有深入的了解,在未来10年对于亚洲企业会愈来愈重要。光靠成本的优势是很难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靠战略来和别人竞争,才是出类拔萃的长久之道。
问:您能否将《执行》和您这本书作个简短比较?
玛格丽塔:当我在《哈佛商业评论》工作时,我曾访问过《执行》的作者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
我会注意到《执行》这本书,是因为有许多读者写信告诉我,他们发现《什么是管理》和《执行》有互补的效果。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回归到基本原则,但是这两本书各有其重心和观点。《什么是管理》帮助你了解自己往哪里去,《执行》提供方法告诉你怎么去。
《什么是管理》的后半部分也是告诉你怎么去你想去的地方,但采取的观点和《执行》有所不同。博西迪是根据他个人的经验来写《执行》,他提供了他本人尝试过、觉得很好用的技巧。《什么是管理》则以较宽广的观点来看执行面,着眼于不同时代、不同产业、不同国家中,许许多多成功企业觉得适用的观念。
辨明身边的“水”
问:您如何看待企业的拥有者?
玛格丽塔:所有权是一项法律上的提议,而不是个人的意见。有些公司是私人所有,有些公司的股东是大众,有些组织属于政府。不同形态的所有权会带给经理人不同的挑战和限制。
组织内的人很容易就将所有权和管理视为理所当然。有一个老笑话是这么说的:有一个人问鱼儿对水有什么看法,这鱼儿回答说:“什么水?”当我们将所有权这样根本的东西视为理所当然时,我们就不会去思考它所隐含的意义。所有权的重要性就和水对鱼儿的重要性一样。它会影响组织如何定义成功及如何决定优先顺序。它会影响一个组织是如何管理的——谁来做决定及如何作决定。这些因素最后都会影响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所以这是很根本的问题,是管理阶层不能忽视的问题。我们都需要多花点儿精神去注意“水”这个议题。
问:传统企业该如何面对“外包”潮流?
玛格丽塔: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说:“要非常小心。”当管理观念流于简单的口号时,可能反而具有杀伤力。工作外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是否要将工作外包,取决于两重考量之间的拉锯战:一方面,组织需要适当的成本结构;而另一方面,组织也需要掌握在战略上使组织独一无二的部分。对于这两者我们都应该做审慎的考量。
抓住整体,重视人性
问:您或您的作品曾受过哪位大师的影响?在哪一方面?
玛格丽塔:我很幸运能有机会与许多杰出的管理大师和企业领袖共同合作。然而,有两位大师的确显然比别人对我有更大的影响力。就某方面来说,本书受杜拉克的影响极大,他的书我已经读了好几十年了。杜拉克的作品教了我两件事:首先,我学会了将管理学视为一个有连贯性的整体,以及将部分整合起来的重要性。我们很容易就把焦点只放在某个观点上。但在执行时,你必须在每个观点之间取得平衡。其次,我学会了即使是在非常技术性的议题上,也不要忽略人性的一面。传奇人物亨利·福特要求他的员工完全照着别人教的方法来工作,他曾抱怨说:为什么每次我只要求一只手时,总是会跟来一个大脑?多年后,杜拉克给了一个完美的答案:没有人能只雇用一只手,整个人和手是连在一块儿的。
另一个主要的影响是来自于波特,这个人几乎一手创造出“战略”这个领域。我曾直接和波特共事多年,现在我也是波特在哈佛商学院中创立的“战略和竞争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波特为战略和竞争力的研究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在波特的作品发表之前,经济学家的论点对经理人来说往往太过抽象和理论化。波特教会我如何将理论与执行结合在一起。毋庸置疑的,在战略和竞争的基础经济学上,波特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管理也存在泡沫
当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教授兼院长吴思华面对《什么是管理》一书时,无限感慨地说:管理概念的大幅扩张,也为管理本身带来了危机。实际上,要让管理呈现原有的风貌,应回到基本面来思考,也就是回答“什么是管理”这个基本问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几乎每个月都有学者、企业家和评论家宣称发现了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新管理思想,所有论调都共同构成了任何语言中最危险的结论: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标新立异的时代。然而,股票市场并非惟一经历泡沫破灭的地方,在管理思想的市场上同样也存在泡沫。曾经流行的一些热门词汇,只是给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和生活带来破坏,并将对管理者进行事关大局的决策造成影响。
其实,应对各种变化是管理最为困难的职责之一,充分有效地应对各种变化,就更需要准确把握没有发生变化的东西。掌握真正的不同之处,也必须首先明白保持恒定不变的东西及其原因,也就是那些恒定不变、经历了时间检验的基本法则和思想。
鉴于这样一个管理创新的时代,身处这样一个管理思潮汹涌澎湃的时期,“什么是管理”成为企业界、学术界需要从沉静的视角,认真研讨的最朴素的话题。
知道不变的,才能正确应变
《什么是管理》作者琼·玛格丽塔曾担任《哈佛商业评论》的策划编辑,并曾荣获麦肯锡奖。
作者并不是在推销自己的理论,书中谈的也都不是什么“新理论”,但是书中的观念绝对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
作者告诉我们:人类的商业活动有经济和心理层面的基本原则,这些观念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原则之上。除非你很熟悉管理的基本原则,否则你很容易就会被最新的潮流击倒。另一方面,如果你真的了解基本原理,当新的观念出现时,你就可以做出更正确的评估。而且你会知道如何利用基本原理,来适应目前商业环境中的改变与压力。
战略比执行更根本
管理学其实比大多数人所想的还要有趣,只不过我们从大多数管理书籍中感觉不到这一点。而玛格丽塔做到了这一点。玛格丽塔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将观念传达给广大的一般读者,不论他们的背景是什么。当《什么是管理》一书在台湾即将出版时,台湾出版界的编辑就某些问题对玛格丽塔进行了越洋专访。
问:我们该如何在理论与执行之间取得平衡点?
玛格丽塔:要从一个精通理论、却没有任何表现的经理人,和一个对理论一无所知、但总是有良好表现的经理人之间作选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会选择有表现的人,而非懂理论的人。管理理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执行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来自于在执行面所观察到的成败案例。有许多世界上最好的经理人并没有受过理论训练,但是他们靠直觉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但是,天生的经理人并不多见,而全世界所需要的经理人数量却很多,这就是我们依然需要理论的原因。一旦我们发展出一套有系统的理论,管理就成为一门学科。一旦管理成为一门学科,人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并广泛地传播,让平凡人也能做出不凡的成效。所以,对我来说,管理理论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一般经理人的表现。
问:您认为西方管理理论如何才能被亚洲文化所接受?
玛格丽塔:文化和背景的差异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我所说的背景指的是商业法及财产法、教育的品质、政府官员的腐败程度以及政府的财经政策等等这样的背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经理人的决定。
具有经营成效的经理人应该知道:每一家公司都必须遵守某些游戏规则才能运作。我在书中所提到的基本原则在任何地方都适用,而且这些观念对于想要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不论是西方人或是亚洲人——来说格外重要。我想要强调的是,全球化竞争的趋势与日俱增,这代表经理人必须学会将他们本身的文化背景与全球市场的需求取得调和。日本由于至今尚未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以致于过去10年来,一直很吃力地硬撑着。
要让西方的管理学理论适用于全世界,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对竞争策略有深入的了解,在未来10年对于亚洲企业会愈来愈重要。光靠成本的优势是很难在竞争中存活下来的。靠战略来和别人竞争,才是出类拔萃的长久之道。
问:您能否将《执行》和您这本书作个简短比较?
玛格丽塔:当我在《哈佛商业评论》工作时,我曾访问过《执行》的作者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
我会注意到《执行》这本书,是因为有许多读者写信告诉我,他们发现《什么是管理》和《执行》有互补的效果。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回归到基本原则,但是这两本书各有其重心和观点。《什么是管理》帮助你了解自己往哪里去,《执行》提供方法告诉你怎么去。
《什么是管理》的后半部分也是告诉你怎么去你想去的地方,但采取的观点和《执行》有所不同。博西迪是根据他个人的经验来写《执行》,他提供了他本人尝试过、觉得很好用的技巧。《什么是管理》则以较宽广的观点来看执行面,着眼于不同时代、不同产业、不同国家中,许许多多成功企业觉得适用的观念。
辨明身边的“水”
问:您如何看待企业的拥有者?
玛格丽塔:所有权是一项法律上的提议,而不是个人的意见。有些公司是私人所有,有些公司的股东是大众,有些组织属于政府。不同形态的所有权会带给经理人不同的挑战和限制。
组织内的人很容易就将所有权和管理视为理所当然。有一个老笑话是这么说的:有一个人问鱼儿对水有什么看法,这鱼儿回答说:“什么水?”当我们将所有权这样根本的东西视为理所当然时,我们就不会去思考它所隐含的意义。所有权的重要性就和水对鱼儿的重要性一样。它会影响组织如何定义成功及如何决定优先顺序。它会影响一个组织是如何管理的——谁来做决定及如何作决定。这些因素最后都会影响一家公司的竞争力。所以这是很根本的问题,是管理阶层不能忽视的问题。我们都需要多花点儿精神去注意“水”这个议题。
问:传统企业该如何面对“外包”潮流?
玛格丽塔: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回答说:“要非常小心。”当管理观念流于简单的口号时,可能反而具有杀伤力。工作外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是否要将工作外包,取决于两重考量之间的拉锯战:一方面,组织需要适当的成本结构;而另一方面,组织也需要掌握在战略上使组织独一无二的部分。对于这两者我们都应该做审慎的考量。
抓住整体,重视人性
问:您或您的作品曾受过哪位大师的影响?在哪一方面?
玛格丽塔:我很幸运能有机会与许多杰出的管理大师和企业领袖共同合作。然而,有两位大师的确显然比别人对我有更大的影响力。就某方面来说,本书受杜拉克的影响极大,他的书我已经读了好几十年了。杜拉克的作品教了我两件事:首先,我学会了将管理学视为一个有连贯性的整体,以及将部分整合起来的重要性。我们很容易就把焦点只放在某个观点上。但在执行时,你必须在每个观点之间取得平衡。其次,我学会了即使是在非常技术性的议题上,也不要忽略人性的一面。传奇人物亨利·福特要求他的员工完全照着别人教的方法来工作,他曾抱怨说:为什么每次我只要求一只手时,总是会跟来一个大脑?多年后,杜拉克给了一个完美的答案:没有人能只雇用一只手,整个人和手是连在一块儿的。
另一个主要的影响是来自于波特,这个人几乎一手创造出“战略”这个领域。我曾直接和波特共事多年,现在我也是波特在哈佛商学院中创立的“战略和竞争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波特为战略和竞争力的研究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在波特的作品发表之前,经济学家的论点对经理人来说往往太过抽象和理论化。波特教会我如何将理论与执行结合在一起。毋庸置疑的,在战略和竞争的基础经济学上,波特是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