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面对教材,我们应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爱上语文课。
首先,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给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认为语文教师必须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每当接触一篇新课文,我首先琢磨的是学生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他们想怎样学?如《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我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他们想从文中了解北大,想了解田晓菲是怎么成材的,觉得对她特别崇拜。于是我让同学进入电脑室,搜索自己需要的材料,结合课文办一份小报。“北大,我心中的梦”“田晓菲,我永远的偶像”道出了学生的心声。在一次以“新的”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谈到了新的老师,他们这样写道:“她那灿烂的笑容使我们紧张的心情消失了”“她让同学们得到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从此以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气氛很好”“我们又多了一个知心朋友”此刻我才真正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所应关注的并不是灌输给学生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要创设一定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保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有一位学生在随笔中这样写道:我们以往学古诗文,总是由老师把诗歌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文抄写给我们,然后要求我们背诵,可现在不一样了,老师不但不要求我们一句句翻译,而且还允许我们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在《十五夜望月》一诗中,谈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时,我让学生谈谈“秋思”的理解,学生的答案层出不穷,但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肯定。
我还鼓励大家通过阅读、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一起思考、讨论,共同解决。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1.如果没有导演,你选择什么内容为哈尔威船长拍摄一个特写镜头?并说出你这样选择的理由。2.选择你的合作伙伴为大家表演这个片段,要求设计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充分展现人物的特点。3.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改编。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合作、竞争的乐趣,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四至六人为一组开展竞赛,最后评出优胜的小组。这时课堂上闪现的是学生活跃的身影。他们先是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然后筛选课文中的内容,并分配好扮演的角色,讨论如何改编,商定后又着手练习表演。
尽管学生表演得不是很精彩,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反复阅读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使自己心灵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在竞争中学会了相互协作、相互帮助。
通过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生在一个阶段后的小结中这样写道:“面对这样新颖的学习方式,我发誓,在以后的语文课上,要积极发言,并认真对待语文这门学科”“以往那枯燥的语文课跟我永远再见了,我明白要积极参与、勤于思索,自然学得轻松而又有所得”。是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学语文,并真正认识了语文,心中升腾起对学习语文的无限兴趣与十足自信。
第三,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往学生回答问题后只有接受“对”与“错”的权利,而现在不同了,语文课上更多的是合理与否,只要阐述得合理,都给以一定的鼓励,允许学生保留独立的见解。如在学习《幼时记趣》一文时,对文中的“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一句,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不影响文章的理解,都一致通过。当解决为什么作者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题目这一问题时,有同学说:“因为社会是个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成为一块好钢。”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心头为之一震。
语文课可以和老师一起商量,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使不敢发言的同学大胆地回答,学习起来轻松了,不像以前那样紧张……这些改变是学生对语文兴趣提高的有力证明。“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学生思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思路;积极进行启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学生也做主。
首先,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给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认为语文教师必须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每当接触一篇新课文,我首先琢磨的是学生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他们想怎样学?如《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我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的目标,他们想从文中了解北大,想了解田晓菲是怎么成材的,觉得对她特别崇拜。于是我让同学进入电脑室,搜索自己需要的材料,结合课文办一份小报。“北大,我心中的梦”“田晓菲,我永远的偶像”道出了学生的心声。在一次以“新的”为话题的作文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谈到了新的老师,他们这样写道:“她那灿烂的笑容使我们紧张的心情消失了”“她让同学们得到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从此以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气氛很好”“我们又多了一个知心朋友”此刻我才真正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所应关注的并不是灌输给学生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要创设一定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保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二,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有一位学生在随笔中这样写道:我们以往学古诗文,总是由老师把诗歌的内容翻译成现代文抄写给我们,然后要求我们背诵,可现在不一样了,老师不但不要求我们一句句翻译,而且还允许我们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在《十五夜望月》一诗中,谈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时,我让学生谈谈“秋思”的理解,学生的答案层出不穷,但只要是合理的我都予以肯定。
我还鼓励大家通过阅读、思考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一起思考、讨论,共同解决。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1.如果没有导演,你选择什么内容为哈尔威船长拍摄一个特写镜头?并说出你这样选择的理由。2.选择你的合作伙伴为大家表演这个片段,要求设计人物的表情、语言、动作,充分展现人物的特点。3.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改编。
为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合作、竞争的乐趣,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四至六人为一组开展竞赛,最后评出优胜的小组。这时课堂上闪现的是学生活跃的身影。他们先是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然后筛选课文中的内容,并分配好扮演的角色,讨论如何改编,商定后又着手练习表演。
尽管学生表演得不是很精彩,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反复阅读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使自己心灵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在竞争中学会了相互协作、相互帮助。
通过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体验到了学语文的乐趣。学生在一个阶段后的小结中这样写道:“面对这样新颖的学习方式,我发誓,在以后的语文课上,要积极发言,并认真对待语文这门学科”“以往那枯燥的语文课跟我永远再见了,我明白要积极参与、勤于思索,自然学得轻松而又有所得”。是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学语文,并真正认识了语文,心中升腾起对学习语文的无限兴趣与十足自信。
第三,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指出:“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评价的主体。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往学生回答问题后只有接受“对”与“错”的权利,而现在不同了,语文课上更多的是合理与否,只要阐述得合理,都给以一定的鼓励,允许学生保留独立的见解。如在学习《幼时记趣》一文时,对文中的“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一句,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不影响文章的理解,都一致通过。当解决为什么作者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题目这一问题时,有同学说:“因为社会是个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成为一块好钢。”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心头为之一震。
语文课可以和老师一起商量,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可以使不敢发言的同学大胆地回答,学习起来轻松了,不像以前那样紧张……这些改变是学生对语文兴趣提高的有力证明。“引进时代活水,激活学生思维;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思路;积极进行启发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课堂,学生也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