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与“不像”本来是一组矛盾,但这里谈的“不像”是如齐白石大师所言的“不似之似”,并非纯粹的胡涂乱画。以往,我们常称赞学生“画得真像”,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的应该是:要画得“不像”。
一、新课标强调积累学生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从“像”到“不像”,是中学生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不断提高的标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求新求异心理不断增强,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更加深人,追求“不像”成为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像”到“不像”的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过程。“不像”的追求,正体现了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的轨迹,是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深化,是思考、感受、探究、创造的结果,也是学生审美经验、鉴赏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但这种转变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恰当的引导。
二、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鼓励探究创新。从“像”到“不像”,是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必然过程。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最高体现。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本质是创新,即按美的规律,围绕表现主体,对现实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变形等,实行艺术加工。这时艺术所追求的,已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不是摹景,而是抒情;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否则,就不能理解艺术的返璞归真、大巧若拙,也就不能走进凡高等艺术巨匠的心灵。
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兴趣、体验乐趣、发展个性、抒发情感。从“像”到“不像”,可使学生从多彩的艺术形式中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感受五彩缤纷的艺术之美。
我们的艺术方针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花放一枝总单调,万紫千红方是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自有其不同的审美价值,这样,才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我们不能只用“像”去评判一切,否则,面对艺术作品的大千世界,其品位的高低、格调的雅俗,就很难真正分辨出来。
中国画是我国“三大国粹”之一,始终把“传神”放在首位,以“写意”为主要造型手段,强调神似、抒情和意韵悠长。俗话说“大象无形”,即“像”发展的极致不是外形的酷似,而是神韵的逼真,是得“意”忘“形”,犹如读李白的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虽极具夸张,却独具浪漫意境。理解中国画中的这种“不似之似”,正是理解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突破口。它是一个感悟意会的过程和心理认同的过程,需要教师从线、形、笔、墨、情、韵、诗、乐等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去引导,方能使学生认识中国画的真谛,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粹。
(责编 风 云)
一、新课标强调积累学生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从“像”到“不像”,是中学生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不断提高的标志。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求新求异心理不断增强,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更加深人,追求“不像”成为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像”到“不像”的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过程。“不像”的追求,正体现了学生思维、认知发展的轨迹,是认知能力的提高和深化,是思考、感受、探究、创造的结果,也是学生审美经验、鉴赏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但这种转变需要教师进行及时恰当的引导。
二、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鼓励探究创新。从“像”到“不像”,是实现由模仿到创新的必然过程。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挥的最高体现。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其本质是创新,即按美的规律,围绕表现主体,对现实进行概括、提炼、夸张、变形等,实行艺术加工。这时艺术所追求的,已不是再现,而是表现;不是摹景,而是抒情;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否则,就不能理解艺术的返璞归真、大巧若拙,也就不能走进凡高等艺术巨匠的心灵。
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兴趣、体验乐趣、发展个性、抒发情感。从“像”到“不像”,可使学生从多彩的艺术形式中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感受五彩缤纷的艺术之美。
我们的艺术方针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花放一枝总单调,万紫千红方是春。“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自有其不同的审美价值,这样,才创造出一个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我们不能只用“像”去评判一切,否则,面对艺术作品的大千世界,其品位的高低、格调的雅俗,就很难真正分辨出来。
中国画是我国“三大国粹”之一,始终把“传神”放在首位,以“写意”为主要造型手段,强调神似、抒情和意韵悠长。俗话说“大象无形”,即“像”发展的极致不是外形的酷似,而是神韵的逼真,是得“意”忘“形”,犹如读李白的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虽极具夸张,却独具浪漫意境。理解中国画中的这种“不似之似”,正是理解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突破口。它是一个感悟意会的过程和心理认同的过程,需要教师从线、形、笔、墨、情、韵、诗、乐等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去引导,方能使学生认识中国画的真谛,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粹。
(责编 风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