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视野中的晚清社会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tait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晚清以降,中国社会内外交困、危机重重。《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以丰富的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显示着其独特的风格与追求。刘鄂满怀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露出晚晴官场的腐朽和“清官”的丑恶,表现出其对晚清社会深深的担忧。
  [关键词]《老残游记》;晚清社会;“清官政治”
  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中国经历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刘鹗深感晚清国势日衰,社会危机加重,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现状引起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担忧,《老残游记》正产生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写道: “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①
  《老残游记》素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而闻名于世,却又不局限于“谴责”二字,其中包含另一番深厚的文化意蕴。小说以老残的游行路线为序,依次记录沿路遇到的各种事件,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所录之事大小各异却极引人注目,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时发生在各地的事情。其中,许多故事带有寓言性质,题注之中更是寓有作者抨击与褒贬社会丑恶与腐败的思想感情。
  一、《老残游记》中的“清官政治”及反思
  《老残游记》中写道,老残初到济南府,听闻玉贤因办盗有方要补曹州府。而玉贤的政绩是一种典型的“外面都是好看”,其实质却是“人人侧目而视”的酷吏政治。这种人人自危的情形使老残深感古人“苛政猛于虎”之语不虚。“……在墙上题诗一首,专咏王贤之事。诗曰:得失沦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阙暗,血染顶珠红。处处鸺鶹雨,山山虎豹风。杀民如杀贼,太守是元戎!”②
  这首诗揭露了玉贤作为“清官”却草菅人命的阴险。以杀戮百姓作为他升官的阶梯。在他管辖境内,他可以为所欲为,凭他个人意旨办事,利用残酷的手段迫害与控制人民。老残看到寒冬麻雀的抖擞,联系到玉贤治下老百姓的痛苦:“这些鸟雀虽然冻饿,却没有人放枪伤害他,又没有什么网罗来捉他,不过暂时饥寒,撑到明年开春,便快活不尽了。若像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几年的年岁,也就很不好。又有这么一个酷虐的父母官,动不动就捉了去当强盗待,用站笼站杀,吓的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饥寒之外,又多一层惧怕,岂不比这鸟雀还要苦吗!”③老残当时正在对玉贤的“政绩”进行暗访,有一次他向一家小店的店主询问玉贤的事迹,却发现店主在称赞玉贤是个“清官”、好官的同时眼眶渐渐发红。老残事后才得知,店主的儿子被玉贤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辜杀害。其后,天降大雪,老残看到树上有几个鸟雀正在遭受饥寒的侵袭,顿时“觉得替这些鸟雀愁苦的受不得”。转而联想到曹州百姓遭受冤屈却敢怒不敢言,觉得这些鸟雀比人还强些,因为它们至少有言论的自由,而人却连说话的自由都没有。
  刚弼是刘鹗笔下的另一个“清官”形象,但他办案主观武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他在会审贾家十三人命案时,没有深入实际收集证据,仅以魏家主管托人向他说情行贿为依据,便判定魏家父女是凶手,并施以酷刑将其屈打成招。本来贾探春对魏氏的陷害并不难识破,但就是因为魏家的老仆按照当时打官司的惯例,替主人花钱打点这一事件,刚弼便认定魏氏是凶手,当魏氏熬刑不过,屈打成招之后,刚弼依据主观臆断,逼令其供出奸夫,把魏氏折磨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刚弼在逼审魏氏时说,倘若人命不是你谋害的,你家为什么肯拿几千两银子出来打呢?其办案逻辑何等荒唐。作者运用丰富的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玉贤、刚弼这两个所谓“清官”的丑恶嘴脸,揭露了他们刚愎自用、视民如贼、惨无人道的酷吏本质。
  刘鹗笔下的“清官”虽然不要钱,看似两袖清风,但他们重名,其目的是为了个人升迁。为了博取名誉,他们可以不择手段,这和要钱的本质并无不同,误国害民的结果亦无二致,甚至更甚于前者。不难看出,这些“清官”的升迁之路,是老百姓的累累白骨铺就,他们通过“冤埋城阙暗”达到自己“血染顶珠红”的罪恶目的。刘鹗在自评中也说:“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④正是通过对“清官”可恶面孔的揭示,刘鹗表达了其对晚晴吏治腐败的强烈不满。
  二、黄河治理所反映的晚晴社会隐患
  围绕黄河治理展开的故事叙述是《老残游记》的又一重要内容。小说第一回回目叫“土不制水历年成患”,写的是老残“这年刚刚走到山东古千乘地方,有个大户,姓黄,名叫瑞和,害了一个奇病:浑身渍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有人能治得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⑤
  从这段文字看,黄瑞和影射“黄河”,奇病影射“水灾”,说明当时黄河水患频繁,山东巡抚张曜在光绪十五年(1889)一道奏折中说:“山东地方十余年来,黄河为患,民间地亩或成巨浸,或被沙压,不能耕种,生计日蹙”。⑥这一年,黄河下游漫决多达五次。
  老残在齐河县城旅店中遇到翠花、翠环姐妹。两人都是因为当局治黄不当,致使河水泛滥成灾而有家难归、沦落风尘的。“老残此刻鼓在炕上,心里想着:这都是人家好儿女,父母养他的时候,不知费了几多的精神,历了无穷的辛苦……谁知抚养成人,或因年成饥谨,或因其父吃鸦片烟,或好赌钱,或被打官司拖累,逼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就糊里糊涂将女儿卖到这门户人家,被鸨儿残酷,有不可以言语形容的境界”。⑦
  晚清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加之外患频仍,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局面,防患减灾的能力大大降低,河道总督形同虚设,黄河屡屡决口。第三回,老残受山东巡抚庄宫保的约见,宫保开口便说本省“更有这个河工实在难办”,表明请老残来是专为请教治河。关于庄宫保,刘鹗在每回末的评语中称其为“庄勤果公”,用以影射山东巡抚张曜,张曜字勤果。郑州黄河决溢堵口完工后,山东河患未息。在张曜的幕僚里,没有懂得治河的人才,有一位候补道员施补华(就是小说的史钧甫),向张曜呈说西汉贾让的治河三策,认为治河的上策是“不与水争地”,徙民以避水。提出治黄应放开堤防,使洪水“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建议废除民捻。⑧许多人随声附和,张曜从其议,结果酿成了一次巨大灾祸。废民捻之议既定,张曜于光绪十五年(1889)洪水汛期到来之时,下令废济阳以下民捻。百姓不及撤离,惨遭灭顶之灾。但河患并未因此而止,因遥堤不固,黄河先后在章丘、齐河、长清三处决口,灾害及十几个县。⑨《老残游记》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用大量的篇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黄河的灾情。   庄宫保的主观主义造成一场惨不忍睹的黄河灾难,令十几万百姓流离失所,良家妇女被迫沦落风尘。刘鹗借老残之口一针见血地指出晚晴一群文官的弊病,“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世故,举手动足便错。孟子所以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岂但河工为然?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⑩史均甫及“王八蛋大人们”有着严重的本本主义,他们盲目地相信书本知识,而没有展开实践调研,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岂不是晚清吏治极为腐败的真实写照?
  三、结语
  夏志清在《<老残游记>新论》中说:“作者刘鹗与当代的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的作者迥不相件,他探究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刘鹗对暴政的揭露、对仁政的追求,都是对人民自由的呼唤。这种呼唤尽管不是刘鹗发出的第一声,但在当时,仍然是震撼时代的先锋之音。”11
  《老残游记》以整个晚清社会为背景,描叙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众多生动的画面,反映这一时期政治腐败的社会本质。揭露了晚清朝廷摇摇欲坠、封建体制奄奄一息、国家民族处于屈辱地位的情况下官场的混乱与腐败,官吏的堕落与无耻,表达了作者对晚清政府的彻底失望和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小说浸透着作者求新求变的迫切愿望和理想,蕴含着浓烈的民族、国家情感和文化反思意识。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⑦⑩刘鹗著,陈翔鹤校,戴鸿森注:《老残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第57~58页、第160页、第2~3页、第127页、第133页。
  ⑥山东巡抚张曜奏折(光绪十五年四月十一日) //录副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⑧原来黄河堤防系统,主河槽堤防称为缕堤,缕堤内可通过一般大洪水,有束水攻沙作用。缕堤之后又有遥堤,亦称大堤。遥堤是第二道防线,以备特大洪水缕堤溃溢时之用。遥堤缕堤之间又有横向隔堤(格堤),以控制缕堤漫决的灾害。缕堤遥堤之间面积甚宽,一般年份是不过水的,即使过水,也可以收一季麦,故允许耕种,临时搭窝棚居住。时间长了,便成村落集镇。这里面的居民为了防御突来的洪涝灾害,又筑小规模的围捻以自保,称为民捻。
  ⑨郭发明:《刘鹗和晚清的一段治河工案》,《文史杂志》,1995年第1期,第40页。
  11程文超:《“游”者的视线内外——<老残游记>的文化思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33页。
其他文献
在史前“巫玉”时期,玉为石之美、石之精,为神物,为祭器,是沟通神与人、天与地的原始宗教法器和道具。在上古“王玉”时期,玉为君子人格国格的显示,为权力身份等级符号和神圣象征的礼器。在中古“民玉”时期,玉成为人们心中崇尚的圣洁高贵的灵瑞祥符,是贯通高堂圣殿与普照民间凡俗的祥和灵物瑞器。玉石之韵,包涵了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追求,包涵了原始天人观的哲学思想,蕴涵了崇高民族精神的酿成。  当代考古学的知识告诉我
期刊
走进新和  初春,  本该是诗歌发芽的时节。  2012年3月,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发,前往阿克苏地区新和县。  飞越天山山脉时,我从飞机的舷窗看到被白雪覆盖的连绵起伏的山脉,从未有过的一种震撼在心中油然而生。在群山间一块巨大的平川上,我依稀看到几片淡绿色的冰湖和弯弯曲曲的冰河,尽管我没有去过那里,但敢断定那就是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天鹅湖……  飞机冲破寒雾,渐渐降低了飞行高度,并最终降落在库车机场。我们
期刊
[摘要]在戏剧创作中,莎士比亚一直注重人物形象的描绘,包括被后人所质疑的后期剧。本文运用英国小说家福斯特提出的“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学说,对莎士比亚后期剧中的人物作了细致分析,以此说明较之以往的剧作,莎士比亚后期剧中的人物描绘同样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后期剧;人物描绘;扁形人物;圆形人物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
期刊
[摘要]《荆棘之城》是萨拉·沃特斯的第三部作品,凭借高超的叙述技巧与象征的合理运用,营造出一个维多利亚背景中悬疑色彩浓厚的故事。本文通过对《荆棘之城》叙述方位及“手”因素的分析,简析其如何抓住读者内心,讲出一个完美的故事。  [关键词]《荆棘之城》;叙述技巧;符号象征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07-03  萨拉·沃特斯是英国现
期刊
[摘要]作为爱情悲剧与喜剧的代表作,《牡丹亭》与《终成眷属》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层面曲折生动,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还在于文本别具一格的形式与结构设计,不管是主题还是写作手法都突显着冲破束缚与思想桎梏的特点。本文以这两部剧作为例,通过分析作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结合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关系,总结其叙述结构模式、形式与意义,达到旧文本新理解的效果。  [关键词]《牡丹亭》;《终成眷属》;叙述结构;
期刊
(一)城隍庙摸底  3月15日,《丝绸之路》冯玉雷社长告知叶舒宪老师抵达兰州的消息。  兰州大学逸夫楼,我到来时,专题报告已接近尾声,挤进会议室,熟悉的声音远远传来,久违的气场。话题是中国文明的起源。叶老师说“神话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梦,梦是个人的神话”,他认为,在我们熟悉的丝绸之路后面有一条由大传统连贯着的玉石之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文字经典束缚,他希望国人能够读懂文字以外的8000年丰富历史。”
期刊
[摘要]民国时期的新疆,一方面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新疆政府采取了救济措施,加速了社会救济的发展。本文对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事业的产生及其当时政府对难民、灾民救济采取的措施作一论述,并对救济的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国时期;新疆;社会救济  民国时期的新疆,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加之几次大的社会动荡,导致天灾、人祸接连发生,从而形成大批灾民、难民等贫
期刊
[摘要]义素分析法是语言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从义素的角度对杨伯峻《论语译注》中的“君子”一词进行详尽分析,以此来说明义素分析方法。  [关键词]义素;义素分析法;《论语译注》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41-02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词的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  认识一个事物往往从它的
期刊
[摘要]《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之作,窦千章作为剧中的重要配角,在全剧情节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汉卿在创作时赋予了这个角色不同于他人的双重形象,在关照全剧完整度的同时也使得窦千章的形象扭曲而不真实。  [关键词]《窦娥冤》;窦千章;双重形象  《窦娥冤》是一部真实感人的悲剧,对于剧本中窦千章的人物形象鲜有探讨。在剧本的叙述中,窦千章从楔子中卖掉窦娥到第四折以钦差大臣身份出现为窦娥平冤
期刊
[摘要]学术界对“程度副词+名词”语法现象的认识和评价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影响语言发展变化的自身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探讨副名词组合存在的合理性。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语法规范;语言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43-03  近年来,对于“程度副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