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磨课是指一位教师围绕一篇课文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磨课从大的范围来讲,属于备课的范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跟备课又有很大的差异。它比备课要求更高,对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要求更多,在来来回回推敲打磨的过程中,磨课者的水平获得螺旋式的上升和提高。能代表学校团队参加优质课评比,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荣幸和重任。
  关键词:优质课;磨课;反思
  
   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我参加了北仑区数学优质课比赛,参赛的课题经过教研组讨论,最后决定是人教版三上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从第一次试教到最后成型,经过了淮河小学数学组每一位老师共同的讨论和演化,特别是教研组长周琳老师和我的师傅李戴容老师对我一字一句细心地指导,成绩的背后凝聚的是淮小数学老师集体的智慧。正如金字塔搭得高,是因为塔基造得宽,我很荣幸,我是被推上塔尖的那一块砖,也很庆幸,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我的初稿
  这份最初的教案又源于上学期数学教研活动,当时我也选择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比较分数大小。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2.使学生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森林里住着两只小白兔,兔哥哥和兔弟弟一起去找食物,第一天它们找到了4个鲜红可口的大苹果。你说它们应该怎么分才合理呢?(强调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第二天,兔兄弟又一起去找食物,这次,它们找到了2个大苹果,它们每只兔子可以分得几个苹果呢?(每只兔子1个)
  第三天,兔兄弟又一起找食物,找得很辛苦,只找到了1个大苹果。两只兔子傻眼了,应该怎么分呢?该从哪儿切?(每只兔子分到半个,指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教师将课件中的苹果切成两半。
  这一半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揭题:我们可以用二分之一这个数来表示,是一种新的数,是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认识二分之一
  1.苹果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苹果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半正好是这两份中的几份?
  (课件出示这个分数以及读法)
  谁会读?(先个别读,再集体读)
  师:同学们,这块苹果是整个苹果的二分之一,那这份呢?
  小结:看来,只要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轻声地跟同桌说一遍,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苹果的二分之一的。
  2.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它的二分之一又该怎样表示呢?先折一折,然后用斜线把它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行吗?动手折一折!
  展示学生作品:三种不同折法的长方形。
  问:这三种折法各不相同,凭什么说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那每份就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3.判断二分之一。
  课件出示判断题,四个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它的二分之一吗?哪些是?
  师:看来不论是一个苹果、一个长方形还是一个正方形,咱们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几分之一
  师: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对二分之一有了较深的认识,对不对?最后一个图形你觉得应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呢?(1/3)。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教师板书学生所说的分数:1/4、1/8、1/6……
  师:你最想跟哪个分数交朋友呢?你能用刚才折一折的方法,把你最想表示的这个几分之一用斜线涂出来吗?拿出准备好的纸片折一折并涂一涂,开始!
  同学们,刚才的长方形只是折法不同,这次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了。那你们为什么认为,涂色部分都是它们的四分之一呢?
  三、运用分数意义,比较分数大小
  师: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开心吗?我们去看看兔兄弟今天开不开心,他们今天找到了什么食物呢?
  (出示课件)兔哥哥要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兔弟弟要吃西瓜的四分之一。你能说一说,兔弟弟到底有没有多吃啊?为什么呢?
  小结:同一个物品,平均分的份数越多,那每一份就越……(小)
  那在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之间,我们应该用上什么符号?
  师:老师也想吃西瓜了,我想吃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你觉得老师吃得多吗?八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相比会怎么样?
  师:同桌比一比,那谁表示出的分数最大,谁表示出的分数最小呢。
  (一组同学展示)
  四、认识分数的写法与各部分的名称
  1.师:老师已经在黑板上写了那么多的分数?仔细观察过老師是怎么写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在黑板演示:书写1/2,学生书写。
  师:中间这一短横叫做分数线。它表示平均分。2是分母,1叫做分子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出“分数线”“分母”和“分子”。
  师:那我们随便找一些分数说一说。(指着1/4)分母是?分子是?(指着1/6)分子是?分母是?
  2.师:我们一起来看请看大屏幕,你能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五、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1.估一估,培养分数数感。
  师:下面老师想考一考同学们的眼力如何,要不要试一试?
  (课析出示一长方形空白纸条。文字要求: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小结:看来,估计有时候还不能仅仅靠眼睛,像刚才这位同学和其他很多同学,利用观察和比较来进行估计,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真不错!
  同学们,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感觉一下,表示每一份的这个分数将越来越?(小)
  2.生活中的分数(国旗、五角星)。
  师:同学们,咱们再到生活上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法国旗)下面的画面会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呢?(三分之一)。
  师:继续往下看(课件出示五角星)五角星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五分之一)
  小结: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关于分数的知识。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我的反思
  最初的教学设计全凭我自己个人的感觉,对教材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1.课堂语言太随意。
  首先在导入部分,情境故事很长,实效性低,只是为了引出“平均分”这个概念,花费了很多时间。存在问题最严重的是讲解二分之一这个环节,我的语言随意而且不规范,教师示范讲解、归纳二分之一含义的时候也没有把“平均分”和“它的”这两个重点词讲清楚,直接导致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的回答不完整、不规范。因此,我又需要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引导学生叙述完整的概念上,从而显得教师的语言更加啰唆和重复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教学内容的选择太复杂。
  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我参照了《教学参考》,选择了例1、例2和例3,即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加入了“比较分数大小”这块内容,使认识二分之一的教学不够深入、扎实,整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3.问题设计太死板,不够开放。
  例如,在导入部分的三个提问,4个苹果怎么分给两只小兔子?2个苹果怎么分?1个苹果怎么分?提问的方式单一,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思维基本没有。再比如,最后的拓展部分,教师展示完了生活的分数例子,再问学生: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那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从学具上,在教室里,到生活中,学生会举出很多生动的例子来。
  针对以上不足,在数学组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又先后进行了4次试教,磨课是很痛苦的,修改—试教—再改—再试,过程非常折磨人,好几个夜晚,我一闭上眼睛,脑子里全是教案和试教的情形,久久不能入睡。“智囊团”的老师们给我收集了许多这一课的名师教案,也给我出了不少金点子,我仿佛一下子掉進了花丛中,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又好像桌上堆满了闪闪发亮的零件,却找不到跟我配套的那一个。那是我最迷惘、最泄气的阶段。
  又一次评课会议,我铺开听课记录本和教案,准备记录大家的意见,会议中大家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有的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有的讨论怎样提问更简洁,有的老师甚至讨论我的一个手势和行进路线,细碎到一字一句,一举一动。我认真聆听大家提出的真诚地意见和建议,时而追问不休,时而豁然开朗,也有时勇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每一次试教的课堂上,我不仅真诚地关注学生,也更关注听课老师们的信号——注视,微笑,点头,摇头或是奋笔疾书,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交流。
  在最后一次评课中,师傅李老师想到了“智慧树”的主意,大家一致认为有新意,不但可以前后呼应,还能作为奖励手段,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拉近和陌生班级的距离。
  在比赛那节课中,这个创意显示出了神奇的力量:在课前交流部分,首先向学生展示一棵美丽的“智慧树”,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大苹果,老师要把这10个苹果送给最聪明,课堂上表现最好的小朋友。你想得到红苹果吗?那你这节课应该怎么做?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注意力也集中,求知欲和好胜心也被激起来了!课堂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得到的苹果是智慧树的几分之几呢?课堂沸腾了,得到苹果的学生都高高举起了自己的成果,其他学生也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就这样,一次次备课,一次次试教,一次次评课,一次次收获,慢慢的,这节课变得朴素而扎实,简约但不简单,沉思但不沉闷。
  师傅说:“一次赛课就是一段生命的历程。”对这句话我深有感触。比赛给予我的远比一个名次、一项荣誉多得多。我们行走在路上,即使还没有走到那个彼岸,一路的风景也会成为我们宝贵的收获!
其他文献
薄皮核桃经榨油后的副产物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核桃蛋白粕大多数被丢弃或者作为肥料从而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相较于许多动物源活性物质,天然来源的植物源活性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更好的安全性,具备潜在的运用前景。本文以四川薄皮核桃为原料,酶解得到多肽,进一步分离纯化研究其抗凝血酶活性,并将所得的高抗凝血酶多肽应用于产品中。主要结果如下:
  (1)以水解度和多肽含量为指标,酶解薄皮核桃粕,通过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中心结合分析找出最优酶解条件,其得到最优值时的工艺为:加酶量为2%、酶解pH
茶氨酸,茶叶中存在的一种不同寻常的,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的游离氨基酸,在水中极易溶解,谷氨酸和乙胺是它在体内降解产生的两种产物。茶氨酸具有保护神经、降血压、镇静等功能,其在药理方面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茶氨酸在不同种类的茶中含量不同,经实验发现,绿茶中的茶氨酸含量较高。中国知名绿茶竹叶青,由于其精细的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茶末等副产物,但这些副产物的利用率一般较低。据相关研究报道,合成的茶氨酸生物活性远低于天然茶氨酸,以竹叶青茶末中,优化茶氨酸提取工艺,经过超滤、树脂吸附,离子交换层析等一系列
我国是花椒原产国,每年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超过10万吨的花椒籽,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花椒籽是一种新型的蛋白质资源,具有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特点。但花椒籽蛋白质的功能性质较差,制约着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高场强超声波技术是一种经济节能的蛋白质物理改性方式,具有安全无毒和方便操作的特点。本文以花椒籽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比花椒籽蛋白质与商品化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和乳清蛋白)的功能性质,以探究花椒籽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潜力;然后采用高场强超声处理花椒籽蛋白,研究超声对于花椒籽蛋白理化性质以及功能性质的影响
摘要: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本文从“师”的内涵出发,探讨成长为教师的基本前提要求,教师凭借什么素养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及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价值所在。认为要想成为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终身学习;通过自己的道德、情感、知识、技能教育学生;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格健全、精神丰满、充满生命活力的人。  关键词:教师;德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期刊
摘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适应现代高校发展,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大学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面前一个新的课题。笔者立足于一所年轻的地方性、行业性高职高专院校,从围绕一个中心、提高两种素质、弘扬三元文化、培养四项品质等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关键词: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大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我们正在进行21世纪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法律人才。于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和法律人才?这种需求对法学人才培养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只有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才能把握好法学人才培养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法律;就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DF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
期刊
摘要:新课程要求生物教师在培养学生生物素养的同时强化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坚持以新课程为指导,立足于本地实际,充分利用农村课程资源开展生物教学活动。本文将与大家谈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生物;资源;德育    生物新课程培养目标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
期刊
摘要:阅读,是学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生长梦想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童年阅读带给学生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进入书本,进入阅读,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精华便积淀成了学生的精神底子。  关键词:阅读;学生;激发;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阅读已为成课堂阅读的拓展与继续。对开拓学生视野,收集信息量,发展学生
期刊
摘要:“教无定法”,语文课渗透德育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国际国内的形势,采取灵活的方式渗透德育。我们既反对“硬贴式”(牵强附会),又反对“游离式”(各不相干)的渗透,我们崇尚的是“水乳交融”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联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德育;探索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遵循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渗透性原
期刊
摘要:本文對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魅力问题进行分析,以求为教师在细节处改善教学质量提出浅见。  关键词:魅力教师;执著    在课堂上自由驰骋,畅所欲言,带给孩子们一个轻松愉快的世界,这是教师的教学魅力所在;在学识上才华横溢,举一反三,用更深远的知识融入孩子们的世界,常常会赢得学生倾慕的眼神,这是教师的学识魅力所在;在业务上不断探索,锐意进取,瞻前仰后,这是教师的反思魅力所在。如果比起蜡烛,那我更愿如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