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江位于四川北缘米仓山南麓,距成都417公里、重庆452公里、西安360公里。这里资源富集、物华天宝,素有大巴山“百宝箱”之美誉,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是中同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中国红叶之乡、中国绿色名县。近年来,南江县紧紧围绕“光雾生态游”的旅游品牌,不断强化发展支撑,着力打造“国家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生态会展中心”,生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基本现状
南江县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升,去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1.4%、43.8%。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亟待改善。总体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资源品位高,但发展定位不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富有时代气息的南江,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这里有丰富绿色的原生态资源,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这里是老一辈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是时代先锋王瑛工作过的地方。近年来,虽依靠原汁原味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周边县、市、省一定数量的游客光临,但也面临着有规模无规划、有资源无市场、有名气无人气的窘境。究其原因是,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缺乏科学规划和定位,发展路径不够清晰和确切,致使景区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产业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区位优势大,但设施配套不优。从地理区位看,南江处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交汇点,是川东北的中心地带。目前交通落后,区位优势难以发挥,但在未来五年里,县内铁路、高等级的公路和县周边空运将相继建成,交通劣势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从“西三角”范围来讲,“大交通”脉络形成后,南江将迅速融入川、陕、渝“三大”城市,完成由闭塞老区成为川东北开放门户的转变,为承接客流、物流、资金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景区设施还不能支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硬件“不硬”、软件“过软”的现象比较突出,阻碍了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水、路、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亟待完善,景区和县城及周边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仅400()余人,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积极争取国务院审批通过。
三是发展基础好,但发展观念不新。南江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国”字品牌,截贤驿、感灵寺、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李先念骨灰撒播区等人文旅游景点受到国内外专家和游客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革命老区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是,一方面,从业者对旅游产业发展信心仍显不足,追求“小投入、快产出”的投资模式,对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革命老区的后发优势认识不清、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对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决策理解不深、领会不够,崇拜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遵循传统的“挣钱旅游”的消费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观愿望不强,没有把旅游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业来抓,影响了旅游产业长远发展。
主要对策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富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发挥优势,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完善设施、培育精品,强化支撑、优化服务,不断探索、有序推进。
(一)科学编制规划强引力
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努力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效性。
一是同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坚持住房、学校、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优先规划,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一批老百姓最急需、看得到、感受深的旅游项目规划,切实提升公认度和满意度。按照道路网络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清洁化、环境优美化、风貌民俗化、室内现代化的“六化”标准,切实规范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加快建设具有川东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新型村落。按照“三扣‘破、三提高、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高度重视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风貌改造和提升,杜绝“火柴盒”、“夹皮沟”、“军营式”农房,通过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切实提高人居生活质量。
二是同提高环境承载力结合起来。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好,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将化为“泡影”。故此,要保护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旅游资源,坚守“红线”不动摇,杜绝污染环境的现象,严厉打击破坏资源的违法违纪行为;坚持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聘请资深专家科学论证、综合评估、合理定位,将地质、文化遗产、森林、山水、农田等纳入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目标管理的内容,高标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财政直接投入力度,提升景区污染物无公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景区环境承载力,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三是同提高市场竞争力结合起来。如何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既是热点、也是难点,更是焦点,不容回避,只能直面。要苦练“内功”,把旅游要素充分融入到旅游设施建设之中,提升品位,优化旅游“硬环境”;把纪念品、纪念章、工艺美术产品、饮食产品纳入旅游商品开发计划,在质量、产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要苦练“外功”,坚持统一推介、整体营销,突出地域特色,进一步丰富和挖掘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整体形象。要“抱团”发展,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争取和引进一批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企业,通过“外力”给予资金、人才和物力等方面的填充,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二)提升设施功能增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把基础设施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抓实抓好,逐步完善设施配套,增强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
一是高质量建设。旅游产业是一个融合性非常强的产业,与住宿、餐饮、建筑、交通、邮政通讯、园林、商业等行业直接相关,必须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把景区每一个行业的设施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和样板工程。突出重点领域,把旅游设施建设同扩大内需、灾后重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规避设计标准不够高、建设质量不过硬等问题。强化源头管理,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查,采取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对旅游设施建设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二是高标准管理。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设施管理相对滞后,向 其索取利用的多、主动担当保护责任的少,部分设施处于“失养”、“怠养”状态。要进一步明确景区内软件和硬件设施管理的内容、目标、责任,促进有序管理。要积极探索旅游设施配置、建设、管理新机制,加强设施管理工作,促进设施管理上档升级。进一步加强管理、指导和引导,确保游客正确使用公共设施,减少设施“损耗”,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三是高效率运转。旅游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拉动居民消费的潜力巨大。要充分迎合旅游市场需求,创造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可玩的“宽松环境”,切实提高设施利用度。紧紧围绕构建“大旅游”的工作目标,通过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设施安全、优质、高效运转纳入目标管理,充分发挥设施作用。
(三)优化发展环境添活力
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纵深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迅速理顺机制体制。突破瓶颈制约,建立权责利明晰、协调高效的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制定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制度和措施,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转。进一步明确发展责任,组建专门机构专门负责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等工作。细化和明晰林业、国土、风景管理处、旅游公司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全力破解瓶颈制约,加大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解决技能培训、交流学习人才共享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配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力量,为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强硬落实“三问”责任制,严格问责政令不畅、效能低下、执行不力的人和事,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实际出发,集聚智慧,聚合力量,努力破解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充分集合老百姓意愿,引导他们参与到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浪潮中。积极做好在外工作和创业人士的宣传工作,争取更大更多支持,为南江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扩大旅游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赢取社会各界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关爱,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林婷
基本现状
南江县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提升,去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31.4%、43.8%。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亟待改善。总体看,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资源品位高,但发展定位不准。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富有时代气息的南江,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这里有丰富绿色的原生态资源,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具特色,这里是老一辈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是时代先锋王瑛工作过的地方。近年来,虽依靠原汁原味的优势资源,吸引了周边县、市、省一定数量的游客光临,但也面临着有规模无规划、有资源无市场、有名气无人气的窘境。究其原因是,旅游资源和相关产业缺乏科学规划和定位,发展路径不够清晰和确切,致使景区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产业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
二是区位优势大,但设施配套不优。从地理区位看,南江处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的交汇点,是川东北的中心地带。目前交通落后,区位优势难以发挥,但在未来五年里,县内铁路、高等级的公路和县周边空运将相继建成,交通劣势将得到根本性改变。从“西三角”范围来讲,“大交通”脉络形成后,南江将迅速融入川、陕、渝“三大”城市,完成由闭塞老区成为川东北开放门户的转变,为承接客流、物流、资金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景区设施还不能支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硬件“不硬”、软件“过软”的现象比较突出,阻碍了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水、路、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亟待完善,景区和县城及周边乡村旅游接待能力仅400()余人,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积极争取国务院审批通过。
三是发展基础好,但发展观念不新。南江旅游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国”字品牌,截贤驿、感灵寺、巴山游击队纪念馆、李先念骨灰撒播区等人文旅游景点受到国内外专家和游客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革命老区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但是,一方面,从业者对旅游产业发展信心仍显不足,追求“小投入、快产出”的投资模式,对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革命老区的后发优势认识不清、认识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群众对发展旅游产业的战略决策理解不深、领会不够,崇拜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遵循传统的“挣钱旅游”的消费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观愿望不强,没有把旅游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的主业来抓,影响了旅游产业长远发展。
主要对策
旅游产业是朝阳产业、富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旅游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发挥优势,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完善设施、培育精品,强化支撑、优化服务,不断探索、有序推进。
(一)科学编制规划强引力
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努力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实效性。
一是同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坚持住房、学校、医疗卫生等民生项目优先规划,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一批老百姓最急需、看得到、感受深的旅游项目规划,切实提升公认度和满意度。按照道路网络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清洁化、环境优美化、风貌民俗化、室内现代化的“六化”标准,切实规范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加快建设具有川东北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新型村落。按照“三扣‘破、三提高、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高度重视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风貌改造和提升,杜绝“火柴盒”、“夹皮沟”、“军营式”农房,通过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切实提高人居生活质量。
二是同提高环境承载力结合起来。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好,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将化为“泡影”。故此,要保护好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旅游资源,坚守“红线”不动摇,杜绝污染环境的现象,严厉打击破坏资源的违法违纪行为;坚持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聘请资深专家科学论证、综合评估、合理定位,将地质、文化遗产、森林、山水、农田等纳入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目标管理的内容,高标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财政直接投入力度,提升景区污染物无公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景区环境承载力,促进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三是同提高市场竞争力结合起来。如何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既是热点、也是难点,更是焦点,不容回避,只能直面。要苦练“内功”,把旅游要素充分融入到旅游设施建设之中,提升品位,优化旅游“硬环境”;把纪念品、纪念章、工艺美术产品、饮食产品纳入旅游商品开发计划,在质量、产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提升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要苦练“外功”,坚持统一推介、整体营销,突出地域特色,进一步丰富和挖掘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整体形象。要“抱团”发展,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争取和引进一批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知名企业,通过“外力”给予资金、人才和物力等方面的填充,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二)提升设施功能增动力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把基础设施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抓实抓好,逐步完善设施配套,增强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
一是高质量建设。旅游产业是一个融合性非常强的产业,与住宿、餐饮、建筑、交通、邮政通讯、园林、商业等行业直接相关,必须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把景区每一个行业的设施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和样板工程。突出重点领域,把旅游设施建设同扩大内需、灾后重建、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努力规避设计标准不够高、建设质量不过硬等问题。强化源头管理,加强质量监督和检查,采取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对旅游设施建设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努力提高工程质量。
二是高标准管理。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设施管理相对滞后,向 其索取利用的多、主动担当保护责任的少,部分设施处于“失养”、“怠养”状态。要进一步明确景区内软件和硬件设施管理的内容、目标、责任,促进有序管理。要积极探索旅游设施配置、建设、管理新机制,加强设施管理工作,促进设施管理上档升级。进一步加强管理、指导和引导,确保游客正确使用公共设施,减少设施“损耗”,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三是高效率运转。旅游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其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拉动居民消费的潜力巨大。要充分迎合旅游市场需求,创造有吃、有住,进得来、出得去,有物可购、有处可玩的“宽松环境”,切实提高设施利用度。紧紧围绕构建“大旅游”的工作目标,通过强化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把设施安全、优质、高效运转纳入目标管理,充分发挥设施作用。
(三)优化发展环境添活力
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纵深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迅速理顺机制体制。突破瓶颈制约,建立权责利明晰、协调高效的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制定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制度和措施,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调运转。进一步明确发展责任,组建专门机构专门负责旅游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等工作。细化和明晰林业、国土、风景管理处、旅游公司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消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全力破解瓶颈制约,加大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解决技能培训、交流学习人才共享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配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力量,为县域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强硬落实“三问”责任制,严格问责政令不畅、效能低下、执行不力的人和事,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实际出发,集聚智慧,聚合力量,努力破解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充分集合老百姓意愿,引导他们参与到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浪潮中。积极做好在外工作和创业人士的宣传工作,争取更大更多支持,为南江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扩大旅游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赢取社会各界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和关爱,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