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化扶贫是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扶贫效益的关键和核心。近年来,江西瑞昌市抓住“十一五”扶贫开发机遇,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创新扶贫方式,采取“1+10”滚动扶贫模式,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该市通过实施“1+10”产业化扶贫,创建了螃蟹、生猪、獭兔、鱼、鸡等养殖基地和水梨、山药、油茶、西瓜等种植基地共11个,带动贫困村2600户农民参与其中,共减少贫困人口1万余人,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为贫困乡村的农民开辟了一条产业化致富路。
一、因村制宜,助推农业产业规模发展
為了全面实现“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目标,自2007年起,瑞昌市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整体思路,因村制宜,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采取“培育大户、引导示范带动”的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这种模式,也就是“1+10”滚动扶贫模式,就是通过对贫困村种养能手进行重点扶持,再通过种养能手1-2年发展获利后,从中拿出80%的扶贫资金或相当于80%扶贫资金的物资分发给1-3户有作为、有意向、有技术的贫困农户,这些贫困农户发展壮大后,再以同样的方式每户扶持1-3户,最终至少要带动10户贫困农户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如武蛟乡三金村,地处湖边,有良好的水产养殖条件,但过去一直守着荒湖受穷。该市扶贫办了解情况后,看出其中发展潜力很大,于是就采取“1+10”滚动扶贫模式,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通过先扶持余泽陆、余泽洋等10户养殖大户,发展螃蟹养殖。由于市场一路看涨,螃蟹养殖户一年就获得较大收益,尤其是余泽陆,仅2008年就挣到近百万元,第二年,这10户又分别资助1-3户发展螃蟹养殖,如今,三金村已发展螃蟹养殖户93户,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00元。同时,该市还通过“1+10”滚动扶贫模式,加大力度对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产业化扶贫,积极引导贫困村群众进行规模种养,先后创办了养猪、獭兔、养鱼、水梨、油茶、山药、西瓜等基地,使扶贫开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该市已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7万元,重点扶持南阳乡燕山村等9个重点产业扶贫村种植水梨5200亩;扶持洪一乡吴家村、北港村、麦良村养殖獭兔2.5万余只;扶持武蛟乡三金村发展养鱼大户20户,养鱼10万余尾;扶持花园乡油柿村、黄金界首村发展百头以上养猪户20户,带动120户贫困户发展养猪;扶持洪下张家铺和迪畲村、黄金乡前程村种植油茶5000亩;扶持南阳乡罗城山等贫困村种植山药500余亩,扶持夏畈、肇陈等地发展西瓜1000亩;扶持黄金乡界首村、前程村养鸡4000余只。滚动扶贫促使特色种养业遍地开花,推动贫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二、夯实基础,提升农副产品经济效益
要想富。先修路。产业发展起来了,如果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就会制约农民致富。对此,瑞昌市在发展贫困村产业的同时,创新思路,实行集中开发、整村推进、重点突破,夯实贫困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通村通组水泥路建设,着力解决贫困农民生产生活难题,让重点扶贫村绝大多数人受益。到目前,1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其中有7个村全部实现组组通水泥路;花园、燕山、界首、油市4个村解决了饮水难题,5300余户约21700人喝上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张坊、高塘、新桥等9个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11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960亩;6个重点村的6个自然村进行了“三清三改”,惠及农户192户802人。南阳乡燕山村地处山头,交通闭塞,全村401户1672人,由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生活贫困,自2007年起,被列入瑞昌市“十一五”省级扶贫重点村。针对燕山村与外界相通只有一条不足3米的简易土路、遇上雨雪天气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扶贫单位当年就投入37万元,为燕山村修通了一条长1.5公里、宽4.5米的水泥村道,改善了该村交通状况,结束了村民们肩挑背驮的历史。同时,加大了对该村的扶贫力度,投入40万元帮助燕山村修一条长1.8公里、宽4.5米与邻村相接的水泥路,直达南阳乡政府驻地,方便中小学生上学和农副产品外运。
三、免费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种养水平
扶贫先扶智,瑞昌市结合“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等培训活动,对贫困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并创新培训方式,将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设施完善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实施“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的培训基地,为该市“1+10”滚动扶贫加油助力。几年来,该市共为贫困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410人,科技培训4790人,较快地提高了群众素质技能。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到全市16个扶贫重点村开展水梨、山药、生猪、獭兔、西瓜等种养业技术培训班,把培训班设在田头、果园、养殖场等农业生产一线,便于农民现场观摩学习,真正让每户贫困农民都能学到1—2门实用种养技术。
责任编辑:李丽娜
一、因村制宜,助推农业产业规模发展
為了全面实现“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目标,自2007年起,瑞昌市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整体思路,因村制宜,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采取“培育大户、引导示范带动”的模式,大力发展扶贫产业。这种模式,也就是“1+10”滚动扶贫模式,就是通过对贫困村种养能手进行重点扶持,再通过种养能手1-2年发展获利后,从中拿出80%的扶贫资金或相当于80%扶贫资金的物资分发给1-3户有作为、有意向、有技术的贫困农户,这些贫困农户发展壮大后,再以同样的方式每户扶持1-3户,最终至少要带动10户贫困农户走上发家致富之路,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如武蛟乡三金村,地处湖边,有良好的水产养殖条件,但过去一直守着荒湖受穷。该市扶贫办了解情况后,看出其中发展潜力很大,于是就采取“1+10”滚动扶贫模式,先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万元,通过先扶持余泽陆、余泽洋等10户养殖大户,发展螃蟹养殖。由于市场一路看涨,螃蟹养殖户一年就获得较大收益,尤其是余泽陆,仅2008年就挣到近百万元,第二年,这10户又分别资助1-3户发展螃蟹养殖,如今,三金村已发展螃蟹养殖户93户,仅此一项人均增收600元。同时,该市还通过“1+10”滚动扶贫模式,加大力度对16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产业化扶贫,积极引导贫困村群众进行规模种养,先后创办了养猪、獭兔、养鱼、水梨、油茶、山药、西瓜等基地,使扶贫开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该市已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7万元,重点扶持南阳乡燕山村等9个重点产业扶贫村种植水梨5200亩;扶持洪一乡吴家村、北港村、麦良村养殖獭兔2.5万余只;扶持武蛟乡三金村发展养鱼大户20户,养鱼10万余尾;扶持花园乡油柿村、黄金界首村发展百头以上养猪户20户,带动120户贫困户发展养猪;扶持洪下张家铺和迪畲村、黄金乡前程村种植油茶5000亩;扶持南阳乡罗城山等贫困村种植山药500余亩,扶持夏畈、肇陈等地发展西瓜1000亩;扶持黄金乡界首村、前程村养鸡4000余只。滚动扶贫促使特色种养业遍地开花,推动贫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二、夯实基础,提升农副产品经济效益
要想富。先修路。产业发展起来了,如果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就会制约农民致富。对此,瑞昌市在发展贫困村产业的同时,创新思路,实行集中开发、整村推进、重点突破,夯实贫困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通村通组水泥路建设,着力解决贫困农民生产生活难题,让重点扶贫村绝大多数人受益。到目前,1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其中有7个村全部实现组组通水泥路;花园、燕山、界首、油市4个村解决了饮水难题,5300余户约21700人喝上了清洁卫生的山泉水;张坊、高塘、新桥等9个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11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960亩;6个重点村的6个自然村进行了“三清三改”,惠及农户192户802人。南阳乡燕山村地处山头,交通闭塞,全村401户1672人,由4个自然村组成,村民生活贫困,自2007年起,被列入瑞昌市“十一五”省级扶贫重点村。针对燕山村与外界相通只有一条不足3米的简易土路、遇上雨雪天气车辆无法通行的情况,扶贫单位当年就投入37万元,为燕山村修通了一条长1.5公里、宽4.5米的水泥村道,改善了该村交通状况,结束了村民们肩挑背驮的历史。同时,加大了对该村的扶贫力度,投入40万元帮助燕山村修一条长1.8公里、宽4.5米与邻村相接的水泥路,直达南阳乡政府驻地,方便中小学生上学和农副产品外运。
三、免费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种养水平
扶贫先扶智,瑞昌市结合“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等培训活动,对贫困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并创新培训方式,将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齐全、设施完善的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作为实施“雨露计划”和“阳光工程”的培训基地,为该市“1+10”滚动扶贫加油助力。几年来,该市共为贫困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410人,科技培训4790人,较快地提高了群众素质技能。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专家。到全市16个扶贫重点村开展水梨、山药、生猪、獭兔、西瓜等种养业技术培训班,把培训班设在田头、果园、养殖场等农业生产一线,便于农民现场观摩学习,真正让每户贫困农民都能学到1—2门实用种养技术。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