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周围的事物会进行寻根究底的探索,幼儿也就在对事物的好奇引起的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成人的态度往往影响幼儿科学探索的安全感,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一些案例的记录,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成人的态度对幼儿科学探索的影响,提出幼儿的探索性行为需要老师的关注、支持、鼓励。
案例一:“我的种子没发芽”
在“种子的秘密”这一主题中,我让幼儿每人准备一个花盆,做一个种子发芽的试验,施月种了绿豆,杰杰和冬冬种了南瓜,还有很多幼儿种了黄豆、大豆。对这个活动,幼儿很感兴趣,过了几天,大部分幼儿的种子都发芽了,可这几个孩子的盆里却什么也没有,他们跑来问我:“老师,我的种子为什么不发芽?”我仔细地看了看,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但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原因,而是重新给这些孩子准备了种子,让他们种下去,接下来的几天,我协助幼儿一起管理,直到种子发芽。
分析:当幼儿看到自己的种子长出了一片片的嫩芽,别提有多高兴了,可为什么有几个幼儿的种子却没有发芽呢?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方法,有的是浇水太勤,以至于烂根了;有的是忘了浇水,种子干死了;还有一个幼儿是用一个有盖子的瓷盆种的,他说回家的时候把盖子盖上了,我让他们通过再一次种植,并进行适当地指导,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种子成长所需要的条件。
案例二:“小宝宝是怎么来的?”
上学期,围绕“蟹”的主题,我们进行了一个科学活动,让幼儿观察蟹、了解蟹的外型、习性等。幼儿带来了一些蟹,有“寄居蟹“、“梭子蟹”、“河蟹”等,大家看得挺起劲,这时,有一个幼儿忽然提出:“小蟹是从蟹妈妈的肚子里直接生出来的吗?”有的孩子说是先生个蛋,蛋再变成蟹,有的说是蟹妈妈直接生小蟹,大家争论得还挺激烈。我听到了,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预设的活动中,及时发现新的亮点,可以生成新的主题,随后,我们就开展了一个“小宝宝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主题。
分析:蟹是幼儿平常接触比较多的动物,有的幼儿喜欢吃,妈妈也会经常买,蟹长得怎么样?生活在哪里?怎么走路?这些问题幼儿知道得都比较清楚,但小蟹是怎么生出来的,幼儿就不大明白了,老师及时关注幼儿的话题,生成一个“小宝宝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主题,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案例三:“小山鼠死了”
这是我一个同学和我说的一件真实的事。那天,她班里有个孩子带来了两只毛色黄黄、圆圆脑袋、短短尾巴,有点像老鼠一样的小动物,幼儿非常好奇,呼啦一下全围了上去,争先恐后地你挤我推,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不高兴了,就说:“都回到座位上来!”接着,老师就批评那个孩子:“谁叫你带这个东西来的?放学了给我带回去,以后不许带来!”孩子委屈地说:“这是我妈妈给我在步行街买的,是小山鼠,很可爱的,我想让小朋友看看。”老师没理她,随手就把笼子放到了钢琴上,接下去的事情有点出乎意料,有两个调皮的小男孩,趁老师不注意,把山鼠拿到了卫生间,而且,倒了一大杯的开水喂它喝,第二天,那个孩子说:“小山鼠死了。”
分析:孩子对小动物,有种天生的喜爱,所以,两只小小的山鼠会给幼儿带来很多惊喜,他们想好好地看看它、摸摸它,和它说说话,然而,老师却反感他们的喧哗,采取的态度是消极的,不但没有支持,反而加以限制和责备,这实际上是打击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由于老师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是好心办坏事,使小小的山鼠不幸死了,原本可以生成的一个认识小山鼠的活动也因为老师的干涉而消失了。
反思与讨论
一、做个善于用行动来支持幼儿的教师
幼儿学科学的特点:一是始于他的好奇心;二是爱探索,边探索边学科学;三是好活动,在活动中学科学;四是敏感于成人对他们学科学的态度。幼儿期是孩子的求知欲萌发的关键期,他们用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关注着周围的一切,总有许多的“为什么”,这样的好奇心,驱使幼儿去观察、探索、发现、了解周围的事物,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幼儿的探索行为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在“我的种子没发芽”这个案例中,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介入,及时的支持,那么,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就有可能终止,而有了教师及时的支持,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幼儿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有阳光、空气和水,通过亲自动手管理,观察植物一天天的变化,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他们是在主动的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一直用行动在支持幼儿的探索。
二、做个善于发现、善于倾听的教师
如果教师能用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就能把握教育的契机,从而生成有意义的主题。例如:我利用幼儿的争论,生成的“小宝宝是怎么来的”这个主题很有意思,我让他们回家去问问爸爸妈妈,家长配合得也很好,大多数孩子都能说出鸡、鸭、鹅等家禽还有鸟类是先生蛋,再由蛋孵出小宝宝的,是卵生动物,而猫、狗、兔等家畜还有野兽是胎生的,属于哺乳动物,但有一个幼儿却问:“老师,有没有卵生的哺乳动物啊?”这一下子就难住了我,我赶紧回家找资料,才发现还真有这样的动物,鸭嘴兽就是属于卵生的哺乳动物。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幼儿求知的欲望是多么的强烈。
在这个案例中,我善于发现幼儿思维的火花,耐心地倾听他们的争论,扮演着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对客观世界认识贫乏,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帮助,如果成人能积极参与,那么幼儿探索的欲望就会更加的强烈,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涨,反之,如果成人对幼儿的好奇表现出淡漠,甚至责怪,那么,时间长了,幼儿就不再问“为什么”,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就失去了探究的热情,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成人对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引发幼儿积极的思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周围世界的奥妙,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做个善解人意的教师
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她首先是懂得包容和善待孩子的,她能读懂孩子的情感需求,用未泯的童心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
案例三中,当幼儿围着小山鼠津津乐道的时候,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活动,无视孩子的好奇,制止了他们的观察,打击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更可惜的是,由于幼儿的年幼无知,让两只小山鼠殒命,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固然重要,但教师以关怀、激励、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更加重要。作为教师,如果能抓住任何一个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积极鼓励幼儿观察和探索,会运用感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幼儿积极投入到科学活动中,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科学内在的动机,可以说,没有人类的好奇心,就没有科学的进步。而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会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会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
总之,成人的态度对幼儿的探索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假如成人能及时地关注幼儿,适时地指导,积极地鼓励,并在教育实践中成为幼儿探索的引导者、合作者,从幼儿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想幼儿所想,与幼儿同乐,那么幼儿就会专心于他们的探索过程,从而产生安全感、愉悦感,对幼儿的科学探索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假如成人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或者置之不理,甚至责备,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幼儿探索的兴趣,即使已在进行的活动,也有可能终止,使幼儿失去好奇的热情,可贵的求知欲就在成人冷漠的眼光中被压制和磨灭了。笔者通过该案例,记录了幼儿的探索行为,以及教师不同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分析了幼儿的科学探索和成人的态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期望通过该案例唤起成人对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从而达到激发和保护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目的。
案例一:“我的种子没发芽”
在“种子的秘密”这一主题中,我让幼儿每人准备一个花盆,做一个种子发芽的试验,施月种了绿豆,杰杰和冬冬种了南瓜,还有很多幼儿种了黄豆、大豆。对这个活动,幼儿很感兴趣,过了几天,大部分幼儿的种子都发芽了,可这几个孩子的盆里却什么也没有,他们跑来问我:“老师,我的种子为什么不发芽?”我仔细地看了看,知道了事情的缘由,但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原因,而是重新给这些孩子准备了种子,让他们种下去,接下来的几天,我协助幼儿一起管理,直到种子发芽。
分析:当幼儿看到自己的种子长出了一片片的嫩芽,别提有多高兴了,可为什么有几个幼儿的种子却没有发芽呢?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方法,有的是浇水太勤,以至于烂根了;有的是忘了浇水,种子干死了;还有一个幼儿是用一个有盖子的瓷盆种的,他说回家的时候把盖子盖上了,我让他们通过再一次种植,并进行适当地指导,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种子成长所需要的条件。
案例二:“小宝宝是怎么来的?”
上学期,围绕“蟹”的主题,我们进行了一个科学活动,让幼儿观察蟹、了解蟹的外型、习性等。幼儿带来了一些蟹,有“寄居蟹“、“梭子蟹”、“河蟹”等,大家看得挺起劲,这时,有一个幼儿忽然提出:“小蟹是从蟹妈妈的肚子里直接生出来的吗?”有的孩子说是先生个蛋,蛋再变成蟹,有的说是蟹妈妈直接生小蟹,大家争论得还挺激烈。我听到了,感觉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在预设的活动中,及时发现新的亮点,可以生成新的主题,随后,我们就开展了一个“小宝宝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主题。
分析:蟹是幼儿平常接触比较多的动物,有的幼儿喜欢吃,妈妈也会经常买,蟹长得怎么样?生活在哪里?怎么走路?这些问题幼儿知道得都比较清楚,但小蟹是怎么生出来的,幼儿就不大明白了,老师及时关注幼儿的话题,生成一个“小宝宝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主题,可以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案例三:“小山鼠死了”
这是我一个同学和我说的一件真实的事。那天,她班里有个孩子带来了两只毛色黄黄、圆圆脑袋、短短尾巴,有点像老鼠一样的小动物,幼儿非常好奇,呼啦一下全围了上去,争先恐后地你挤我推,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不高兴了,就说:“都回到座位上来!”接着,老师就批评那个孩子:“谁叫你带这个东西来的?放学了给我带回去,以后不许带来!”孩子委屈地说:“这是我妈妈给我在步行街买的,是小山鼠,很可爱的,我想让小朋友看看。”老师没理她,随手就把笼子放到了钢琴上,接下去的事情有点出乎意料,有两个调皮的小男孩,趁老师不注意,把山鼠拿到了卫生间,而且,倒了一大杯的开水喂它喝,第二天,那个孩子说:“小山鼠死了。”
分析:孩子对小动物,有种天生的喜爱,所以,两只小小的山鼠会给幼儿带来很多惊喜,他们想好好地看看它、摸摸它,和它说说话,然而,老师却反感他们的喧哗,采取的态度是消极的,不但没有支持,反而加以限制和责备,这实际上是打击了幼儿探究的积极性,由于老师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是好心办坏事,使小小的山鼠不幸死了,原本可以生成的一个认识小山鼠的活动也因为老师的干涉而消失了。
反思与讨论
一、做个善于用行动来支持幼儿的教师
幼儿学科学的特点:一是始于他的好奇心;二是爱探索,边探索边学科学;三是好活动,在活动中学科学;四是敏感于成人对他们学科学的态度。幼儿期是孩子的求知欲萌发的关键期,他们用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关注着周围的一切,总有许多的“为什么”,这样的好奇心,驱使幼儿去观察、探索、发现、了解周围的事物,它是幼儿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幼儿的探索行为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在“我的种子没发芽”这个案例中,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的介入,及时的支持,那么,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就有可能终止,而有了教师及时的支持,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幼儿了解了种子发芽需要有阳光、空气和水,通过亲自动手管理,观察植物一天天的变化,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他们是在主动的学习,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一直用行动在支持幼儿的探索。
二、做个善于发现、善于倾听的教师
如果教师能用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就能把握教育的契机,从而生成有意义的主题。例如:我利用幼儿的争论,生成的“小宝宝是怎么来的”这个主题很有意思,我让他们回家去问问爸爸妈妈,家长配合得也很好,大多数孩子都能说出鸡、鸭、鹅等家禽还有鸟类是先生蛋,再由蛋孵出小宝宝的,是卵生动物,而猫、狗、兔等家畜还有野兽是胎生的,属于哺乳动物,但有一个幼儿却问:“老师,有没有卵生的哺乳动物啊?”这一下子就难住了我,我赶紧回家找资料,才发现还真有这样的动物,鸭嘴兽就是属于卵生的哺乳动物。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幼儿求知的欲望是多么的强烈。
在这个案例中,我善于发现幼儿思维的火花,耐心地倾听他们的争论,扮演着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他对客观世界认识贫乏,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验也不丰富,在探索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帮助,如果成人能积极参与,那么幼儿探索的欲望就会更加的强烈,学习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涨,反之,如果成人对幼儿的好奇表现出淡漠,甚至责怪,那么,时间长了,幼儿就不再问“为什么”,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就失去了探究的热情,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成人对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引发幼儿积极的思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周围世界的奥妙,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做个善解人意的教师
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她首先是懂得包容和善待孩子的,她能读懂孩子的情感需求,用未泯的童心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
案例三中,当幼儿围着小山鼠津津乐道的时候,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活动,无视孩子的好奇,制止了他们的观察,打击了他们探索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更可惜的是,由于幼儿的年幼无知,让两只小山鼠殒命,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固然重要,但教师以关怀、激励、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更加重要。作为教师,如果能抓住任何一个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积极鼓励幼儿观察和探索,会运用感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萌发对科学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幼儿积极投入到科学活动中,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习科学内在的动机,可以说,没有人类的好奇心,就没有科学的进步。而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会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会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
总之,成人的态度对幼儿的探索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假如成人能及时地关注幼儿,适时地指导,积极地鼓励,并在教育实践中成为幼儿探索的引导者、合作者,从幼儿的角度去认识问题,想幼儿所想,与幼儿同乐,那么幼儿就会专心于他们的探索过程,从而产生安全感、愉悦感,对幼儿的科学探索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之,假如成人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敷衍了事,或者置之不理,甚至责备,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幼儿探索的兴趣,即使已在进行的活动,也有可能终止,使幼儿失去好奇的热情,可贵的求知欲就在成人冷漠的眼光中被压制和磨灭了。笔者通过该案例,记录了幼儿的探索行为,以及教师不同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分析了幼儿的科学探索和成人的态度两者之间的关系,期望通过该案例唤起成人对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从而达到激发和保护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