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与简单,是帮助我们快速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元素与案例,加强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也能够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为题,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生活道具,强化学生动力;开展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能力为主要论据,致力于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054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更侧重教了多少,而不是学生能够吸收多少,虽然带给学生丰富的数学视野,但是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该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生活化教学符合课程标准,为学生带来“亲切化”的学习体验,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向学生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工作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单一的语言讲解不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利用已知经验解决抽象问题,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亲切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借助多种辅助工具,如信息技术、生活案例讨论、故事等,都能够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位置》时,需要学生掌握数对作用、行与列的意义、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等,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一知识点,很容易出现太抽象不理解的現象。为此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现在班级中大家的座位表,并在每个人的座位上贴上该学生的照片,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学习眼球,紧接着,教师问:“根据这幅图,我们能知道晓莉的位置在哪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通常会回复在XX的后面,或者在XX的左面、右面、前面等。然后教师乘胜追击,再问:“现在我们不可以用前后左右的确定位置,你还知道怎么确定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郁,再加上生活化的问题,便可以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引入生活道具,强化学生动力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真实的道具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化的道具,让学生根据道具展开生活联想,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那么生活化道具怎样选择与设计呢?首先要有一定的“神秘感”,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物品,但是却又如雷贯耳,以此满足学生好奇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展示,给学生出其不意的“惊喜”,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最后要利用道具为学生演示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代表数的知识,现在要学习解简易方程的知识。此时教师拿出学生经常会听到的生活物品“天平”,然后用它来衡量学生们常用的铅笔与橡皮的重量,从而让学生明白:“天平两边所放物品重量相等时,天平就会达到平衡状态。而我们所列的计算式中“等号”就相当于是天平,我们只要让等号两边的数相等,便可以根据算理来解简易方程。”此时学生从生活理解中转移到抽象的数学理解层面,其知识转移的难度大大降低,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也极大地提升,是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借助生活道具阐述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抽象逻辑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能力
虚拟的生活情境、真实的生活道具都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此时便可以在教学中开展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保障安全与秩序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应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时,与学校的食堂进行沟通与商议,为学生模拟一次“分食物”的生活场景。首先教师统计学生最喜爱吃的食物,并告诉食堂。然后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学生买饭时发现不够分,但是教师要求必须每个人都能平均地吃到一样的分量,因此大家需要在此生活问题中进行探究。有的学生提议:“我们可以每人一勺,这样大家都可以吃到。”立刻有学生反对:“每人一勺的话,可能还会剩下。”此时有学生立刻说道:“那我们可以把剩下的再进行分配,一人半勺,这样每个人就会吃一勺半的量,又平均,又可以吃完。”当学生将能解决方案告诉教师后,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再引出教学内容“分数”,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也让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让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立足教材内容,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更丰富、更实际的生活案例与元素,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最后希望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亚灵.融入生活,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无限[J].新课程,2020(43):87.
[2]胡秀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中的生活——浅析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新课程,2020(43):8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3-054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更侧重教了多少,而不是学生能够吸收多少,虽然带给学生丰富的数学视野,但是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该遵循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创设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生活化教学符合课程标准,为学生带来“亲切化”的学习体验,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向学生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工作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带来帮助。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单一的语言讲解不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以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利用已知经验解决抽象问题,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此外,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能够带给学生一定的“亲切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借助多种辅助工具,如信息技术、生活案例讨论、故事等,都能够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位置》时,需要学生掌握数对作用、行与列的意义、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等,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一知识点,很容易出现太抽象不理解的現象。为此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现在班级中大家的座位表,并在每个人的座位上贴上该学生的照片,瞬间吸引了学生的学习眼球,紧接着,教师问:“根据这幅图,我们能知道晓莉的位置在哪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通常会回复在XX的后面,或者在XX的左面、右面、前面等。然后教师乘胜追击,再问:“现在我们不可以用前后左右的确定位置,你还知道怎么确定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郁,再加上生活化的问题,便可以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引入生活道具,强化学生动力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真实的道具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化的道具,让学生根据道具展开生活联想,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那么生活化道具怎样选择与设计呢?首先要有一定的“神秘感”,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的物品,但是却又如雷贯耳,以此满足学生好奇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要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展示,给学生出其不意的“惊喜”,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最后要利用道具为学生演示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简易方程》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代表数的知识,现在要学习解简易方程的知识。此时教师拿出学生经常会听到的生活物品“天平”,然后用它来衡量学生们常用的铅笔与橡皮的重量,从而让学生明白:“天平两边所放物品重量相等时,天平就会达到平衡状态。而我们所列的计算式中“等号”就相当于是天平,我们只要让等号两边的数相等,便可以根据算理来解简易方程。”此时学生从生活理解中转移到抽象的数学理解层面,其知识转移的难度大大降低,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也极大地提升,是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总之,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借助生活道具阐述数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抽象逻辑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能力
虚拟的生活情境、真实的生活道具都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此时便可以在教学中开展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保障安全与秩序的前提下,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应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与性质》时,与学校的食堂进行沟通与商议,为学生模拟一次“分食物”的生活场景。首先教师统计学生最喜爱吃的食物,并告诉食堂。然后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学生买饭时发现不够分,但是教师要求必须每个人都能平均地吃到一样的分量,因此大家需要在此生活问题中进行探究。有的学生提议:“我们可以每人一勺,这样大家都可以吃到。”立刻有学生反对:“每人一勺的话,可能还会剩下。”此时有学生立刻说道:“那我们可以把剩下的再进行分配,一人半勺,这样每个人就会吃一勺半的量,又平均,又可以吃完。”当学生将能解决方案告诉教师后,教师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然后再引出教学内容“分数”,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也让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让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立足教材内容,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更丰富、更实际的生活案例与元素,带给学生新颖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最后希望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亚灵.融入生活,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无限[J].新课程,2020(43):87.
[2]胡秀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中的生活——浅析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应用[J].新课程,2020(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