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建设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c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利川市境内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在政府主导下整合各部门资源,结合实际制定计划、结合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村寨。但是,在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中仍然存在村寨整体风貌难以保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村民自身素质有限、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结合程度较低等问题。合理保护特色村寨的建筑与科学规划特色村寨发展方向是利川各地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在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原真性中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特色村寨;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着重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位于武陵山片区的利川有大量的民族特色村寨,因此,促进利川地区的乡村振兴要立足于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为了促进特色村寨的经济发展,要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打造独特的“民族品牌”,以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乡土魅力吸引游客。然而,保护与开发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将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业深度结合成为了该地区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具体的工作,在人文场域与自然场域两个方面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推进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是特色村寨旅游纵深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利川境内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状况
  利川地处鄂西南边陲,西靠蜀渝、东接恩施、南邻潇湘、北依三峡,与重庆四县两区交界,全市国土面积4607平方公里,总人口90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2%。近年来,利川市民宗局在省、州民宗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抢抓新农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等机遇,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不断探索路子,创新方法,整合资源,发动群众,精心打造了张高寨、大水井、塘坊、栏堰和野猫水5个特色村寨,通过打造,这些村寨呈现出民居典雅别致、产业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利川境内主要特色村寨的介绍
  1.海洋村
  位于凉务乡东南边25公里处,东与沙溪乡连界,距利川城区19公里,全村207户,804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55.8%,房屋建筑大多数为清末民国初年建造的木质吊脚楼,最为典型的是蒲家大院和李家院子。蒲家大院正房于清末民国初年建造,木质布瓦吊脚楼,四周厢房依主楼而建,大院现居住18户,74人,远处望去,大院形成“凸”字型,尤如半山腰镶嵌的一颗明珠,甚为壮观。李家院子建于半山腰,六间正房,正房两侧各为两间厢房,是目前利川市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双层吊脚楼。
  2.岸坎村
  距利川城区27公里处,全村312户,1261人,是利川市历史上五大土司——沙溪土司最为集中居住的黄氏土人。房屋建筑大部为楼栏式吊脚楼,到目前止保存完整的房屋有680户,1462间,房屋建筑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其中最为典型的黄家院落有24户人家居住。
  3.繁荣村
  距利川城区28公里处,与岸坎村紧紧相连。全村298户,总人口1080人,其中土家族584人,苗族 406人,是利川市土家、苗族居住最为集中的村寨,其中张高寨有87戶人家紧密相邻,建筑全为木质、布瓦的吊脚楼或三合院,2008年,市政府将该村纳入全市民族重点保护村寨之一。
  4.鱼木寨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南距利川城区60公里,西北距重庆万州50公里,318国道绕经寨麓。明洪武二年至清雍正十三年,鱼木寨一直为土司军事要塞,改土归流后,一直为土家族人居往地。现寨内有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159户,610人。该寨鸡鸣天上,人唱云中,几乎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少数民族自然村落。该寨悬岸三叠,关卡雄峙,形如鼗鼓。唯一石板古道从“鼓柄”进入寨内,小道宽仅1米,地势十分险要。寨内土民喜穴居,明、清以后,房屋、家具、用具多以石制,造形苍劲古朴,与外界大有不同。寨内现有清代墓葬10余座,大如山中之城。墓碑高大、雄壮、精雕细刻,气象万千,其风格与皇家墓葬迴异,极具民间风情,堪称艺术奇珍。寨内文物丰富,环境优美,民风古朴,有世外桃源——“天下第一土家山寨”的美誉。
  5.柏杨坝水井村
  水井村距利川城区42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李氏庄园坐落于此。水井村历史上属西蜀川东夔州府奉节县,1955年划归湖北利川,这里东望荆楚,西联巴蜀,南临湘渝,北抵夔州,是鄂渝交通要道。该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古迹众多,自然环境优美,改造该村民居与大水井古建筑群相匹配,为大水井旅游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红鹤坝村
  距利川城区24公里,是沪蓉高速公路利川段西大门的进出口地带,同时也是利川市红色革命旅游基地之一。贺龙元帅曾十进十出利川山城,尤为铭刻人心的是贺龙元帅智取汪家营,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为打造集群众休闲、娱乐和青少年传统教育为一体的活动场地,兴建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民居十分重要。
  (二)利川市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方式
  1.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
  国家民委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后,利川市成立了利川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市民宗局和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相关乡(镇)为成员;其次,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民宗、财政、旅游、林业、农业、乡(镇)政府等部门配合,整合资源,齐心协力,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强力推进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第三,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第四,利用利川新闻网、利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宣传,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良好氛围。   2.在村寨发展和民居改造相结合的原则下制定规划
  规划是一切工作的龙头,专家指导、科学论证、规划先行显得尤为重要。按照国家、省、州的要求,利川市结合各村各户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要求,把村寨长远发展目标与民居改造相结合,分别制定了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民居改造规划》。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民居,实行“一户一册、分户设计”,做到“一户一图、一户一样”,保证整体风格一致,每户各有千秋。近年来,利川市投入3亿多元资金,改造特色民居24200户,通过民居改造后,各村建筑文化浓厚,建筑风格各异,充分体现了土家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
  3.整合各部门资源促进特色村寨的发展
  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建设任务重、投入大、涉及面广,仅靠民族部门试点专项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资源,多元投入。一是整合相关政策资源,争取国家有关民族、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二是整合文化、旅游战线资源,将文化、旅游、农业等项目做在一块、设施建在一处、活动连在一起,解决单个项目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整合民族工作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和村民的力量,增强村寨建设的发展动力。目前,利川市形成了任务共担、同创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
  4.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打造特色村寨
  在打造特色村寨过程中,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为突破点,坚持保护、开发与利用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一是在每个特色村寨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并购置相关设备、设施;二是成立了6支民族文化宣传队,常年开展“龍船调”等传统歌舞演出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自信心。
  二、利川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的问题
  (一)村寨整体风貌难以保持
  首先,随着城镇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利川的特色村寨也加大了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大量特色村寨更改为商业店铺。虽然经济得到发展,村民生活也日益改善,但是特色村寨的整体风貌难以继续保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生态布局也发生了改变。商业化的发展使得村寨的发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问题尤为突出。另外,由于发展心切,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过度开发现象,民族文化资源出现了被过度消费的局面。例如,近年来,利川出现了很多仿造的特色村寨,导致特色村寨失去了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利川境内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多处在偏远山区,地理空间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首先,交通条件不够便利。特色村寨内道路狭窄,旅游大巴难以进入。在村寨内,主要交通工具是村村通,承载量有限,并且安全难以保证。其次,医疗条件落后。村镇医院条件简陋,诊断准确率不高,各村寨距利川市中心医院距离较远。第三,村寨内旅游景点开发不足。除了住民宿、吃特色食品、购买民族特色工艺品外没有其他的游览项目,导致了特色村寨旅游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吃住简单,居住地与普通旅馆差别不大,缺乏民族特色。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限制了特色村寨旅游的纵深发展。
  (三)当地村民自身素质有限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服务者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但利川境内的特色村寨村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一部分村民过于看重自身利益而忽略了村寨整体的发展。①例如,有些农户为了争抢客源相互争吵,形成无序竞争,给游客留下了较差印象。另外,在服务环节上,有的农户为游客提供的住宿条件过于简陋,饭菜粗糙,口感较差。并且,村民在旅游业的经营发展上以个人利益为导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随意创造旅游产品,导致“伪民俗”等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特色村寨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当地特色资源与特色村寨旅游结合程度低
  利川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在建设特色村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文化资源丰富,例如,大水井古建筑群文化、特色乡土文化;另外,旅游资源也较为丰富,例如,号称天下第一洞的腾龙洞等景点;利川市也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黄连、林木、竹笋、茶叶、生漆等。②但是,在当地特色村寨的旅游发展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并没有充分体现,游客在游览特色村寨时饮食较为简单,游览项目较为单一,对特色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体验有限。
  三、利川市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特色村寨保护
  首先,政府应当有效指引村民以合理的手段保护修葺特色建筑,避免在修葺中掺杂不当的现代化元素。其次,要规范特色村寨建筑的使用,避免大量建筑改为商铺。政府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规划一条“商铺街”进行统一管理,尽量保证特色民居的原真性。第三,要限制仿制村寨建筑的过度开发,避免民族特色与乡土特色的大量流失。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依托特色村寨开发旅游业必须要保证交通条件的便利与安全,政府应当合理规划村寨道路建设;其次,提高特色村寨内的应急医疗条件,进一步保证游客的健康安全和伤病的应急处理;第三,进一步开发特色村寨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提供差异化旅游项目,促进特色村寨旅游的纵深化发展;最后,要对具有民族文化气息的建筑等挂牌保护,积极做好维护工作,定期进行修缮。
  (三)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首先,特色村寨的负责人要与当地村民积极沟通,使当地村民树立村寨整体发展的大局意识,避免因个人利益形成争抢客源的恶性竞争。其次,在服务环节上要追求质量,发掘民宿的民族特色、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提高饮食的质量打造独特的民族风味。第三,要增强服务的规范化,改善服务态度,明确服务范围,履行服务责任。
  (四)结合民族特色,促进文化的活态传承
  “没有民族文化,村寨就是一个失去文化内核的空壳。”③利川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在特色村寨的开发与保护中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特色、彰显民俗风采。
  例如,大水井村寨的灯歌、灯戏,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民间歌谣《毛坝茶香》《六口茶》《采茶歌》等都可以与特色村寨的旅游开发相结合,凸显特色村寨的民族特色、乡土特色,促进特色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四、结语
  要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必须要结合民族地区独有的民族文化与乡土文化,基于利川而言,实现利川地区的乡村振兴,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开发需要营造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人文场域,也要保护与利用特有的自然场域。在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中追求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是特色村寨保护与开发的重中之重。
  注释:
  ①冉红芳,李军,朱秋红.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研究——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65.
  ②李军,李忠斌,王成成.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建设的SWOT分析——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民族论坛,2014(1):111.
  ③李忠斌,刘阿丽.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融合发展路径选择——基于利川市的调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112.
  参考文献:
  [1]罗绪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湖北利川鱼木寨乡村旅游发展为例[J].度假旅游,2018(8).
  [2]冉红芳,李军,朱秋红.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研究: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
  [3]李军,李忠斌,王成成.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建设的SWOT分析——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民族论坛,2014(1).
  [4]李忠斌,刘阿丽.武陵山区特色村寨建设与民宿旅游融合发展路径选择:基于利川市的调研[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5] 段超.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
  作者简介:马晓炜(1994-),男,回族,甘肃兰州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其他文献
金石帝迹·薪火传圣。4月10日上午,2021(辛丑)黄帝文化金石拓片展在郑州博物馆隆重开幕。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魂,脚下有根”的重要指示,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黄帝文化,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近距离欣赏黄帝的丰功伟绩,持续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并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开辟一条别具生面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指导下,河南省黄帝故里基金会联合郑州博物馆共同举
【摘要】为顺应时代发展,我国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这一战略的推进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对构建广告人才培养体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培养创新性实践型创新人才目标及其特点对现有课程的内容、教学理念、方法等要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重构,以期为广告设计类课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广告设计;实践能力;广西艺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J50
魯士秀  鲁士秀(1993-),女,籍贯云南保山,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在读研究生。  《狗03》灵感来自一条脊柱受伤的流浪狗。画面描绘的是它艰难爬阶之状,三个爪子抓住些许光滑的阶梯,瘦弱的脖颈使劲往前探,尾巴直直指向地面,以脊柱为界,左侧拉长的有力的肢体与右边无力的萎缩后腿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试图告诉正在看画的人——并不完美的生命爬着似有似无的阶梯,尽管伴随着艰难、疼痛、失败,却一次又一次,
2021年3月21日至22日,以“拜谒华夏之母,寻根丝绸之源”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在嫘祖文化发祥地四川省盐亭县举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宣布第五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开幕,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恭读《祭嫘祖文》。  活动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轩辕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四川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四川省妇女联合会、四川省文学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不同地区文化开始进行密切的互动交流、融合,民俗文化对外翻译也在这一环境中得到有效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不仅要按照民俗文化表面意义进行翻译,还要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厚内涵、文化身份属性,才能使目的语国家受众理解区域的民俗文化。本文主要以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宣翻为例,探讨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翻译与介绍,才能传达出民俗文化所包含的身份内涵。  【关键词】民俗文化;外
1921 年归国时的陈毅  北京西山碧云寺,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怡人。很多人知道,这里是孙中山先生灵柩暂厝地。鲜为人知的是,陈毅在坐落于此的中法大学就读,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职业革命的漫漫征途。中方动员法方退还庚子赔款,合建两所中法大学  民国肇始,西学渐进,李石曾、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在北京创立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前身)。1916年6月,他们又联系法国热心教育的知名人士,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
【摘要】梅清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是宣城画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对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师古而不复古,学百家之长为我所用,独辟蹊径,在师法传统、师法自然的基础上,由“有法”进入“我法”再升华到无法的自我境界。他“爱古人”完全不同于“四王”那样机械地重复古人,而是借古开今,他虚怀若谷“不薄今人”,孜孜以求“今人”之长,突破传统,逐渐地形成了他自己豪放、奇特、秀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
案例一:有关“校园安全”  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在绵阳周边非常有名。学校因教学质量高,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校长叶志平注重实干,强调安全。花费17万元盖的学实验教学楼,他维修固楼耗资40万元。而且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全校师生紧急疏散演练。事先告知学生,本周有演习,但学生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演练时每个班
【摘要】博物馆是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非营利性机构。因此,体育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收藏机构,体育类藏品则是博物馆履行其职能的前提与基础。如何征集到符合博物馆定位、能反映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当今体育事业发展的藏品,是当前体育博物馆藏品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为例,简要阐述该馆馆藏特点和征集过程
【摘要】在院团改制的背景下,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探索出了培养昆曲志愿者的新道路,与内外部社会资源形成互动群体。探究这一机制的组织形式和创新发展规律,对传统文化资源社会化与市场化不无裨益。  【关键词】昆曲传播;社会整合;院团改制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省级重点项目)“互联网‘微时代’的昆曲传播——以江苏省昆剧院为中心”(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