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课堂,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笔者在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的现实生活中,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将单调乏味的数学题目,演变成具有丰富情境的生活数学题,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桥梁,使学生在解题时感到有趣,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世界,从中发现数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那么,如何创设条件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如何将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经验愈获得的成效,谈个人的一些建议与看法。
1 转变教师的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1.1 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如在“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章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老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硬纸板拼接图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面积,让学生感受将要探讨的整式乘法计算方法并进而得出整式乘法公式。此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1.2 生活意识。众所周知,在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的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和生活。
2 设计生活化数学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若当时正在进行世界杯比赛,其赛况必然成为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便可选用中国队在小组赛中的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便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3 从生活背景入手,诱发学习数学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诱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旗杆测量问题让同学们预习,他们有的甚至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课堂上,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兴趣程度。学生得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案。我便让他们对自种方法加以讨论和总结。他们总结出三种方法:第一种,运用了同一时刻影长与物高成正比。即在同某一时刻测出一位同学的影长和身高,此时旗的影长是多少米,通过列方程计算出旗杆的高度是多少米。此时笔者充分肯定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刻下影长与物高成正比呢?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通过这一提问加深了同学们对相似图形的理解,并对太阳光是平行光这一生活常识也有了一定的体会。
第二种:拉直旗杆顶端的绳子,量出绳子比旗杆长的部分,发现长了多少米,此时再把绳子的下端拉开到刚好接触地面,测出下端离旗杆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解。
第三种方案: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计算。通过有两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进行作图,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不但加强了他们动力实践的能力,更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较,让他们自主探索撑握的程度远远超过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当他们对旗杆的测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时候,我又问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量出楼房的高度吗?大山呢?等等。把他们的思维推向最高峰。
又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创设了计算净胜球的问题,这可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刻刻需要数学,感受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形成一种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兴趣。
4 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是生活,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5 练习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学完之后,结合课本图片中优美的剪纸图案,我们八年级数学组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请你设计一款剪纸,要求有一定意义,可以向家长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剪纸的含义。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很动脑筋,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向老人请教,然后买纸,找工具,研究所剪花型,动手剪、刻,忙的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后,我们又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班与班之间的评比,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6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通过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又把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只是在课堂的书本里、不再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而是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把数学知识溶进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黄毅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10.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晓卫.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3(06)
[4]王欢.“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的现实生活中,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将单调乏味的数学题目,演变成具有丰富情境的生活数学题,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桥梁,使学生在解题时感到有趣,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世界,从中发现数学,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那么,如何创设条件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如何将生活实际和数学知识紧密结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经验愈获得的成效,谈个人的一些建议与看法。
1 转变教师的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1.1 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设舒心环境,获取最佳效益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考。如在“从面积到乘法公式”这章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老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硬纸板拼接图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面积,让学生感受将要探讨的整式乘法计算方法并进而得出整式乘法公式。此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教学中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1.2 生活意识。众所周知,在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的“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的太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和生活。
2 设计生活化数学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若当时正在进行世界杯比赛,其赛况必然成为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便可选用中国队在小组赛中的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便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了“有理数加法法则”。
3 从生活背景入手,诱发学习数学兴趣。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诱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解直角三角形”时,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旗杆测量问题让同学们预习,他们有的甚至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在课堂上,我让他们分小组讨论,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兴趣程度。学生得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案。我便让他们对自种方法加以讨论和总结。他们总结出三种方法:第一种,运用了同一时刻影长与物高成正比。即在同某一时刻测出一位同学的影长和身高,此时旗的影长是多少米,通过列方程计算出旗杆的高度是多少米。此时笔者充分肯定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刻下影长与物高成正比呢?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通过这一提问加深了同学们对相似图形的理解,并对太阳光是平行光这一生活常识也有了一定的体会。
第二种:拉直旗杆顶端的绳子,量出绳子比旗杆长的部分,发现长了多少米,此时再把绳子的下端拉开到刚好接触地面,测出下端离旗杆长度,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解。
第三种方案: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计算。通过有两组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进行作图,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熟悉的东西入手,不但加强了他们动力实践的能力,更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较,让他们自主探索撑握的程度远远超过教师单方面的说教。当他们对旗杆的测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时候,我又问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测量出楼房的高度吗?大山呢?等等。把他们的思维推向最高峰。
又如: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创设了计算净胜球的问题,这可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刻刻需要数学,感受到生活中不能没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形成一种责任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间接兴趣。
4 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就是生活,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中的“位置与方向”时,我先让学生确定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办公楼、教师宿舍各自的方向,再让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在哪幢楼的哪个方向、在图上应该怎样画等,本来这部分内容是一个学习的难点,但学生却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5 练习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初中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学完之后,结合课本图片中优美的剪纸图案,我们八年级数学组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请你设计一款剪纸,要求有一定意义,可以向家长请教,但必须自己动手,并用一句话表达你的剪纸的含义。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后,很动脑筋,有的查找资料,有的向老人请教,然后买纸,找工具,研究所剪花型,动手剪、刻,忙的不亦乐乎。来到学校后,我们又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评比,班与班之间的评比,并挑选有代表性的给予奖励。通过这个题目,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中国古老剪纸艺术的热爱之情,一举两得。
6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通过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又把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只是在课堂的书本里、不再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而是感受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把数学知识溶进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参考文献:
[1]黄毅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10.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杨晓卫.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3(06)
[4]王欢.“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