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些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按照“保教结合,游戏为主”的总体要求,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必需品”,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幼儿大部分学习活动也是在游戏中完成的。本文旨在探讨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如何正确地引导,从而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示范;引导;策略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要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游戏教学时一定要把握游戏教学的特点,恰当处理好游戏自由性与教育控制性的结合,懂得适时地引导幼儿,适当地指导幼儿,从而达到游戏的目的,提高游戏的质量。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控制性较强。教师介入游戏前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是教师自己的主观判断,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强加于幼儿。
2.许多幼儿教师把游戏当作一种教学的手段。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组织着陈旧的、毫无价值的游戏,幼儿在教师的权威下呆板地进行着教师要求做的事情。
3.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游戏过程完全由教师安排和掌控,只有教师一人的声音,幼儿没有任何自由。
4.在幼儿游戏时,为了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完全放任。
针对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并注意以下几点指导策略:
1.教师要有耐心,等待幼儿的成长成熟。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感觉探索身边的一切,因而主动探索在他们的最初发展阶段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主动探索意味著幼儿必须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例如动作的简单重复性、思维的简单直觉性,幼儿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游戏教育时一定要有耐心与爱心。对个别幼儿还应该个别指导,不能忽略他们。
2.教师要让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引导幼儿游戏。游戏教学要想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就必须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以“游戏主体者”的身份自由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还是要扮演好自己指导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干预和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为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顺利地完成游戏提供保障。
3.在幼儿自主游戏有问题出现时,教师应当给予幼儿适当的言语上或行为上的间接暗示或直接介入。我们在创设游戏环境时,一般总会赋予游戏材料某种教育目标,并对幼儿的行为做出一种预设,将幼儿的行为控制在某一范围。可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做出的行为往往不符合教师的想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往往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一般会采取两种倾向的介入行为:一是倾向于按教师要求去介入,二是倾向于顺应幼儿的想法去介入。教师的介入不仅仅是为了给幼儿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更主要的是要在介入的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意义,接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使教师了解走进幼儿的世界,尊重幼儿,更有效地对幼儿指导游戏活动。
4.教师对于游戏要有一定的正确示范,某些难度大的游戏要给予完整的示范。正确的行为示范像一面镜子,幼儿尝试着模仿,并贴近教师的行为动作。所以,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一定的、正确的行为示范是不可缺少的。
5.在幼儿游戏中,一定要让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规则是一个游戏的主体,也是体现游戏的趣味性所在。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体验游戏的乐趣,才能找到游戏的不同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同时适时地给予游戏中遵守规则、坚持性好的幼儿以奖励。
6.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对游戏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确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鼓励。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教师对幼儿这种认真的态度及坚持给予高度赞扬,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以后其他幼儿也会学习他们的正确行为做法。
幼儿在游戏中,增强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游戏让幼儿拥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幼儿教师要多多观察幼儿,从幼儿的游戏行为中慢慢探索发现,建立起符合幼儿的一套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示范;引导;策略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要求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游戏教学时一定要把握游戏教学的特点,恰当处理好游戏自由性与教育控制性的结合,懂得适时地引导幼儿,适当地指导幼儿,从而达到游戏的目的,提高游戏的质量。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1.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控制性较强。教师介入游戏前没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不能对游戏进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是教师自己的主观判断,以成人的需要和看法去干涉幼儿游戏,强加于幼儿。
2.许多幼儿教师把游戏当作一种教学的手段。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组织着陈旧的、毫无价值的游戏,幼儿在教师的权威下呆板地进行着教师要求做的事情。
3.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整个游戏过程完全由教师安排和掌控,只有教师一人的声音,幼儿没有任何自由。
4.在幼儿游戏时,为了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完全放任。
针对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并注意以下几点指导策略:
1.教师要有耐心,等待幼儿的成长成熟。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来感觉探索身边的一切,因而主动探索在他们的最初发展阶段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主动探索意味著幼儿必须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例如动作的简单重复性、思维的简单直觉性,幼儿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游戏教育时一定要有耐心与爱心。对个别幼儿还应该个别指导,不能忽略他们。
2.教师要让幼儿真正地成为游戏的主人,引导幼儿游戏。游戏教学要想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就必须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控制游戏,以“游戏主体者”的身份自由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还是要扮演好自己指导者和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干预和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为幼儿体验到游戏的乐趣,顺利地完成游戏提供保障。
3.在幼儿自主游戏有问题出现时,教师应当给予幼儿适当的言语上或行为上的间接暗示或直接介入。我们在创设游戏环境时,一般总会赋予游戏材料某种教育目标,并对幼儿的行为做出一种预设,将幼儿的行为控制在某一范围。可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做出的行为往往不符合教师的想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师往往会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一般会采取两种倾向的介入行为:一是倾向于按教师要求去介入,二是倾向于顺应幼儿的想法去介入。教师的介入不仅仅是为了给幼儿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更主要的是要在介入的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意义,接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使教师了解走进幼儿的世界,尊重幼儿,更有效地对幼儿指导游戏活动。
4.教师对于游戏要有一定的正确示范,某些难度大的游戏要给予完整的示范。正确的行为示范像一面镜子,幼儿尝试着模仿,并贴近教师的行为动作。所以,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一定的、正确的行为示范是不可缺少的。
5.在幼儿游戏中,一定要让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规则是一个游戏的主体,也是体现游戏的趣味性所在。遵守游戏规则,才能体验游戏的乐趣,才能找到游戏的不同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发地进行交流,同时适时地给予游戏中遵守规则、坚持性好的幼儿以奖励。
6.在幼儿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对游戏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鼓励与赞扬。主要是就游戏中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及正确的游戏行为加以肯定并鼓励。对幼儿在游戏中能自觉遵守规则、克服困难、坚持游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给予赞扬。教师对幼儿这种认真的态度及坚持给予高度赞扬,也对其他幼儿起到了暗示作用,以后其他幼儿也会学习他们的正确行为做法。
幼儿在游戏中,增强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游戏让幼儿拥有乐观、积极的情绪。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幼儿教师要多多观察幼儿,从幼儿的游戏行为中慢慢探索发现,建立起符合幼儿的一套指导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