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师生关系是现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师生关系功利化和冷漠化使得师生关系紧张,以关怀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通过关怀教育,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关怀的责任感,使关怀关系得以延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教师;学生;关系;关怀教育
20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主要解决的是人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合作,将人与人间良好关系的构建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大学生群体有着阶段性特征,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实施关怀教育,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从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也对师生关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
在目前社会中,不乏出现高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的事例,甚至有的发展成为恶性伤害事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有:
(一)师生关系的功利化
教育是什么?正如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既然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意味着“育人”,那么大学教育的关怀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于学生的学业上面,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之下,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增加。学生不再完全埋头于学习之中,他们与社会接触更加紧密,学生进入大学,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对知识的需要外,社会交往需要、被尊重和被认同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也越来越突出。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从纲要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做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学生卓越的个性发展,关怀每个学生,对其因材施教。但是现阶段有些大学里,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过分強调学生的学术成绩,向学生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埋头读书,才能昂首做人”。但无论是“埋头”还是“昂头”,都是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都是一种对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视,视学生的学术成绩为唯一目的。而关怀教育是对生命的珍视,不仅仅对学生的自然生命,还包括鼓励学生充分的发展自我,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校园环境。
(二)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一方面,目前大学体制中对于教师的评价,大多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取决于教师职称的高低,这就导致一部分教师忽视或者轻视本科教学工作,而将自己的精力投入更有发展前途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上的讲课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无所谓态度下的课堂中,老师站在那一侧讲台后面自己讲自己或自己说自己的,学生自己干自己的或自己“坐”自己的,沟通和交流几乎少得可怜,而这样冷漠的师生关系是目前大学课堂上到常见现象。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湮没。弗莱雷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他提出对话的前提即平等、爱的倾注、谦虚的态度、对人的信任、充满希望以及进行批判性思维。对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改造,是为了人的不断人性化。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多维度造成的,但是究其原因是基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关怀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生命关怀的教育模式,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育是关怀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建构。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实施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就是师生关系,关怀教育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平等互惠的过程。但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师生之间缺乏敞亮的沟通交流,使关怀教育难以进行,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发展,充分肯定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参与主体,也是直面学生的主体,在这种形式之下,教师与学生实际上是互为依赖、互为成长的共同体,也是教育关怀中的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尊重学生,意味着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是大人眼中的孩子,教师眼中的顽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青年适应变革的能力。关怀教育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教师应该重构人的价值,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用方法引导他们自己去认知社会,而不是灌输式的告诉他们社会的本质。
教师要当一个发现者,发现学生生命的连续不断的生长,对于学生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付出关心。反之,当教师本着学生的生命立场去关怀学生的时候,大学生生首先在认知与情感领域会接受教师的关怀,而不至于敌对教师,从而进一步的,教师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得以延续,情感得到升华。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这种关怀关系之下,学生对他人的关怀由“我必须”转向“我需要”。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关怀教育就是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学校教育是引领你们通向智慧的道路,而不是追逐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成功的教育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关怀教育正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信任基础之上,还原和谐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得以在关怀教育中维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承云,曾妮.论当代大学生的关怀教育[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2).
[2]刘武军.加强大学生关怀教育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3]王守纪,杨兆山.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作者简介:郭亚平(1986—),女,山东菏泽人,法学硕士,辅导员,助教。
关键词:教师;学生;关系;关怀教育
20世纪九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主要解决的是人对人的理解、关心和合作,将人与人间良好关系的构建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大学生群体有着阶段性特征,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实施关怀教育,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使他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从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也对师生关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
在目前社会中,不乏出现高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的事例,甚至有的发展成为恶性伤害事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有:
(一)师生关系的功利化
教育是什么?正如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既然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意味着“育人”,那么大学教育的关怀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关注于学生的学业上面,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之下,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增加。学生不再完全埋头于学习之中,他们与社会接触更加紧密,学生进入大学,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对知识的需要外,社会交往需要、被尊重和被认同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也越来越突出。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从纲要可以看出,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做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学生卓越的个性发展,关怀每个学生,对其因材施教。但是现阶段有些大学里,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过分強调学生的学术成绩,向学生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埋头读书,才能昂首做人”。但无论是“埋头”还是“昂头”,都是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都是一种对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视,视学生的学术成绩为唯一目的。而关怀教育是对生命的珍视,不仅仅对学生的自然生命,还包括鼓励学生充分的发展自我,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于学生综合发展的校园环境。
(二)师生关系的冷漠化
一方面,目前大学体制中对于教师的评价,大多来自于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取决于教师职称的高低,这就导致一部分教师忽视或者轻视本科教学工作,而将自己的精力投入更有发展前途的科研工作,在课堂上的讲课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无所谓态度下的课堂中,老师站在那一侧讲台后面自己讲自己或自己说自己的,学生自己干自己的或自己“坐”自己的,沟通和交流几乎少得可怜,而这样冷漠的师生关系是目前大学课堂上到常见现象。
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启发—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湮没。弗莱雷指出,教育应该具有对话性,他提出对话的前提即平等、爱的倾注、谦虚的态度、对人的信任、充满希望以及进行批判性思维。对话的目的,是对现实进行不断改造,是为了人的不断人性化。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当然是由于多维度造成的,但是究其原因是基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关怀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精神生命关怀的教育模式,立足于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育是关怀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建构。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实施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对范畴就是师生关系,关怀教育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平等互惠的过程。但现代社会人文关怀的缺失,师生之间缺乏敞亮的沟通交流,使关怀教育难以进行,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发展,充分肯定学生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参与主体,也是直面学生的主体,在这种形式之下,教师与学生实际上是互为依赖、互为成长的共同体,也是教育关怀中的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关系。尊重学生,意味着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是大人眼中的孩子,教师眼中的顽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面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青年适应变革的能力。关怀教育要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教师应该重构人的价值,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用方法引导他们自己去认知社会,而不是灌输式的告诉他们社会的本质。
教师要当一个发现者,发现学生生命的连续不断的生长,对于学生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付出关心。反之,当教师本着学生的生命立场去关怀学生的时候,大学生生首先在认知与情感领域会接受教师的关怀,而不至于敌对教师,从而进一步的,教师一步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得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得以延续,情感得到升华。学记有言: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这种关怀关系之下,学生对他人的关怀由“我必须”转向“我需要”。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关怀教育就是要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学校教育是引领你们通向智慧的道路,而不是追逐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成功的教育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关怀教育正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信任基础之上,还原和谐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得以在关怀教育中维系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承云,曾妮.论当代大学生的关怀教育[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1(2).
[2]刘武军.加强大学生关怀教育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3]王守纪,杨兆山.以尊重为核心的现代师生关系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作者简介:郭亚平(1986—),女,山东菏泽人,法学硕士,辅导员,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