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新理念倡导:“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化、趣味化、生活化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活用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学课堂出现较大的变化。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灌输为主,教师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导,因此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下面以我教学六年级“认识圆”一课为例,谈新理念在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活用教材,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科书和环境共同构建的互动的统一体;教师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要尊重教材,但不应迷信教材、机械地执行教材,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中,我没有用课本中的情景图来导入,而是借助学生喜欢玩的抛圈游戏,设计两种抛圈游戏方案,一种是小朋友排成一排抛圈,另一种是小朋友围成一个圆抛圈,再提出一个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哪种方案最公平?”这样,既让学生认识了圆的边到中心点的距离一样长,围成圆来抛圈最公平,也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圆的特征。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他们更能有效地学会学习、乐学数学了。
二、创设探索学习机会,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归纳。
例如,“认识圆”一课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新知,感知圆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四个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感知圆的特征。第一个活动是“摸硬币”,让学生动手操作摸一摸硬币的面和边,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使他们亲身体验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第二个活动是“滚硬币”,让学生做硬币与三角板滚动试验,并说说滚动的效果,体会圆有易滚动的特性。第三个活动是折圆形纸片。我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圆形纸片,并且同桌两个大小不一样;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要求对折三到五次,观察折痕交点的位置,找出了圆中心的一点(圆心);然后让学生画一画,画出折痕里面圆心到圆边上的线段、整条折痕的线段;接着引出半径和直径,并让学生猜想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和半径……这样,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直径和半径,看能画多少条,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了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再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同圆半径、直径的长度和大小不同圆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得出了半径与直径之间的长度关系。在学生进行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后,我提出问题“大家是否有所发现呢”,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第四个活动是画圆。因为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画,再说一说是怎么样用圆规画圆的。这样,学生知道画圆的位置是由圆规有针尖的一个脚(圆心)定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圆规两个脚的距离(半径)决定的。如果有学生做得不足的,我再加以补充、纠正。这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引导者作用的新课程理念。
三、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生活;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中,在创设情境导入时,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并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中圆的美。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到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的美的享受。在感知圆的易滚动性后,学生认识到利用圆的这个特性,人们把车轮设计成了圆形的道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更多的探究活动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数学生活问题情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周围的事物学会观察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责编 潘 若)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学课堂出现较大的变化。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灌输为主,教师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导,因此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下面以我教学六年级“认识圆”一课为例,谈新理念在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活用教材,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科书和环境共同构建的互动的统一体;教师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要尊重教材,但不应迷信教材、机械地执行教材,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中,我没有用课本中的情景图来导入,而是借助学生喜欢玩的抛圈游戏,设计两种抛圈游戏方案,一种是小朋友排成一排抛圈,另一种是小朋友围成一个圆抛圈,再提出一个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哪种方案最公平?”这样,既让学生认识了圆的边到中心点的距离一样长,围成圆来抛圈最公平,也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圆的特征。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他们更能有效地学会学习、乐学数学了。
二、创设探索学习机会,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归纳。
例如,“认识圆”一课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新知,感知圆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四个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感知圆的特征。第一个活动是“摸硬币”,让学生动手操作摸一摸硬币的面和边,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使他们亲身体验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第二个活动是“滚硬币”,让学生做硬币与三角板滚动试验,并说说滚动的效果,体会圆有易滚动的特性。第三个活动是折圆形纸片。我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圆形纸片,并且同桌两个大小不一样;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要求对折三到五次,观察折痕交点的位置,找出了圆中心的一点(圆心);然后让学生画一画,画出折痕里面圆心到圆边上的线段、整条折痕的线段;接着引出半径和直径,并让学生猜想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和半径……这样,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直径和半径,看能画多少条,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了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再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同圆半径、直径的长度和大小不同圆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得出了半径与直径之间的长度关系。在学生进行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后,我提出问题“大家是否有所发现呢”,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第四个活动是画圆。因为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画,再说一说是怎么样用圆规画圆的。这样,学生知道画圆的位置是由圆规有针尖的一个脚(圆心)定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圆规两个脚的距离(半径)决定的。如果有学生做得不足的,我再加以补充、纠正。这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引导者作用的新课程理念。
三、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生活;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中,在创设情境导入时,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并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中圆的美。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到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的美的享受。在感知圆的易滚动性后,学生认识到利用圆的这个特性,人们把车轮设计成了圆形的道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更多的探究活动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数学生活问题情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周围的事物学会观察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责编 潘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