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用生动故事,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猎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形象性强的故事尤其感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与化学发现史有关的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学生在趣味中质疑,在疑问中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化学故事把教师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苯”教学中,对于苯环特殊的六元环结构,可以讲述凯库勒“梦的启示”。以此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分子结构,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当然,任何科学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前期艰苦的探索与思考才可能产生灵感的梦境。只有长期认真思考的人才会抓住灵感,投入实验,才能获得成功。通过类似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
二、展示课堂实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实验结果,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由表象探究本质,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逐步形成由表入里探究的科学研究态度。
例如:在“原电池”课堂演示实验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原电池,并不知道其工作原理,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1)分别将锌片和铜片浸入稀硫酸中;
(2)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接触;
(3)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两金属片相接触。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可知,锌片可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不反应;但是在第(3)个实验中,却在铜片上发现了气泡
,这肯定不是由铜反应产生的。这一新旧知识的矛盾,若没有实验的直观感受而由教师直接讲述,学生内心的怀疑度提高。此时,实验现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原电池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三、构造激疑情景,创设联想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引起思维,怀疑引起定向探究反射。课堂教学中,学生合理的怀疑促进积极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
如在学习“电解”这一知识时,列举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
学生对此疑团顿生。
(1)为什么电解不是得到Na单质?
(2)为什么滴加酚酞试液是在阴极附近变红?
(3)通过阴极和阳极的反应相加,和总反应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的思维被种种质疑打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电离。
经过思考和释疑,学生的困惑迎刃而解。
四、培养合作学习,创设交流情境
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明确的分工,进行合作性学习。独立学习过程中,碰到似曾相识却无从下手的问题,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期待从其他同学的答案中获得启发,此时开展合作学习效果较好。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借鉴、弥补、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和交流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合作学习要求教师一定要突出重点。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明确学习目标,在分组时控制小组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一样的学习和成功的机会。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初始时互相比较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最优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实验观察及实验评价等方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以达到取长补短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优化知识网络。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
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化学方面的报道常有涉及。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相关内容,融合到课堂的知识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13年9月4日江门市区西环路一工厂内的一辆满载液氨的槽罐发生泄漏,槽罐车当时满载着高浓度的液氨进入工厂,正准备将液氨倒入工厂专门储藏液氨的槽罐。工作人员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立即停止作业对槽罐车进行检查,发现槽罐车的底部出现液氨泄漏现象。据现场抢险人员初步调查,车体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该槽罐车的液氨突然出现泄漏,很有可能是槽罐车的胶垫老化所致。所以,常给学生联系实际讲一讲相关报道,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加深印象。
学生们在阅读了该报道后,加深了对氨的了解,强化了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识。同时,也对化学药品的泄露的危险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也可以进行情感教育,在对化学药品的运输和处理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也使学生对社会增添责任感。
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有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达到情感态度教育的目的。无处不在的化学情境,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利用,就能让化学课堂增加新的活力,发挥新的动力。
(收稿日期:2014-05-23)
猎奇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形象性强的故事尤其感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与化学发现史有关的故事情节,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学生在趣味中质疑,在疑问中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化学故事把教师理性的传授与声、色、形等融为一体,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苯”教学中,对于苯环特殊的六元环结构,可以讲述凯库勒“梦的启示”。以此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分子结构,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当然,任何科学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前期艰苦的探索与思考才可能产生灵感的梦境。只有长期认真思考的人才会抓住灵感,投入实验,才能获得成功。通过类似这样的故事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
二、展示课堂实验,创设直观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堂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实验现象,利于学生直观的观察实验结果,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由表象探究本质,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逐步形成由表入里探究的科学研究态度。
例如:在“原电池”课堂演示实验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原电池,并不知道其工作原理,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1)分别将锌片和铜片浸入稀硫酸中;
(2)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接触;
(3)将铜片和锌片一起浸入稀硫酸中,两金属片相接触。
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可知,锌片可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而铜不反应;但是在第(3)个实验中,却在铜片上发现了气泡
,这肯定不是由铜反应产生的。这一新旧知识的矛盾,若没有实验的直观感受而由教师直接讲述,学生内心的怀疑度提高。此时,实验现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原电池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
三、构造激疑情景,创设联想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引起思维,怀疑引起定向探究反射。课堂教学中,学生合理的怀疑促进积极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
如在学习“电解”这一知识时,列举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例子:
学生对此疑团顿生。
(1)为什么电解不是得到Na单质?
(2)为什么滴加酚酞试液是在阴极附近变红?
(3)通过阴极和阳极的反应相加,和总反应为什么不一样?
学生的思维被种种质疑打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电离。
经过思考和释疑,学生的困惑迎刃而解。
四、培养合作学习,创设交流情境
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明确的分工,进行合作性学习。独立学习过程中,碰到似曾相识却无从下手的问题,学生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时期待从其他同学的答案中获得启发,此时开展合作学习效果较好。合作学习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借鉴、弥补、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合作形式和交流情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合作学习要求教师一定要突出重点。首先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明确学习目标,在分组时控制小组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一样的学习和成功的机会。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初始时互相比较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最优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实验观察及实验评价等方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以达到取长补短在实践中发现规律,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优化知识网络。
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
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化学方面的报道常有涉及。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相关内容,融合到课堂的知识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2013年9月4日江门市区西环路一工厂内的一辆满载液氨的槽罐发生泄漏,槽罐车当时满载着高浓度的液氨进入工厂,正准备将液氨倒入工厂专门储藏液氨的槽罐。工作人员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立即停止作业对槽罐车进行检查,发现槽罐车的底部出现液氨泄漏现象。据现场抢险人员初步调查,车体没有被撞击过的痕迹,该槽罐车的液氨突然出现泄漏,很有可能是槽罐车的胶垫老化所致。所以,常给学生联系实际讲一讲相关报道,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加深印象。
学生们在阅读了该报道后,加深了对氨的了解,强化了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识。同时,也对化学药品的泄露的危险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也可以进行情感教育,在对化学药品的运输和处理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也使学生对社会增添责任感。
创设化学学习情境有利于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达到情感态度教育的目的。无处不在的化学情境,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去利用,就能让化学课堂增加新的活力,发挥新的动力。
(收稿日期:2014-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