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秀英 张进明 白守礼 郭广生
摘 要:北京化工大学通过构建“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一个资源集中、层次清晰和分工明确的分布共享式的全校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四年学习期间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安排,保证了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年不断线;通过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解决实践教学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多层次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本科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实践创新能力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化工大学根据自身特点,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转变观念专题研讨,构建“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为了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与研究型大学目标定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转变观念入手,早在2001年就召开了实践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对全校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的建立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通过广泛的讨论与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实践教学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三层次”是指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中心、院级学科实验平台、系级专业(跨专业)特色方向教学实验室和实习与创新基地。“四模块”是指实验教学模块、工程基础训练模块、生产过程实践模块和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模块。该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打破原有实验室设置和学院、专业及课程、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界限,整个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体系,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中心在按学生受益面大、对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与科学创新能力培养中作用较大的公共基础实验组建;院级学科(跨学科)平台按学科或专业大类公共实验教学要求组建;系级专业(跨专业)特色方向教学实验室和实习与创新基地按各专业特色实验和实习要求组建。所有实践教学工作必须隶属于一个实践教学基层单位,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层单位原则上不开设相同的实验项目。实验室不隶属于某个教研室,教学实验不附属于课程进行设置。至此,学校先后建成了9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1个校级机械工程训练中心、5个学科实验平台,建设了化工仿真实习基地、高分子材料加工实习基地和污水处理实习基地等1O个校内实习场所以及化工、生物、机械、电子和数学建模等5个创新基地、22个专业实验室。目前,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日趋完善,实际效果显著。我校获得的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中的有关本科教学实验全部来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大学化学实验”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杨祖荣教授荣获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有3项实践教学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11项实践教学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该体系通过对实验室的总体布局规划,构建了一个资源集中、层次清晰和分工明确的分布共享式的全校实验教学平台,大幅度调整与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整合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实验室服务范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实验室锻炼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全过程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对学生在整个四年学习期间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安排,通盘考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了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年不断线。学校首先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育人理念通过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落实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明确规定理工科学生4年内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共40周,经、管、文、法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均在20周以上。为了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学校还采取增加教学流动编制政策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开放面向全校本科生,采取了全面开放、定时开放、预约开放等多种多样的开放形式,保障了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的开放可以分为:学生选择指定实验内容的实验、学生自立题目或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自立科研课题的实验、学生参加有关竞赛的实验(实践)训练等。运行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方式。近几年,由于各实验室采取了适合各自特点的开放形式,实验室开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新生研讨课,采用小组互动、小组探讨的形式,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学习模式。通过新生研讨课,架设起学生与教授之间互动的桥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索、研究和批判的精神。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训练交流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初步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每年投入50万元资助近300个项目。针对四年级学生,学校加大了毕业环节管理力度,对不同科类毕业环节进行分类指导,严格选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学校最近几年建立的化工、生物、机械、电工电子、数学建模等创新基地,为学生在毕业环节前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充分利用北京文化、科技、艺术类活动和大型展览会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套票,让学生参加或参观有关的展览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及挂职锻炼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未来事业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这些各具特色的实践教育形式,融合了学术培养与认知发展功能,贯通了课内与课外各种教育活动,覆盖了校内和校外的时空资源,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产学研相互促进,全方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 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学校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良性互动的道路,依托大化工学科理论基础厚实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相互渗透。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探索出解决实践教学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摸索出一条新路。
学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不仅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也派生出一批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并且研制出技术含量高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例如,拥有“物理化学”和“大学化学实验”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国家级优秀基地(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改革原有的四大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以化学研究为主线,按照“化合物制备→分离→成分分析→结构鉴定→性质测试”来组织实验教学;从科研课题中提炼形成了11个大学化学综合与研究性实验项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利用校办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2000年,学校在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时就考虑使科技园成为学生的实习园、教师的科研园和高新技术的示范园,真正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体。目前在大学科技园内建有10个校内实习基地,有效地改善了实习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例如,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实习基地拥有1.8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该基地引进了以研制开发新型塑料、橡胶制品为主的成套国际先进设备,建立了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建成了可容纳200余位师生实习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在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时,也尽可能考虑实践教学的需要。例如,在学校建设中水处理站时,兼顾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需要,增加部分设备和场地,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
学校以科技服务赢得企业支持,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内部的工程实践条件无论多好,都不能取代社会、工厂和企业的教育功能。首先,学生在工厂和企业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生产的氛围;其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了解技术、产品、生产、管理和市场的关系;再次,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工艺和发展新技术。学生看到的是发展更为迅速的物质形态和管理形态。基于此,学校主动去营造各种机会,建立起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学校利用科研项目多、成果转化率高的优势,积极为校外实习基地所在单位提供科技服务,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争取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学校拥有燕山石化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大连化学工业公司、西安仪表厂、红梅企业集团等80多个校外固定实习基地。
四、开展多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见成效
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我校历来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小组,采取学生独立立项、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导师制、提前进入毕业课题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其中有“科技学术月”、“科技文化节”、“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网页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形象设计大赛”等几十种竞赛活动。“十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达280篇;在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铜奖1个,获北京市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7个;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中有8个队获全国一等奖,10个队获全国二等奖,40个队获北京市一、二等奖。2002年我校学生在全国高校4448个数学建模参赛队中获得最高奖“高教社杯”。
[责任编辑:杨裕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 要:北京化工大学通过构建“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一个资源集中、层次清晰和分工明确的分布共享式的全校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对学生在整个四年学习期间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安排,保证了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年不断线;通过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探索出解决实践教学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多层次课外科技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本科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实践创新能力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实践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化工大学根据自身特点,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了积极的探索。
一、转变观念专题研讨,构建“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为了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与研究型大学目标定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从转变观念入手,早在2001年就召开了实践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对全校实验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验室的改革与建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的建立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研讨。通过广泛的讨论与研究,进一步巩固了实践教学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了“三层次四模块”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三层次”是指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中心、院级学科实验平台、系级专业(跨专业)特色方向教学实验室和实习与创新基地。“四模块”是指实验教学模块、工程基础训练模块、生产过程实践模块和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模块。该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打破原有实验室设置和学院、专业及课程、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界限,整个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体系,与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校级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中心在按学生受益面大、对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与科学创新能力培养中作用较大的公共基础实验组建;院级学科(跨学科)平台按学科或专业大类公共实验教学要求组建;系级专业(跨专业)特色方向教学实验室和实习与创新基地按各专业特色实验和实习要求组建。所有实践教学工作必须隶属于一个实践教学基层单位,不同的实践教学基层单位原则上不开设相同的实验项目。实验室不隶属于某个教研室,教学实验不附属于课程进行设置。至此,学校先后建成了9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1个校级机械工程训练中心、5个学科实验平台,建设了化工仿真实习基地、高分子材料加工实习基地和污水处理实习基地等1O个校内实习场所以及化工、生物、机械、电子和数学建模等5个创新基地、22个专业实验室。目前,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日趋完善,实际效果显著。我校获得的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中的有关本科教学实验全部来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大学化学实验”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工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杨祖荣教授荣获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有3项实践教学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11项实践教学项目获得了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该体系通过对实验室的总体布局规划,构建了一个资源集中、层次清晰和分工明确的分布共享式的全校实验教学平台,大幅度调整与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整合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实验室服务范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实验室锻炼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全过程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学校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对学生在整个四年学习期间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安排,通盘考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了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年不断线。学校首先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育人理念通过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落实于学生培养全过程,明确规定理工科学生4年内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共40周,经、管、文、法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均在20周以上。为了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学校还采取增加教学流动编制政策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开放面向全校本科生,采取了全面开放、定时开放、预约开放等多种多样的开放形式,保障了实验时间。实验内容的开放可以分为:学生选择指定实验内容的实验、学生自立题目或自行设计的实验、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自立科研课题的实验、学生参加有关竞赛的实验(实践)训练等。运行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方式。近几年,由于各实验室采取了适合各自特点的开放形式,实验室开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学校还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新生研讨课,采用小组互动、小组探讨的形式,建立基于教师指导下的探索研究学习模式。通过新生研讨课,架设起学生与教授之间互动的桥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索、研究和批判的精神。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合作环境下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训练交流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二、三年级学生中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初步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素养,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学校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训练基金,每年投入50万元资助近300个项目。针对四年级学生,学校加大了毕业环节管理力度,对不同科类毕业环节进行分类指导,严格选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学校最近几年建立的化工、生物、机械、电工电子、数学建模等创新基地,为学生在毕业环节前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充分利用北京文化、科技、艺术类活动和大型展览会多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套票,让学生参加或参观有关的展览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素质拓展及挂职锻炼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未来事业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培养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这些各具特色的实践教育形式,融合了学术培养与认知发展功能,贯通了课内与课外各种教育活动,覆盖了校内和校外的时空资源,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三、产学研相互促进,全方位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产学研结合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 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学校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良性互动的道路,依托大化工学科理论基础厚实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强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间的相互渗透。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探索出解决实践教学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摸索出一条新路。
学校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方法与手段,不仅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且也派生出一批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并且研制出技术含量高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例如,拥有“物理化学”和“大学化学实验”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国家级优秀基地(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改革原有的四大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体系。以化学研究为主线,按照“化合物制备→分离→成分分析→结构鉴定→性质测试”来组织实验教学;从科研课题中提炼形成了11个大学化学综合与研究性实验项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利用校办产业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内实习基地。2000年,学校在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时就考虑使科技园成为学生的实习园、教师的科研园和高新技术的示范园,真正成为“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体。目前在大学科技园内建有10个校内实习基地,有效地改善了实习条件,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保障。例如,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实习基地拥有1.8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该基地引进了以研制开发新型塑料、橡胶制品为主的成套国际先进设备,建立了健全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建成了可容纳200余位师生实习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在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时,也尽可能考虑实践教学的需要。例如,在学校建设中水处理站时,兼顾环境工程专业的校内实习需要,增加部分设备和场地,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难的问题。
学校以科技服务赢得企业支持,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内部的工程实践条件无论多好,都不能取代社会、工厂和企业的教育功能。首先,学生在工厂和企业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大生产的氛围;其次,学生可以通过企业了解技术、产品、生产、管理和市场的关系;再次,为适应市场竞争,企业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工艺和发展新技术。学生看到的是发展更为迅速的物质形态和管理形态。基于此,学校主动去营造各种机会,建立起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这是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学校利用科研项目多、成果转化率高的优势,积极为校外实习基地所在单位提供科技服务,主动积极地做好工作,争取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目前学校拥有燕山石化公司、华北制药集团、大连化学工业公司、西安仪表厂、红梅企业集团等80多个校外固定实习基地。
四、开展多层次的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见成效
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我校历来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小组,采取学生独立立项、参与教师科研、学生导师制、提前进入毕业课题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其中有“科技学术月”、“科技文化节”、“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化学实验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网页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形象设计大赛”等几十种竞赛活动。“十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累计达280篇;在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铜奖1个,获北京市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7个;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中有8个队获全国一等奖,10个队获全国二等奖,40个队获北京市一、二等奖。2002年我校学生在全国高校4448个数学建模参赛队中获得最高奖“高教社杯”。
[责任编辑:杨裕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