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师的思维视角审视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日常教学中,看似合理的教学设计,却往往隐含着不合理甚至不道德的教育价值和错误的行为导向。教师应审视教学中隐含的育人价值定位和导向,才能真正担负起培养良好社会公民的使命。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教学设计;价值定位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2-0034-03
  有效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教学操作的有效性,更应该从育人价值的视角审视教学活动。近期,笔者聆听了几位教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对教师惯常的教学行为和思维视角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公德与私利
  下册《社会生活有规则》主题教学。
  在学习“安全地出行”这一话题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安全出行和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设计了如下场景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用PPT展示违反交通规则的现象(闯红灯、跨隔离带等),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几个事故现场,提出问题:
  ①生活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吗?②你对这些现象的后果有什么思考?③你以后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回答。
  生1:我经常遇到跨越隔离带和闯红灯的现象,我觉得这样做不好。
  生2:我认为这样很容易出现危险。
  生3:我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然万一出现事故,就会给自己造成伤害。那样就会耽误学习,家长也很担心。
  教师肯定了学生能够认真思考,也赞同学生的回答,点评道:“不遵守交通规则就有可能出现事故,给你的生活带来危险。所以,我们要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从教学设计本身来看,这样的场景和引导并没有问题。从惯常思维来看,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不当行为会造成的后果,进而减少或避免不当行为,确实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但笔者提出,这一价值定位实质上是将公德教育泛化到了私德教育的层面,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引导孩子从自身利益出发,只关注不当行为对自身的伤害。由此,老师们提出了两个思考视角:一是在没有车辆通行或行人不多的情况下,在不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闯红灯或跨越栏杆?二是学生仅关注自己的感受,考虑自己的利益,是否有悖于公德教育的根本價值?是否会将学生本应关注的公德问题引向了个体私利的关注?
  引导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教育的重要职责。然而,当教育仅仅从学生的私利出发,本应公德化的教育却使学生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虽然这种教育结果能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但是,当学生遇到与自己利益无关或有利的事情时,是否会选择违规的方式?
  交通规则属于公德的范畴,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不仅仅会造成自身的伤害,还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影响正常的社会交通秩序。因此,教师可在这一问题上进行拓展,如会给其他人带来什么伤害,并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这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公德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公德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还要关注其他人的利益和社会规范。遵守规则不是简单地避免伤害,而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这样的教育视角出发,小学品德教育的价值定位才更为合理。
  二、议事与议人
  【磨课现场片段】公开课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我”和“我们”》前期磨课现场,参与评课的教师对如下教学片段提出了异议:
  为了引出“我”和“我们”的关系,授课教师设计了两个场景:
  场景1:学生寻找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好人好事。
  生1:我们班XXX同学在书法比赛中得了一等奖。
  生2:我们班XXX同学在运动会上跳绳得了第一名,为我们班争得了荣誉。
  生3:我们班XXX同学在绘画比赛中得了一等奖,为班级争光。
  ……
  场景2:播放录像,内容是班主任老师谈对同学的看法:“我们班的同学让我很骄傲,我很喜欢我班上的孩子们。XXX同学经常主动擦黑板;XXX同学主动浇花;XXX同学运动会上勇争第一,为班级赢得了荣誉……(教师列举了7名同学的名字和做法)我为我们班有这么多优秀的孩子感到骄傲。”
  让学生寻找为班级争得荣誉的好人好事,进而理解“我”和“我们”的关系,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如果深入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学生和班主任不可能罗列所有做好事的学生,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应该得到认可,而恰恰没有被点到,会作何感想?自认为很受班主任欣赏的学生未被提及,是否会有失落?同时,教师将事件落脚于具体的某些学生身上,很容易树立标杆。当这位学生以后做不到位了,是否会受到其他同学的质疑或排斥?四年级的孩子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尤其是同学和班主任。他们看重这种评价,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孩子会感到失落甚至会受到伤害。
  对此,笔者建议,教学举例应当“对事不对人”,从评价人变为评价事。教师可选择一些做好事的模糊背影(甚至让学生看不清楚);班主任不点学生的名字,而是转为描述:“我欣赏我们班的同学能主动打扫卫生,我喜欢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的积极表现”……从描述人到描述事件,会让每一位做过好事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能获得心理上的认可。由此,班主任和学生表达的不是对某个人做好事的喜欢,而是对所有做好事的人的认可和赞赏,这样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真实与虚拟
  在《“我”和“我们”》这节课中,听课教师针对另一个教学环节也提出了异议: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我”是“我们”中的一员,教师设计了如下情景:秋天到了,班主任想组织我们班秋游。有两个选择:一是爬蒙山;二是到沂河边野炊。同学们考虑一下,你想参加哪个活动?让每位学生都作出选择,并说出理由。之后,教师又继续提问:同学们意见不一致,应该如何解决。学生小组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达成一致意见:爬蒙山。教师又提出:爬蒙山,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了方案,包括时间、车辆、安全、准备的物品,甚至还考虑是否带家长参加等。教师对学生的方案予以肯定并结合方案补充了几点注意事项。最后,布置课后实践作业:一是找一找我们班还有哪些事情做的不好,想一想“我”能做什么?二是把每天为班级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比一比谁为班级做的事情最多,评选“班级最佳小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踊跃,课堂氛围非常好。在研讨过程中,有教师问执教老师,班级真的要组织秋游吗?执教老师说:“我还没上完课就知道这样设计不妥当了。因为这是一个虚假的情景,一下课就有孩子问我什么时候组织秋游,我都不知该如何回答。”诚信是品德课着力培养的良好品质,我们要求学生不说谎,而教师为了课堂的生动或为了完成教学,却对学生撒谎了,这样的课无论如何都是失败的。
  笔者认为,这节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和“我们”的关系,但又不能局限于此。教学不仅要解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责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行的责任。为此,笔者建议执教老师修改情景设计:“同学们,秋天到了,你们想秋游吗?”在学生肯定回答后,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学校考虑安全因素可能不会组织大家秋游,我们是否能设计一个方案来说服学校领导,让秋游成真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选择大家认同的地点、方式,编制可行的秋游方案。
  虽然这依然是一个假设的情景,却没有欺骗的成分。因为最终的结果取决于学生能否提供有利的证据说服领导或老师。教师指导学生编制好方案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我们已经制定了方案,能否推荐几名同学代表,课后找校长和老师说明我们的要求,争取他们的同意?”即使不能成行,校长和老师也会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学生在争取的过程中也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将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更真实,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道德的自主建构。
  (作者单位:临沂市第五实验小学
  临沂市罗庄区教体局
  山东临沂 276017)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通过“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品德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践行自己作为引领者的身份,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真正实现口动、情动、心动。但是作为生活在纷繁复杂社会中的活生生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评判标准,品德课堂让学生动口容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英语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预测,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日益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笔者发现,对于学生预测能力的培养依然停留在表面,呈现出 “假”而“空”的局面。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探讨了 “预测什么”,“如何预测”等内容。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指引下,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方法,以促进预测技能在英语
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是批判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1]。在对话已然成为人们须臾无法逃脱的生存方式的今天,重新审视保罗·弗莱雷的对话理论,阐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发性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依据保罗·弗莱雷的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阐释其对话理论及其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一、
摘 要:校本德育课程对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独特的价值。农村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应基于地区和学校的文化积淀,确立课程核心价值,精心编排内容,以活动推动课程实施,进而构建幸福和谐的校园生活,成就了师生生命的多姿多彩。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本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72-03  德育课程是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体验、践
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也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足见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诸多研究表明,父亲参与有利于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能从父亲身上学到更丰富、更广阔的知识,孩子通过与父亲共同操作器具、探索求知,能逐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而在学校所进行的有关“父
广州市第七十一中学地处侨乡——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这里既有侨民漂洋过海闯世界的深厚文化遗产,又有着作为国际航空经济核心功能区的现代精神,这些都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多年来,学校传承侨乡文化,回应时代发展要求,以“着眼学生终身幸福,奠定未来发展基础”为办学追求,培育具有感受和创造幸福能力的学生,用幸福教育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展指导:积聚幸福的力量  着眼于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强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农产品,认识到衣食之源在农村;  2.了解农民的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农民劳动;  3.了解农业科技化发展,走近农业科学家,激发热爱农村、投身科技农业的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衣食之源在农村,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教学难点  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懂得珍惜粮食和感恩农民,培养对农业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拍摄超市各种生活用品的图片,生活
今夜,白马湖的风又该大了吧?  我独自坐在现代楼宇开着暖气的房间里,冲上一杯茶,边接着远方朋友新年的问候,边游神看着前些日子带全省“领雁工程”美术培训班的学员去白马湖拍回的一些影照资料。  很多次了,我想写那里的风雨,画那里的松竹,但我能写出心中神圣的背影,画出梦里明澈的月光吗?  很多次,我都在仰望中放弃。  我默认,用平静面对也许是最好的朝圣。  可我不死心。  于是,我又来了。带着游春的喜悦
开学初,由于一位班主任突然调走,学校让我接手了这个班。初时,学生沿袭“旧习”,让我颇感头疼和无奈。作为一班之主。应如何在学生面前树立好“领导者”的决策形象,使它成为学生眼中的第一道风景,我认为,上任之初,烧好“三把火”至关重要。   第一把火——公开选举,提升班委素质    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班子”改选,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希望以此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开启班级新的征
唐燕、高德胜:清醒地认识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限度  唐燕、高德胜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尽管现代学校自认为应该责无旁贷地教授道德,然而种种现实因素似乎又在解构此职责,致使其饱受“德育低效”的诟病。现代学校可以进行道德教授,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大规模、划一性的道德教授图景,以及知识化教学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的教育效果,成为现代学校其道德可教性的理由。然而,蕴含在现代学校道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