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要有整体性眼光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oyw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很多教师往往是付出少、回报少。究其原因,与很多教师将文章进行孤立的文本分析有着非常大的关联。任何一篇精彩深刻的文章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将其肢解,就很可能导致学生的“一叶遮目”,进而误解作者的意思,也感受不到文章的整体美,所以,整体性原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
  一、重视课程安排的整体性
  对于每一节课,我们教师都应当将其放置在整个的教学目标里面去思考,从整体出发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能引导学生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思,步步为营。对于一些大篇幅的文章,常见的错误的做法就是将整篇文章按照段落割裂成几个部分,然后分课时将其一步步肢解,等最后讲解完成才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方式严重破坏了一篇文章的整体性,尤其是对于特色分明、精悍深刻的文章。整体性阅读教学要求我们摒弃原来“割裂”文章的做法,倡导打破各段落之间的界限,虽然每个课时也是只完成一项教学目标,但这些目标之间无不是紧随整体,环环相扣。
  例如课文《祝福》的教学,在分课时教学时,不是去划分段落,而是从整体的角度分课时研究整篇文章的人物形象、环境刻画、叙述手法以及思想表达等写作技巧。这样,每一节课都在围绕整体切实地解决问题,最后,所有的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加起来便重新构成了一个整体,整篇文章的讲解也就完成了。假如一篇文章的知识点特别多,它们相互独立,即使彼此割裂也不会影响整体,就可以采取顾此而薄彼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例如课文《七根火柴》,就可以只关注“谁是主角”而忽略文章中的景色烘托;又如课文《药》,由于鲁迅先生主要是对比两个人物死亡的命运来表达对国民性的批判,所以在教学时也只需将重点放在两条线索上,而忽略“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技巧”等内容。这里的忽略并不是忽视,而是抓住文章的主要方向,先将其解决,其余的细枝末节完全可以留待以后解决。
  二、重视选材立意的整体性
  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因此,在带领学生阅读时,要培养他们从整体的角度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隐藏的思想主题。
  以鲁迅先生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为例,鲁迅先生意在通过追忆刘和珍君表达自己的悲愤,重在阐述对反动军阀的控诉,文章的主题在于此。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可能会不注意就把文章的重心放到了刘和珍的上面,对刘和珍的人格、刘和珍与鲁迅先生的师生情不惜笔墨地讲解,其实是背离了文章的整体,错解了文章的“立意”;又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其意在表达马克思对这个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但由于课文语言表达特别优美,有的老师便忽视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却将关注点集中到了一些句子表达上面,这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可能暂时有利于应试考试,但对学生的长期语文学习却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整体是辩证的整体,实际教学中还是要善于辨别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整体的分析就完成了一大半。
  三、重视整体中的“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文章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术语,是指揭示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往往通过这一个词或句子的表达,整篇文章的思想便充分地得到突显,是文章的“眼”之所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寻找文眼,对其进行分析,能快速地感受文章的思想趋向。然而,对文章点睛之笔的分析,不能脱离整体,要联系整篇文章,倘若孤立出来,只局限于词句本身,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例如鲁迅先生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它的点睛句是“活该!”,单拉出来看,这只是一个略带粗鲁的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但倘若联系整篇文章,而且发现它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段而存在,尤其是加上了感叹号,就会感到这句话充满了力量和正义的嘲讽,让人感到畅快淋漓。
  点睛之笔出现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如《荷塘月色》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其中“不宁静”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一层情感基调;有的出现在文章的中间,如《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个“同”字,表达了作者相遇知音,感到命虽不同,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惆怅与感慨;有的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如刚刚分析的《论雷峰塔的倒掉》,一句“活该!”主题立显;更多的是出现在标题里,像《坚强的战士》中的“坚强”。
  整体性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大局观,旨在培养他们分析文章的正确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大胆实践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训练学生快速、准确、全面摄取信息的能力,提升语文阅读水平。
  杨文,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其他文献
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这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小学课堂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让孩子乐于写作呢?   一、仿效课文,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根据单元训练主题,让孩子明确该写什么,并结合本组课文,知道作者怎样来表达这个主题的,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实际上我们教
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
俗语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意在告诉人们人多智慧多,面对某一问题,经过大家商量讨论,就一定能想出最好的办法来。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亦是如此,面对同一个问题,同一篇课文,唯有尽备课组成员集体的智慧,才有可能寻找到更好的途径,写出更科学有效的教案,教者教时方显其卓越的智慧,学者学时方能感受学习之乐趣。那么,教师如何做才能使集体备课更有效呢?笔者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被广大教师称之为难点,其难在学生兴趣不足、素材不足、技巧不足。如何有效提高作文指导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成为了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以情境教学为抓手,提高作文指导综合成效,本文将做简要分析。   一、以下水作文示范创设情境开展指导   许多教师在作前指导中枯燥乏味,简单提要求,学生必然难以产生直观的感知。运用下水作文示范的方式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感受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将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它们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性质、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等,都有本质性的分别。其中的“定篇”,是指那些具有丰厚蕴涵的经典作品,学生重点学习就是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 。作为人教课标版选修科目《先秦诸子选读》所编选的篇目是当之无愧的“定篇”。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
近年,新课改的东风吹遍神州教苑,在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们都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但在新课改实践中也出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上好课,教师们片面追求“新意”,不管“新颖、热闹”过后的实效!我们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不难发现,教师们普遍反映“理论好讲,课难上”这个问题,还是因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内涵把握不准,理解偏颇,从而出现了课堂教学中值得反思的几个问题。 
生态化教学是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学习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中,是和谐的生态体系,系统内每一事物均相互影响,学生在获取知识并寻求个人意义的同时,必须要在他所处的生态体系内寻求平衡,以维持生态层的平衡状态。生态化教学的出现使我们能够换一种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育,并帮助我们重视教育中长期缺失的东西——关注人的生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
诗歌鉴赏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复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较快地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许多人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大多数的探讨者多着眼于技术层面,所以,总是在研究思想感情的若干类,诗歌意象的若干种,努力让学生掌握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等等。这些确实很重要。但是这些知识也是需要积累、内化、融会贯通的,也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积累的。在高三紧张而有限的时间里,在如山的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是当今很多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真实心态,他们不愿涉足诗歌领域。  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是最应该也必须引起学生兴味的体裁。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学着简单而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玩转诗歌赏析?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做了一些尝试。  一.学唱歌、背诗歌、悟情感  学生对音乐的感悟性超强,抓住他们这一特质,教师可以利用歌曲帮助学生记忆、感悟诗歌。  如:邓丽君《淡淡幽情》专
阅读依然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自主性阅读方式进行教学,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以读激趣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每个语文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确保学生有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