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纪: 要细心\长远地培育市场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lc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在《梦回大清》、《步步惊心》等穿越言情小说的引领下,大陆掀起“新言情小说”热潮,带动同类小说的热销。这股热潮的背后推手,就是大陆首个女性阅读专业出版品牌——“悦读纪”。本刊就华文言情小说的相关问题访问了“悦读纪”掌门——侯开。
  书香:说起言情小说,大陆80后读者,青少年时候读的都是港台言情小说作家的作品,你如何看待大陆言情小说和港台言情小说的变化?
  侯开:实际上“言情小说”这个概念是从台湾传过来的,基本的内涵是小女生看的、灰姑娘梦的爱情小说。台湾的言情小说基本在8-10万字,在八十年代非常畅销,以琼瑶、席绢引领。以后,亦舒、张小娴等一些香港作家的作品引入大陆,她们的作品在言情小说大类里,可以归为都市言情小说,这类小说在相对现实的背景下,和女孩子讨论如何面对爱情、婚姻和家庭,讨论如何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去寻找爱、经营爱,这类小说跟台湾传统意义上的言情小说有一些不一样。
  为什么进入新世纪之后,台湾的言情小说在大陆流行不起来?因为台湾那边的言情小说创作模式化太重了;同时,它们的作品在情节、描写上太简单,字数也偏少。2000年以后,网络的发达和普及让大陆女性的视野更加开阔,她们对于梦想、爱情、生活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台湾言情小说已经无法让她们产生共鸣。而这个时候兴起的大陆言情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表达,更有深度,也更符合大陆女性读者的阅读口味,而且在成长环境上,读者与作品之间有代入感和紧密感。
  书香:“悦读纪”旗下有许多签约的作家,你们是如何发掘作者的?
  侯开:网络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的作者大多数都是从网络挖掘出来的。网络是一个公共的平台,它有交互性,故事写得好,会有网友叫好,写的不好会有人拍砖。在这个平台下,一些女孩子讲故事的能力会被激发出来。我们旗下80%的作者的处女作是通过我们得以出版。藉由出版的方式,作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也把自己的特长兴趣发挥出来,有些时候,这种经济上的回报甚至高于她们从正式的工作所获得的回报。我觉得,这对大陆女性新言情的创作和繁荣起到了很关键的推动作用。
  书香:在发现这些作者之后你们如何去打造她们,去塑造品牌?
  侯开:我们主要采用跟踪打造法。比如《梦回大清》,这是作者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标杆性的作品,在同类别的作品宣传的时候,在媒体报道的时候,这本书会被不断地提到。喜欢看小说的女孩子就会好奇,这到底是一本怎么样的小说,然后她就去买。
  女性读者在图书消费方面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分享性。当她读到一本很不错的小说的时候,她会很积极主动地去向身边的闺蜜推荐。《梦回大清》这本书刚开始的印量才两万册,它是靠口碑效应,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被读者广为知道的,目前的销量达到三十万册。我们打造作者就是靠反复不断地推广,靠读者的口碑,通过这样一步步的维护,把作者打造起来。
  书香:你刚才提到在港台言情小说“统治”大陆市场的时候,有很多知名的作家,现在大陆新言情小说市场,有没有一些明星级的作者?
  侯开:还是有一些在市场上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作者,比如辛夷坞、顾漫、桐华、明晓溪、金子、桩桩等。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还在培养中,比如我们正在着力打造辛夷坞。
  要培养一个作家,需要不断地督促她去写作;最好的状态是,她一年能够出版两部作品,如果有三部有质量保证的作品那更好。写一部的话,大家很容易遗忘她,因为现在的选择太多了,读者没有办法在一个作者身上等待太久。两部的话,等于每半年这个作者就有新作品推出,这样出版社就可以不断地跟踪打造、宣传,读者也会去关注。如果时间太长没有出作品的话,积累的人气就会散掉。等到这位作者有五六部作品出版后,她也就有了稳定的读者基础,人气就会累积起来。
  书香:有报道显示2009年后,大陆新言情小说的销量有下滑趋势,你们是否受到影响?
  侯开:我们也感觉到这种趋势,但我觉得这跟大陆出版行业的弊端有很大的关系。女性言情小说的市场是客观存在的,目前市场的下滑我觉得是因为有人在捣乱,我们是致力于长期打造这类出版品的,所以不会做任何的短期行为。我觉得大家可以共同来做这个市场,但是一定要控制好作品的质量,要对读者负责。如果这个市场的产品质量很好,实际上读者群是会越来越壮大,市场会越来越繁荣的。可是,读者的鉴别能力是有限的,她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作品,再判断哪一本书是好哪一本书是坏——如果你不把关好质量,出版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读者就会对这类型的小说产生不好的印象,就不会继续关注这类作品。
  书香:您对这类小说未来的市场发展有怎样的建议?
  侯开:读者是一直在变化的,你必须有新的东西出来才能不断地吸引她。穿越类的作品,读者看了十本可能还可以,如果看五十本、一百本她就会腻了,还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要不断地让读者感觉到新意,有新的心理体验,才会不断地去购买和阅读——这对品牌的培育,对作者,才有价值。说到底,还是需要细心地去培育,就像种地一样,如果是粗放式地去经营就会“沙漠化”。
  悦读纪要做市场的培育者,引领市场者,要把这块市场培育好。我看到一个资料,美国2008年的时候,出版了7311种浪漫小说,销售额是13.7亿美元,从2004年-2008年,它们的这类产品销售额稳定在13-14亿美元,图书的品种也稳定在7000册左右,当然他们的阅读市场比我们的要成熟和稳定太多,但是只要我们肯去培育,让读者有好的阅读体验,阅读力就会上升,这个市场是可以做起来的。
其他文献
“年终大扫除,清出几十本不再需要的书。虽说不再需要,但感情仍在,不忍相弃,想为它们寻找理想的新主人。这时脑海浮现‘茉莉’两字,觉得那是旧书最好的归宿。”这是网友阿孝在部落格上写下的话。他脑海中浮现的“茉莉”,是一家二手书店。  1992年,来自金门的蔡家兄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接手了当时台湾最大的旧书市场——光华商场里一家歇业的旧书摊店面。初入行时,因为对市场不甚了解,旧书店的生意一直没有起色,
期刊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哪。——中禅寺秋彦  已故的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其著作《洁净与危险》(中译版:民族出版社)中指出,人类是追求分类与秩序的社会性动物,对于无法分类之事物,往往会被视为不洁。举例来说,装在碗里的饭掉落到地面上之后,就被视为肮脏不可食用的。肮脏感的形成并非地面比较肮脏,而是地面不是用来承载食物的容器。  妖怪,某种程度上来说,乃是前科学时代的人类,用来说明、解释、定位那些明
期刊
文字的循环    最近看了一部生态电影,电影说了一个有趣的观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刚刚好,所以水没有结成冰,也没有化成蒸汽,而能成为动植物可以饮用或吸取的液态,地球因此适合生物居住。  对我来说,这个观念可以套用在编辑工作上:许多作家写的文字太冷。因此凝结成冰,读者想要理解,需要强大毅力或热情才可能消化;而有些作家写的文字太轻,蒸发成气体,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编辑的工作就是把整个作品放在适当的位置,把
期刊
有人说,“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可见亦舒在爱情小说领域的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日前大手笔买断亦舒作品在大陆的版权,正是看重“永恒的师太”的魅力。而作为致力于女性阅读的出版者,从合作方香港天地的身上,吸取什么有利于开拓大陆爱情小说市场的经验呢?本刊邀请亦舒系列小说的选题策划主编钱丽来谈谈她对亦舒及本土爱情小说作者的观察和思考。  书香:亦舒的作品以前也有大陆出版社引进过,贵社目前成为大陆唯一亦舒书
期刊
《鲁迅印谱》被称为建国后中国印坛的经典代表作。钱君匋先生用篆刻的形式,将鲁迅先生一百多个笔名全部刻出,既继承了从上古至明清中国篆刻艺术的精华,又在方寸之中巧妙地表现了鲁迅精神。  在二十世纪上海的文人圈里,钱君匋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人。他既擅水墨丹青,又好篆刻治印;既精于封面设计,又长于音乐创作:书法也独树一格,人有称为“五绝”者。但我以为,他实在可称全才。——他还广涉文学、编辑、出版、收藏等领
期刊
季羡林先生过世后,我见到白化文先生有副挽联曰:“声闻九译三千士,谱录无双五百年”,套用了孔门弟子三千的典故。季先生1947年创立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迄今弟子当不止三千,因而此联并不能说是谀颂太过。  但哲人其萎的同时,仔细想想,季先生“九译”之学,也就是梵文及中亚古文字之学。在今天究竟有没有如孔门弟子般普传于世、影响遍及中国呢?东方语文学界诸贤达固然各有艺业,造诣可观,然而整个社会对印梵文化恐怕仍
期刊
永和·小小书房  空间小小、人力少少,但有大大志愿  书、咖啡、轻食,很多好玩的艺文活动,在地经营,慢慢生活。  创办时间:2006    单向街  谈及十大外的那些遗珠,《单向街》总是在那,盘踞档案中的一个小方格,顽强地延伸着它的性格──静默而不容忽视。它以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吐出一个又一个蔓延在城市里,街角边,或是屋中一隅的细节,在叙述之后,看似随意地落上一针作结,起初无所觉,愈往后读,愈是隐然
期刊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访问之书,它由著名的文化人梁文道执笔写成,虽然就受访者和访问主题来说,都是梁文道有兴趣知道的事物,不过成就这本书原因很简单——《读书好》杂志编辑替他增添了一个访问专栏。由他全权负责。  “作家访谈录”往往能迫使被访者说出平日没说的话,或对自己的作品和见解作解释。而梁文道的《访问》,则如幅标题《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所示,让这些浸淫在书海多年,对社会及创作有一定看法的“书人”,说出读书
期刊
读怀特的书信集之前,我正在重温波兰诗人米沃什的那本词典,其中收录的最后一个词是“消失”:因为我们生活在不断流逝的时间中,所以一切都会消失,如动物、风景和树木。尽管对生的信仰超越坟墓,米沃什如是说,但人也在消逝,那些熟悉的面孔、手势和话语一点点在我们的记忆中变成空白,再也不会有人出来作证。携着一丝丝幻灭合上书,打开了《最美的决定》,没想到猝不及防又体验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惆怅。  那是怀特在1976年写
期刊
我从没见过爷的父亲,也就是在福州话中,我必须唤“大公”的曾祖父。  其实对大公的印象极为薄弱。记忆中,小学时曾经在一次翻阅家里的老相片后,无意发现两位面容颇为熟悉亲切,却从未见过面的长辈。相片是黑白大头照,我好奇地询问影中人的身份。爷才悠悠的说:“那是我爸爸妈妈啊!”  1991年和堂兄随着爷返福州隔壁的闽侯,那是爷打小生长,读书婚娶的故乡。在老家的厅堂,面对着大门的墙壁上,挂着两幅采坐姿的全身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