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理论是对美术之理的思考与论述,最初是涉及到哲学的发问与解答。主要探讨美术的起源、意义以及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等多方面的审美关系,探讨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等。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美术理论与美学最为接近,是美学的分支,很多理论学家甚至认为其人文地位可等同于哲学。近十年,国内很多民办高校陆续开设美术学专业,作为一门“资深”的学科专业,艺术理论方面教育不可忽视,而艺术理论课程的设置,影响到了美术学专业学生基本理论水平和审美认知。美术学专业课程在民办院校课程设置是否要与国内公办老牌院校相一致?尤其是现有的美术学专业理论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这些均是本文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关键词:美术学 理论课程 课程建设
一、美术学溯源
(一)美学起源
美术学一词来源自德文,德国人鲍姆加登在著书时,称其为“美的科学”。在那时“美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概念。20世纪初,日本人首次以汉语名“美学”将其翻译过来,并在1907年以前传入中国。
古代中国,没有“美学”这一明确概念,虽然具备理论形态的造型艺术,但主要是画论与书论。中国古代,画论与书论常被理论家们合并而论,且前后相系。被称为“画学”或者“书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画论常常是作为指导和联系创作实践的一种理论体系出现,涉及到阐释、源流、事理、观念、品位等,因此,中国画学,古时品评议论及理法文章,均属“理论”。
(二)美术学学科概念“美术学”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学科概念,意味着“美术”研究将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专业美术院校和艺术研究院设立了“美术历史与理论”的学科名称,至此,美术理论才进入学科建设的门槛。
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决议,改称“美术历史与理论”为“美学术”,并向全国正式颁布。
作为二级学科的“美术学”,基本上包含原先的“美术”系列,从术科到学科,意味着学术含量增强,学术品质有所提升。在二级学科的大系统内,美术理论和创作实践还是一个整体,只是更强调了美术的本体性研究和学科独立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关系,促使技艺性学科在建制上不断完善。由此,美术理论亦开始以学科的名义真正进入学术系统。
二、高等院校美术学理论课程设置
美学如果停留在艺术理论系统,还有既成的西方或者日本的规范可以遵循,但到了“美术学”,而且是作为学科专业的话,那一切必须重新链接,规范,定位,确保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选择是学科最明显的标识和风向标。在美术学院,除了最基本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之外,有关的理论课程大概为艺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设计简史、美术鉴赏等,均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的共同课,这种状况几十年不变。以艺术概论这门课程为例,全国的艺术类院校,几乎都把这门课程定为基本理论课程,而教材的选择上,早期是译制苏联涅陀希文所著的《艺术概论》,后来教材的选择则偏重国内学者著述教材,诸如黄忏华的《美术概论》、上个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组织编著的《藝术概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教研室编写《美术概论》,以及彭吉象所著《艺术学概论》等。以上教材不一而同,纵观所谓概论,一为基本原理的闡述,二是历代理论的通诠,三是基本范畴的解说,藉此进入历史文本研究。
三、理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它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它与学科建设相互依托,成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美术学专业一直是我院(大连艺术学院,以下均简称“我院”)的主要专业,理论课程占据了很大比重,为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继续深化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工作文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考核手段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应须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把我院美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理论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确保现有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将来的就业需要,并按照新大学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坚持标准,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不断创新。另外,还要及时合理的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建设,注重实效”的课程建设方针。做好所有的必修课程的相关课程建设及教材选定工作;并将各类课程实行分级课程建设,即分一般课程和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三部分开展。做好基本的课程教学,进一步开展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教材选择和更新更为合理和科学化。
四、美术学专业理论课程建设方案和可行办法
美术学专业理论课程建设,应确立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涉及到的教学大纲、教材、参考资料、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案、课后作业等都要有明确的规范。培养方案作为整个教学的最重要核心部分,理论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课程展开。
1.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以本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托,教学大纲需专业且细致。教学大纲能指导和规范专业教学过程,应包含有几个方面:
首先,反映本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规定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及知识结构体系等,以及与后续的课程的紧密联系。
一个合格的教学大纲应是既有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基本技能(应该掌握的)及其教学、实践训练(可操作的)的实施方案,又尽可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和趋势。
如何确保教学大纲能够完整且可操作性强?笔者认为应体现出以下三点:
(1)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个性发展);
(2)循序渐进,(学科的知识体系发展); (3)相互匹配,(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整体知识构成的关系)。
除此之外,要确保教学大纲的结构完整合理,包含一系列要素,诸如课程目标、地位与作用、目的要求、教学手段与方法、具体的课时分配(理论、实践)、课后作业、实践环节、参考书目、与教学大纲相匹配的考试大纲等。这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套相对完备的教学大纲。
2.具有一套完整的,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选用或自编的合适教材(讲义)。
教材或者讲义需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前瞻性和经典性等原则,并逐步完善相配套的辅助教材或者参考资料,包括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及反映学术发展的文献等。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的主动性。不单纯依靠“教師讲、学生听”,这样的陈旧“套路”。
以我院为例,理论课程所选用教材均能确保大部分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古画修复装裱方向除外),对已经选用的教材,在使用过一年以上,要总结使用意见。还会在往届使用过该教材的学生中做调查问卷,来确保教材后续的可使用性。
3.具有一套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建立起能形成高效运行的教学工作状态的机制,制订严密的规范化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教学进度、教学日志、各章节教学要求以及讲授、课堂讨论、作业练习、参观见习、实训、实习(美术理论研究方向)、课程设计等各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我院美术学专业理论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能注重积累教学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切磋,积极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改变满堂灌的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理论授课能力。在大多数的美术学理论课程进行中,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课几乎成了理论课程的惯性上课模式,长期下来就有极大的可能,导致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厌倦和麻木,因为没有了参与和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手法过于陈旧,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集思广益,在确保正常课程的知识讲授的基础上看,将理论课程进行的生动、趣味。
4.有一套科学、规范、严格的考试制度。我院美术学专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严格按照理论考试大纲要求来完成考试。考核内容的深广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考核方法适合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做到科学化、多样化,对考核结果及时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或改革意见;注意提高命题质量。
我院美术学专业正在积极建设自有试卷库或试题库,每学期都会更新和补充,并均配有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防止泄题、漏题情况发生,完整且系统的试题库可以有效的丰富期末试题资源,做到可循环性。更新考试方式也是我院目前研究的重点,以往的理论课程考试,几乎都以期末试卷方式考核,形式单一枯燥,且很容易抹杀学生在學期上课过程中的兴趣和斗志。是否可以尝试多种考试方式?小组模拟还是自拟题目研究?这些都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5.有一支高水平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均合理的,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个人专业能力和修养,课程教学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且能做到一门课程全程完整授课。另外,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等教学任务也能严谨无误的完成。课下积极进行教学总结讨论研究,坚持相互听课、观摩教学、评价教学等。
参考文献:
[1]樊波.美术学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闫立川.中国美术史略[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3]李云峰.美术理论基础及其运用研究(高校艺术)[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4]丁宁,李凇.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邵大箴.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回顾与展望[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关键词:美术学 理论课程 课程建设
一、美术学溯源
(一)美学起源
美术学一词来源自德文,德国人鲍姆加登在著书时,称其为“美的科学”。在那时“美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概念。20世纪初,日本人首次以汉语名“美学”将其翻译过来,并在1907年以前传入中国。
古代中国,没有“美学”这一明确概念,虽然具备理论形态的造型艺术,但主要是画论与书论。中国古代,画论与书论常被理论家们合并而论,且前后相系。被称为“画学”或者“书学”。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画论常常是作为指导和联系创作实践的一种理论体系出现,涉及到阐释、源流、事理、观念、品位等,因此,中国画学,古时品评议论及理法文章,均属“理论”。
(二)美术学学科概念“美术学”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学科概念,意味着“美术”研究将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专业美术院校和艺术研究院设立了“美术历史与理论”的学科名称,至此,美术理论才进入学科建设的门槛。
上个世纪90年代,经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研究决议,改称“美术历史与理论”为“美学术”,并向全国正式颁布。
作为二级学科的“美术学”,基本上包含原先的“美术”系列,从术科到学科,意味着学术含量增强,学术品质有所提升。在二级学科的大系统内,美术理论和创作实践还是一个整体,只是更强调了美术的本体性研究和学科独立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关系,促使技艺性学科在建制上不断完善。由此,美术理论亦开始以学科的名义真正进入学术系统。
二、高等院校美术学理论课程设置
美学如果停留在艺术理论系统,还有既成的西方或者日本的规范可以遵循,但到了“美术学”,而且是作为学科专业的话,那一切必须重新链接,规范,定位,确保更符合中国的“国情”。
高等院校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选择是学科最明显的标识和风向标。在美术学院,除了最基本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之外,有关的理论课程大概为艺术概论、透视学、解剖学、设计简史、美术鉴赏等,均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的共同课,这种状况几十年不变。以艺术概论这门课程为例,全国的艺术类院校,几乎都把这门课程定为基本理论课程,而教材的选择上,早期是译制苏联涅陀希文所著的《艺术概论》,后来教材的选择则偏重国内学者著述教材,诸如黄忏华的《美术概论》、上个世纪80年代初文化部组织编著的《藝术概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教研室编写《美术概论》,以及彭吉象所著《艺术学概论》等。以上教材不一而同,纵观所谓概论,一为基本原理的闡述,二是历代理论的通诠,三是基本范畴的解说,藉此进入历史文本研究。
三、理论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它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它与学科建设相互依托,成为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美术学专业一直是我院(大连艺术学院,以下均简称“我院”)的主要专业,理论课程占据了很大比重,为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继续深化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工作文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学考核手段和教学管理水平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应须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把我院美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理论课程建设作为学院教学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确保现有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将来的就业需要,并按照新大学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坚持标准,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不断创新。另外,还要及时合理的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实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建设,注重实效”的课程建设方针。做好所有的必修课程的相关课程建设及教材选定工作;并将各类课程实行分级课程建设,即分一般课程和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三部分开展。做好基本的课程教学,进一步开展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教材选择和更新更为合理和科学化。
四、美术学专业理论课程建设方案和可行办法
美术学专业理论课程建设,应确立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涉及到的教学大纲、教材、参考资料、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案、课后作业等都要有明确的规范。培养方案作为整个教学的最重要核心部分,理论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课程展开。
1.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以本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托,教学大纲需专业且细致。教学大纲能指导和规范专业教学过程,应包含有几个方面:
首先,反映本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规定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及知识结构体系等,以及与后续的课程的紧密联系。
一个合格的教学大纲应是既有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基本技能(应该掌握的)及其教学、实践训练(可操作的)的实施方案,又尽可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和趋势。
如何确保教学大纲能够完整且可操作性强?笔者认为应体现出以下三点:
(1)因材施教,(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个性发展);
(2)循序渐进,(学科的知识体系发展); (3)相互匹配,(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生整体知识构成的关系)。
除此之外,要确保教学大纲的结构完整合理,包含一系列要素,诸如课程目标、地位与作用、目的要求、教学手段与方法、具体的课时分配(理论、实践)、课后作业、实践环节、参考书目、与教学大纲相匹配的考试大纲等。这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套相对完备的教学大纲。
2.具有一套完整的,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选用或自编的合适教材(讲义)。
教材或者讲义需要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前瞻性和经典性等原则,并逐步完善相配套的辅助教材或者参考资料,包括图书资料、音像资料及反映学术发展的文献等。另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的主动性。不单纯依靠“教師讲、学生听”,这样的陈旧“套路”。
以我院为例,理论课程所选用教材均能确保大部分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或者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古画修复装裱方向除外),对已经选用的教材,在使用过一年以上,要总结使用意见。还会在往届使用过该教材的学生中做调查问卷,来确保教材后续的可使用性。
3.具有一套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建立起能形成高效运行的教学工作状态的机制,制订严密的规范化的教学实施计划,包括教学进度、教学日志、各章节教学要求以及讲授、课堂讨论、作业练习、参观见习、实训、实习(美术理论研究方向)、课程设计等各教学环节的安排。在我院美术学专业理论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能注重积累教学经验,取长补短,相互切磋,积极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改变满堂灌的传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素质和理论授课能力。在大多数的美术学理论课程进行中,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课几乎成了理论课程的惯性上课模式,长期下来就有极大的可能,导致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厌倦和麻木,因为没有了参与和互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手法过于陈旧,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应集思广益,在确保正常课程的知识讲授的基础上看,将理论课程进行的生动、趣味。
4.有一套科学、规范、严格的考试制度。我院美术学专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严格按照理论考试大纲要求来完成考试。考核内容的深广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考核方法适合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做到科学化、多样化,对考核结果及时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或改革意见;注意提高命题质量。
我院美术学专业正在积极建设自有试卷库或试题库,每学期都会更新和补充,并均配有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防止泄题、漏题情况发生,完整且系统的试题库可以有效的丰富期末试题资源,做到可循环性。更新考试方式也是我院目前研究的重点,以往的理论课程考试,几乎都以期末试卷方式考核,形式单一枯燥,且很容易抹杀学生在學期上课过程中的兴趣和斗志。是否可以尝试多种考试方式?小组模拟还是自拟题目研究?这些都是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5.有一支高水平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均合理的,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个人专业能力和修养,课程教学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且能做到一门课程全程完整授课。另外,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等教学任务也能严谨无误的完成。课下积极进行教学总结讨论研究,坚持相互听课、观摩教学、评价教学等。
参考文献:
[1]樊波.美术学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闫立川.中国美术史略[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3]李云峰.美术理论基础及其运用研究(高校艺术)[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4]丁宁,李凇.2011年北京大学美术学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邵大箴.中国现代美术理论批评文丛[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6]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回顾与展望[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