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要顺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理念的目标,课堂模式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下面笔者谈谈新课改给物理课堂带来的变化。
一、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教材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到实处。
2.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教师要创新地处理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横向开放与纵向开放,注重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践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中,学会学习、思考、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应做好以下几点:
(1)横向开放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材料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引出,这种“打通”学科的做法,使学生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辨证观,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如教学“天然放射现象”和“原子核结构”时可以与化学学科中的“元素周期表”相联系;教学“光的色散”可以先从美术学科的“色彩的构成原理”讲起。
(2)纵向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引申和拓展,注重物理内容的前后联系和深化,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进一步探索的通道,也是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的重要方面。例如,关于测量导体电阻一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介绍了欧姆表和伏安法,教学中可以围绕此内容介绍替代法、比较法、补偿法等。
(3)联系生活实践开放教学内容。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想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初步解决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物理化、物理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信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开放的课堂。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1.课堂提问“主动化”,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化。
新课程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而学习物理必须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教材只是一个媒介,所涉及的问题是有限的,要想更好的学习,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把眼界放宽,置身于自然和社会,随时随地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对于不懂的问题要问个究竟、探个明白。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应地转变为探究式。
例如:教学《牛顿第三定律》一节时,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都是由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得出。定性的:玩具汽车尾部系一个鞭炮(去芯的),随着火药的燃烧喷出,汽车向相反方向运动,探究得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同时性、方向关系;学生通过拉橡皮筋、对拉弹簧秤得出方向关系、异物关系;定量的:对拉弹簧秤由示数得出大小关系,这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了过去被动、僵化的机械记忆。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有的学生马上联系到实际问题,拔河比赛,甲队胜乙队,甲队的力比乙队的力大,学生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出现了质疑,这样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又产生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老师画出了受力示意图,拔河胜与否是看受到的拉力与地面摩擦力的关系,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观察到,实验室的厚窗帘分两层,内红外黑,他马上质疑,是随意的还是有其原理?表面上看,他所提的问题与本节实验课毫无联系,但他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吗?于是我给他介绍了光学的相关知识,黑色能吸收各种频率的可见光,而红光波长最长,内侧为红色,目的是吸收透过的红光,这样的窗帘拉上后,能接近暗室的效果。
课改后,在课堂上像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即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实验材料“群体化”,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变。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改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和非知识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一、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教材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到实处。
2.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教师要创新地处理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横向开放与纵向开放,注重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践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中,学会学习、思考、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物理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应做好以下几点:
(1)横向开放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材料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引出,这种“打通”学科的做法,使学生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辨证观,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如教学“天然放射现象”和“原子核结构”时可以与化学学科中的“元素周期表”相联系;教学“光的色散”可以先从美术学科的“色彩的构成原理”讲起。
(2)纵向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引申和拓展,注重物理内容的前后联系和深化,使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进一步探索的通道,也是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的重要方面。例如,关于测量导体电阻一节的教学内容,教材介绍了欧姆表和伏安法,教学中可以围绕此内容介绍替代法、比较法、补偿法等。
(3)联系生活实践开放教学内容。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学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想方法。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能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初步解决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生活经验物理化、物理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易于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信心,这样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开放的课堂。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1.课堂提问“主动化”,学生学习方式探究化。
新课程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而学习物理必须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教材只是一个媒介,所涉及的问题是有限的,要想更好的学习,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把眼界放宽,置身于自然和社会,随时随地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对于不懂的问题要问个究竟、探个明白。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应地转变为探究式。
例如:教学《牛顿第三定律》一节时,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都是由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得出。定性的:玩具汽车尾部系一个鞭炮(去芯的),随着火药的燃烧喷出,汽车向相反方向运动,探究得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同时性、方向关系;学生通过拉橡皮筋、对拉弹簧秤得出方向关系、异物关系;定量的:对拉弹簧秤由示数得出大小关系,这种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了过去被动、僵化的机械记忆。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学生思维活跃,有的学生马上联系到实际问题,拔河比赛,甲队胜乙队,甲队的力比乙队的力大,学生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关系出现了质疑,这样需要探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又产生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最后老师画出了受力示意图,拔河胜与否是看受到的拉力与地面摩擦力的关系,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
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时观察到,实验室的厚窗帘分两层,内红外黑,他马上质疑,是随意的还是有其原理?表面上看,他所提的问题与本节实验课毫无联系,但他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吗?于是我给他介绍了光学的相关知识,黑色能吸收各种频率的可见光,而红光波长最长,内侧为红色,目的是吸收透过的红光,这样的窗帘拉上后,能接近暗室的效果。
课改后,在课堂上像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们的注意力立即就被吸引到焦点上来了,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搜集实验材料“群体化”,学生实验活动落实处。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照此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改变。课改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改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和非知识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