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处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中的动态学科,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配合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扩充自身的教法。本文主要讨论针对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遇到的问题,在抓住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和特点的情况下,如何改革教育思路,结合分层式教学、精讲多练、任务驱动式教学等多种途径,做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素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思路;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渗透到人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改造自然、发展科学、创造文化的新工具,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国家各行业人才的储备基地也首当其冲地接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各种考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是高等学校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不同层次所需求的“信息人才”已成为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首要目标。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占了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很大的比重。我们来看这样一些数据:(1)到1990年,我国社会对计算机专门人才的需求达到50万人,而真正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到5万人。(2)全国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60多万人,其中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1万多人,其余超过98%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3)全国高等学校有一千多所,这其中设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只有一百多所,而这一百多所高校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占到全校总人数的98%甚至更多。再者,实践表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例如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科:数据库,网络,软硬件等,一方面要从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培养和发掘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不可小觑的一面,就是要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兼顾培养和发掘相关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不仅着眼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占的人数比重上,还要着眼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科性质上。计算机应用涉及各个领域(例如:经济、建筑、机械、化工、艺术……),当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所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很多时候要既具备计算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知识,而高校中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正是这样一支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相当一部分工作岗位上的计算机精英都是从本身的非计算机专业跨专业自学成才或者将计算机知识融合到本职工作中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看来,在高校中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尤其抓好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了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作为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育从理论上讲是可以达到我们理想中的乌邦托,然而在现实中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时候总会面临许多突发的现实问题,这些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呈现的多元化特点。
(一)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深浅不同
以本校学生为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全校各院系大一新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对于告别高中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每个人对于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了解各有不同,可谓良莠不齐。有些学生可能对计算机一向抱有兴趣,因此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对计算机操作或相关知识颇有了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很多学生的家里都具备条件购置台式机甚至笔记本电脑,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都略知一二,例如上网聊天、收发邮件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或者由于当地中学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于对计算机还是完全陌生的。由此可见,受到各种客观因素和主管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时将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生源。因此,如果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味地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将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因为一方面,“层次高”的学生觉得讲授的内容过于浅显,激发不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层次低”的学生觉得讲授的内容过深理解不了,从而打压了追求新知识的积极性,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背道而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加快,计算机应用普及的广度也在不断拓宽,计算机信息化在不断地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这样的发展趋势引导计算机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翻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本可以看到,从计算机发展理论到软硬件结构,从计算机网络知识到基本的编程语言,从Windows基本操作到数据库构建,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涵盖的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同时又非常宽泛,没有哪一部分知识是深入研究的,这一点有利也有弊。有利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广泛的计算机知识领域;弊端在于,容易使计算机教学变得枯燥生硬,课堂上教师变成主角,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忽略了各种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知识的启发性,学生可能像听说书一样听完了一堂课,而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措手不及,不知道该用何种计算机知识去解决。
(三)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和动力不尽相同
有很多个因素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时投入的精力和兴趣或多或少。现在很多高校都会将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与否与学生的学位挂钩,这就客观上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动力来自于应试,这就意味着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考点复习中去,而很多的计算机教学也不得不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方向,而忽视了计算机应用的本质。以本校为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院系大多为非计算机专业院系,这些学生来自于艺体、经管、机械、化工等各个专业,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学习计算机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因而学习计算机的兴致不高。再者有一部分学生热衷于聊天、网游,但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了解仅限于简单的游戏操作,对更进一步的计算机知识是茫然的,甚至连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办公软件都不会操作。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法改革和思路的探讨
在这里,主要针对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如何改革如何完善进行思考和探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应当和其他学科一样,讲究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应当以“计算机应用”为出发点和目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可能像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样,能够对某一计算机领域做过多的深入探讨和研究,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其工作岗位的技能需要与计算机的联系也各有不同。因此,把握“计算机应用”环节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应用”应当是以计算机理论为指导和基础,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制定和发展起来的“应用”。例如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用计算机进行CAD制图,学习艺术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3D或者Flash软件制作图文动画,学习金融管理的学生更倾向于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等。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并不是一句空话,“知识”和“工具”的配合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
(一)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
大学课堂不能再出现高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主动让出主角的位置,而转做引导者这一角色,传统一对多式的“说书”法讲授已不见效果,也无法与现代的大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学改革的一项重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兼顾到学生的心理,在观点上使学生能够与之产生共鸣。传统的“黑板 书本”式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落伍”的一面,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流和宠儿。通过幻灯片、大屏幕、视频动画等多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生硬的计算机理论和枯燥的文字代码,将毫无生气的平面文字变为三维立体的有声有色的图像动画,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效应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上机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精讲多练”是一个提高计算机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上老师着重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留一些思考题作为上机练习的要点,这其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起到辅助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何用Excel制作表格和报表,如何利用Access建立小型数据库等。和任何能力一样,经常上机操作,自然能够对电脑知识熟能生巧。在这里,教师也要不断启发和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素养和认识,遇到问题能够自然地想到使用哪种计算机知识去解决。有条件的学校或学院也可以采取“分层”式计算机教学,针对入学的新生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可以开设计算机“基础班”和“进阶班”。对于“基础班”的学生,可以从零开始,从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讲起,带领其逐步领会知识的含义,手把手地教其计算机基本操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进阶班”的学生,可以跳过基本理论,从实际应用入手,培养这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种“分层”式教学指的是“个性化”培养,对于学生中掌握知识深浅不同的“两极”现象,教师不妨多奉献一点,拨出一些精力单独对这些学生“开小灶”,对于计算机知识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或者鼓励其报名一些例如CCNA、CCNP或者MCSE之类的高含金量考证,对于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多鼓励,启发他们进行问题思考和分析,使之树立信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思考问题模式。这样的两种“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一刀切”,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有效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
(二)建立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除了教师的作用以外,高校和相关院系也应当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每个教室配备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环境,定期更换机房的老旧机器,更新上机操作系统和软硬件资源,并且学校也应当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帮助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提供给学生更充分的实践机会,我校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http://211.65.116.21),如下图所示。住校的学生可以很方便地登陆校园网进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巩固学习成果,走读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申请VPN输入账号和密码随时随地登陆校园网获取学习资料。
(三)更新教学手段
这需要高校课程领导小组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过分强调计算机的重要性反而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拓宽思路,放弃原先的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证挂钩的做法。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校都将从等级考试的枷锁中释放出来,学生因此能够放掉“包袱”而去自主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听课“零负担”,学习知识变得更加轻松;教师讲课也“零负担”,从而能够旁引博证,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计算机知识。这些都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和“情感教学”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任务驱动”式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教师对于当堂的学习留下一些问题或者小任务交给学生课下处理和解决,可以是搜集相关计算机信息,也可以是几个作业题等,有了任务有了目标,学生自然找到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另一方面,“任务驱动”式还指的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引导他们制作财务报表或者合同企划之类的文档,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指导其应用图像、动画等处理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各类学生找到计算机知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切入点了,自然就产生了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针对一小部分爱玩游戏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来说,运用“情感教育”可以获得教学上的双赢。首先,对于这部分学生,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必要手段,但是过分的指责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厌学的情绪,加深师生间的矛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在“情感教育”中适当地把握批评与鼓励的分寸,使批评与关心相辅相成,让学生不光感觉到教师的威严,也能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真挚和关爱之情,有助于这部分学生认识自身不足从而转变学习态度。
四、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不断探讨和改革的一项课题,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水平任重而道远,其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中,并且已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作用力,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时刻感受到肩膀上担子的重量,时刻铭记着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义与使命。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更新,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我们要抱着一颗活到老学到老之心,不断充实自我,才能更好地守卫自己的岗位,培养出新时代下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颖,姜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林丽娜.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
[3]周维武.计算机应用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教育思路;计算机应用能力
一、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经渗透到人类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改造自然、发展科学、创造文化的新工具,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高校作为国家各行业人才的储备基地也首当其冲地接受着“信息时代”带来的各种考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是高等学校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不同层次所需求的“信息人才”已成为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首要目标。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实际上占了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很大的比重。我们来看这样一些数据:(1)到1990年,我国社会对计算机专门人才的需求达到50万人,而真正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到5万人。(2)全国高校每年的招生人数60多万人,其中计算机专业招生人数1万多人,其余超过98%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3)全国高等学校有一千多所,这其中设立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只有一百多所,而这一百多所高校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占到全校总人数的98%甚至更多。再者,实践表明,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例如一些计算机专业学科:数据库,网络,软硬件等,一方面要从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培养和发掘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不可小觑的一面,就是要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兼顾培养和发掘相关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不仅着眼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占的人数比重上,还要着眼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科性质上。计算机应用涉及各个领域(例如:经济、建筑、机械、化工、艺术……),当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所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很多时候要既具备计算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知识,而高校中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正是这样一支人才队伍的后备力量,相当一部分工作岗位上的计算机精英都是从本身的非计算机专业跨专业自学成才或者将计算机知识融合到本职工作中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样看来,在高校中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尤其抓好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了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作为每个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计算机基础教育从理论上讲是可以达到我们理想中的乌邦托,然而在现实中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时候总会面临许多突发的现实问题,这些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呈现的多元化特点。
(一)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深浅不同
以本校学生为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全校各院系大一新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对于告别高中刚踏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来说,每个人对于计算机知识和应用的了解各有不同,可谓良莠不齐。有些学生可能对计算机一向抱有兴趣,因此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对计算机操作或相关知识颇有了解,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很多学生的家里都具备条件购置台式机甚至笔记本电脑,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都略知一二,例如上网聊天、收发邮件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或者由于当地中学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于对计算机还是完全陌生的。由此可见,受到各种客观因素和主管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时将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生源。因此,如果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味地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将无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因为一方面,“层次高”的学生觉得讲授的内容过于浅显,激发不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层次低”的学生觉得讲授的内容过深理解不了,从而打压了追求新知识的积极性,容易产生放弃心理。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背道而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加快,计算机应用普及的广度也在不断拓宽,计算机信息化在不断地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这样的发展趋势引导计算机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计算机科学的各个领域,翻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本可以看到,从计算机发展理论到软硬件结构,从计算机网络知识到基本的编程语言,从Windows基本操作到数据库构建,一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涵盖的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同时又非常宽泛,没有哪一部分知识是深入研究的,这一点有利也有弊。有利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拓宽广泛的计算机知识领域;弊端在于,容易使计算机教学变得枯燥生硬,课堂上教师变成主角,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忽略了各种计算机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知识的启发性,学生可能像听说书一样听完了一堂课,而遇到实际问题时却措手不及,不知道该用何种计算机知识去解决。
(三)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和动力不尽相同
有很多个因素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时投入的精力和兴趣或多或少。现在很多高校都会将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与否与学生的学位挂钩,这就客观上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动力来自于应试,这就意味着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考点复习中去,而很多的计算机教学也不得不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方向,而忽视了计算机应用的本质。以本校为例,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院系大多为非计算机专业院系,这些学生来自于艺体、经管、机械、化工等各个专业,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学习计算机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因而学习计算机的兴致不高。再者有一部分学生热衷于聊天、网游,但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和了解仅限于简单的游戏操作,对更进一步的计算机知识是茫然的,甚至连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办公软件都不会操作。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法改革和思路的探讨
在这里,主要针对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如何改革如何完善进行思考和探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应当和其他学科一样,讲究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应当以“计算机应用”为出发点和目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可能像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样,能够对某一计算机领域做过多的深入探讨和研究,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其工作岗位的技能需要与计算机的联系也各有不同。因此,把握“计算机应用”环节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应用”应当是以计算机理论为指导和基础,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制定和发展起来的“应用”。例如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用计算机进行CAD制图,学习艺术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3D或者Flash软件制作图文动画,学习金融管理的学生更倾向于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等。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并不是一句空话,“知识”和“工具”的配合是学好计算机的关键。
(一)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
大学课堂不能再出现高中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主动让出主角的位置,而转做引导者这一角色,传统一对多式的“说书”法讲授已不见效果,也无法与现代的大学生产生共鸣,因此教学改革的一项重点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兼顾到学生的心理,在观点上使学生能够与之产生共鸣。传统的“黑板 书本”式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落伍”的一面,多媒体和网络辅助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流和宠儿。通过幻灯片、大屏幕、视频动画等多种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生硬的计算机理论和枯燥的文字代码,将毫无生气的平面文字变为三维立体的有声有色的图像动画,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效应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上机实践环节尤为重要,“精讲多练”是一个提高计算机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课堂上老师着重讲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留一些思考题作为上机练习的要点,这其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起到辅助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如何用Excel制作表格和报表,如何利用Access建立小型数据库等。和任何能力一样,经常上机操作,自然能够对电脑知识熟能生巧。在这里,教师也要不断启发和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素养和认识,遇到问题能够自然地想到使用哪种计算机知识去解决。有条件的学校或学院也可以采取“分层”式计算机教学,针对入学的新生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可以开设计算机“基础班”和“进阶班”。对于“基础班”的学生,可以从零开始,从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讲起,带领其逐步领会知识的含义,手把手地教其计算机基本操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进阶班”的学生,可以跳过基本理论,从实际应用入手,培养这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种“分层”式教学指的是“个性化”培养,对于学生中掌握知识深浅不同的“两极”现象,教师不妨多奉献一点,拨出一些精力单独对这些学生“开小灶”,对于计算机知识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或者鼓励其报名一些例如CCNA、CCNP或者MCSE之类的高含金量考证,对于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多鼓励,启发他们进行问题思考和分析,使之树立信心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思考问题模式。这样的两种“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一刀切”,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有效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
(二)建立现代化的教学平台
除了教师的作用以外,高校和相关院系也应当重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有条件的情况下为每个教室配备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环境,定期更换机房的老旧机器,更新上机操作系统和软硬件资源,并且学校也应当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鼓励和帮助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提供给学生更充分的实践机会,我校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http://211.65.116.21),如下图所示。住校的学生可以很方便地登陆校园网进入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巩固学习成果,走读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申请VPN输入账号和密码随时随地登陆校园网获取学习资料。
(三)更新教学手段
这需要高校课程领导小组和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过分强调计算机的重要性反而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拓宽思路,放弃原先的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证挂钩的做法。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校都将从等级考试的枷锁中释放出来,学生因此能够放掉“包袱”而去自主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听课“零负担”,学习知识变得更加轻松;教师讲课也“零负担”,从而能够旁引博证,传授学生更多更新的计算机知识。这些都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式和“情感教学”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任务驱动”式的含义,一方面指的是教师对于当堂的学习留下一些问题或者小任务交给学生课下处理和解决,可以是搜集相关计算机信息,也可以是几个作业题等,有了任务有了目标,学生自然找到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另一方面,“任务驱动”式还指的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引导他们制作财务报表或者合同企划之类的文档,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指导其应用图像、动画等处理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各类学生找到计算机知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切入点了,自然就产生了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愿意深入地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针对一小部分爱玩游戏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来说,运用“情感教育”可以获得教学上的双赢。首先,对于这部分学生,适当的批评教育是必要手段,但是过分的指责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厌学的情绪,加深师生间的矛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在“情感教育”中适当地把握批评与鼓励的分寸,使批评与关心相辅相成,让学生不光感觉到教师的威严,也能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真挚和关爱之情,有助于这部分学生认识自身不足从而转变学习态度。
四、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不断探讨和改革的一项课题,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水平任重而道远,其中,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中,并且已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作用力,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时刻感受到肩膀上担子的重量,时刻铭记着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意义与使命。计算机技术在不断更新,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我们要抱着一颗活到老学到老之心,不断充实自我,才能更好地守卫自己的岗位,培养出新时代下高素质的信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颖,姜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8,(3).
[2]林丽娜.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与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7).
[3]周维武.计算机应用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