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书十年,不时感到困惑。总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太高,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使我对生本教育的概念有了一个更深刻更贴切的认识。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一直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的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有时甚至是对立的。郭教授在此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准确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孩子,高度尊重孩子,全面依靠孩子”。下面我就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尽管教育工作者有着教育让你的意识,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却没有把 教育的效果落实到人——教育对象方面。大教育家杜威说,传统的学校的重心是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或是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的天性之中。上“公开课”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经历,但是很多的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学生并没有实际的参与到其中,学生只是演戏者。课堂的编制也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当然也就缺少了学生认知的风采,也就失去了学习探讨的兴趣。一切为了学生的理论,也就变成了空谈,忽略了学生才是事物的本体。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什么时候真正的找到了本体,进入了本体的角色,我们的工作绩效就会臻于化境。否则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
二、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的天性。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天性和学习的本能。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即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的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例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时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等等,这些都激发了人的学习的本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让其主动的去学习。在写作课上,教师不要硬性的规定学生写什么,不要给其一定的条条框框,(下转1—8版中缝)
一、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尽管教育工作者有着教育让你的意识,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却没有把 教育的效果落实到人——教育对象方面。大教育家杜威说,传统的学校的重心是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或是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的天性之中。上“公开课”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经历,但是很多的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学生并没有实际的参与到其中,学生只是演戏者。课堂的编制也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观念,当然也就缺少了学生认知的风采,也就失去了学习探讨的兴趣。一切为了学生的理论,也就变成了空谈,忽略了学生才是事物的本体。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什么时候真正的找到了本体,进入了本体的角色,我们的工作绩效就会臻于化境。否则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南辕北辙。
二、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了解学生。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生本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的天性。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天性和学习的本能。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是天生的学习者。这种天性即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的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例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时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等等,这些都激发了人的学习的本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动机,让其主动的去学习。在写作课上,教师不要硬性的规定学生写什么,不要给其一定的条条框框,(下转1—8版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