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知识点解读
(一)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地形地貌
(1)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冰川地貌(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形成于低温寒冷的气候环境;
喀斯特地貌(石笋、溶洞、峰林)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
流水的侵蚀和堆积地貌(三角洲等)形成于湿润的气候环境;
风沙地貌(沙丘、雅丹地貌等)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
(2)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①地形地貌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同一海拔,山体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同一海拔,山体的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地形不易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
②地形地貌对降水的影响同一山体,迎风坡降水量(地形雨)大于背風坡;
同一地区不同山体,海拔高度山体降水量多。
③地形地貌对光照的影响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光照强。
④地形地貌对风速的影响
山脉走向大致与风向垂直可减小风速,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气候与水文
(1)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汛期由降水特点决定;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汛期由气温特点决定。
②降水量多且集中的气候区易出现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
降水量多且均匀的气候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③最冷月月均温小于0摄氏度,河流有结冰期,气温越低结冰期越长;
最冷月月均温大于0摄氏度,河流没有结冰期。
④同样落差,降水量大区域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更丰富。
(2)水文对气候的影响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河流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区,蒸发量小,空气湿度小,昼夜温差大。
3.气候与生物
(1)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①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②水热条件好的地区,生物量大;水热条件差的地区,生物量小。
③热量充足的地区,植物换叶时间短,树种为常绿林;
热量不足的地区,植物换叶时间长,树种为落叶林。
雨热同期的气候区,树种为阔叶林;雨热不同期的气候区,树种为硬叶林。
(2)生物(植物)对气候的影响
①植物可以吸收温室气体,减轻温室效应;同一气候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昼夜温差小。
②植被茂密的地区,气候相对湿润;植被稀少的地区,气候相对干旱。
③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地面摩擦力大,风速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风速较大。
4.气候与土壤
(1)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①气候湿热的地区,淋洗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植物生长旺盛吸收养分多,土壤贫瘠;
气候湿冷的地区,有机质分解慢、植物生长缓慢吸收养分少,土壤肥沃。
②湿润区的土壤土质黏重;干旱区的土壤土质疏松。
③气候寒冷的高原和高纬度地区,冻土层深厚。
(2)土壤对气候的影响
①冻土会加剧气候的寒冷;
②沙质土壤是沙尘暴的主要物质来源;
③土壤湿度大,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
5.地形地貌与水文
(1)地形地貌对水文的影响
①盆地地形的水系呈向心状;海岛地形的水系大多呈放射状。
②地势平坦的地区容易积水,河湖密布。
③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区土壤更易被侵蚀,河流含沙量更大。
④地势落差大的河段流水流速快,下蚀能力强,河道深且窄,水能资源更丰富;
地势平坦的河段流水流速慢,侧蚀能力强,河道宽而浅。
⑤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易渗漏,形成地下暗河。
(3)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①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沟壑地表。
②含沙量大的河流在下游可能会形成“地上河”。
③流速快的河段常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流速慢的河段常形成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④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易形成沼泽湿地。
6.地形地貌与生物
(1)地形地貌对生物的影响
①山地的阳坡与阴坡因热量和光照条件的差异,所生长的植被类型不同;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因热量与降水条件的差异,所生长的植被类型不同。
②基岩山区土壤层薄且贫瘠,植被覆盖率较低。
(2)生物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生物一方面会加剧岩石风化的过程,改变地貌形态;
另一方面能保持水土、减少侵蚀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7.水文与生物
(1)水文对生物的影响
①河湖数量多的地区植物多喜湿,植被覆盖率高;
河湖少的干旱区植物多耐旱耐盐碱,植被覆盖率低。
②干旱沙漠区中的河流沿岸因冰川融水补给而出现绿洲。 (2)生物对水文的影响
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②植被通过下渗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枯水期为河流补充水量。
③适量的水生生物可以净化水质。
8.土壤与生物
(1)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①土壤的酸碱性不同,植被类型也不同。
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贫瘠、土层薄的地区植被稀少。
(2)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①生物促进岩石风化,给土壤提供养分;植物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腐殖质。
②植物可以截留雨水,减轻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9.水文与土壤
(1)河流堆积地貌处土壤层深厚且肥沃。
(2)疏松的土壤更易被侵蚀,河流含沙量多。
(二)考查地理環境整体性类问题的分析角度和答题思路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环境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成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二、典例分析
【例1】 (2019·江苏高考模拟)双峰林场位于张广才岭东南坡海拔1200米处,北高南低。这里雪期长达7个月,每年冬季,蓬松的新雪在屋顶和物品上堆积,形成了深达2米的积雪,景观奇特,被称为“中国第一雪乡”。下图示意“双峰林场位置及冬季雪景图”。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导致双峰林场积雪深厚的主要原因有( )
①位于山地背风坡,风速小 ②位于冬季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纬度高,冬季气温低 ④靠近河流,水汽充足
A.①③
(一)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1.气候与地形地貌
(1)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冰川地貌(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形成于低温寒冷的气候环境;
喀斯特地貌(石笋、溶洞、峰林)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
流水的侵蚀和堆积地貌(三角洲等)形成于湿润的气候环境;
风沙地貌(沙丘、雅丹地貌等)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
(2)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①地形地貌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同一海拔,山体的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同一海拔,山体的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地形不易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
②地形地貌对降水的影响同一山体,迎风坡降水量(地形雨)大于背風坡;
同一地区不同山体,海拔高度山体降水量多。
③地形地貌对光照的影响海拔高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光照强。
④地形地貌对风速的影响
山脉走向大致与风向垂直可减小风速,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气候与水文
(1)气候对水文的影响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汛期由降水特点决定;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和水位变化、汛期由气温特点决定。
②降水量多且集中的气候区易出现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
降水量多且均匀的气候区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③最冷月月均温小于0摄氏度,河流有结冰期,气温越低结冰期越长;
最冷月月均温大于0摄氏度,河流没有结冰期。
④同样落差,降水量大区域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更丰富。
(2)水文对气候的影响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河流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区,蒸发量小,空气湿度小,昼夜温差大。
3.气候与生物
(1)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①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②水热条件好的地区,生物量大;水热条件差的地区,生物量小。
③热量充足的地区,植物换叶时间短,树种为常绿林;
热量不足的地区,植物换叶时间长,树种为落叶林。
雨热同期的气候区,树种为阔叶林;雨热不同期的气候区,树种为硬叶林。
(2)生物(植物)对气候的影响
①植物可以吸收温室气体,减轻温室效应;同一气候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昼夜温差小。
②植被茂密的地区,气候相对湿润;植被稀少的地区,气候相对干旱。
③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地面摩擦力大,风速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风速较大。
4.气候与土壤
(1)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①气候湿热的地区,淋洗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植物生长旺盛吸收养分多,土壤贫瘠;
气候湿冷的地区,有机质分解慢、植物生长缓慢吸收养分少,土壤肥沃。
②湿润区的土壤土质黏重;干旱区的土壤土质疏松。
③气候寒冷的高原和高纬度地区,冻土层深厚。
(2)土壤对气候的影响
①冻土会加剧气候的寒冷;
②沙质土壤是沙尘暴的主要物质来源;
③土壤湿度大,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
5.地形地貌与水文
(1)地形地貌对水文的影响
①盆地地形的水系呈向心状;海岛地形的水系大多呈放射状。
②地势平坦的地区容易积水,河湖密布。
③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地势起伏较大的山地丘陵区土壤更易被侵蚀,河流含沙量更大。
④地势落差大的河段流水流速快,下蚀能力强,河道深且窄,水能资源更丰富;
地势平坦的河段流水流速慢,侧蚀能力强,河道宽而浅。
⑤石灰岩地区地表水易渗漏,形成地下暗河。
(3)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①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沟壑地表。
②含沙量大的河流在下游可能会形成“地上河”。
③流速快的河段常形成峡谷等侵蚀地貌;流速慢的河段常形成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④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易形成沼泽湿地。
6.地形地貌与生物
(1)地形地貌对生物的影响
①山地的阳坡与阴坡因热量和光照条件的差异,所生长的植被类型不同;
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因热量与降水条件的差异,所生长的植被类型不同。
②基岩山区土壤层薄且贫瘠,植被覆盖率较低。
(2)生物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生物一方面会加剧岩石风化的过程,改变地貌形态;
另一方面能保持水土、减少侵蚀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7.水文与生物
(1)水文对生物的影响
①河湖数量多的地区植物多喜湿,植被覆盖率高;
河湖少的干旱区植物多耐旱耐盐碱,植被覆盖率低。
②干旱沙漠区中的河流沿岸因冰川融水补给而出现绿洲。 (2)生物对水文的影响
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②植被通过下渗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枯水期为河流补充水量。
③适量的水生生物可以净化水质。
8.土壤与生物
(1)土壤对生物的影响
①土壤的酸碱性不同,植被类型也不同。
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贫瘠、土层薄的地区植被稀少。
(2)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①生物促进岩石风化,给土壤提供养分;植物的枯枝落叶为土壤提供腐殖质。
②植物可以截留雨水,减轻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9.水文与土壤
(1)河流堆积地貌处土壤层深厚且肥沃。
(2)疏松的土壤更易被侵蚀,河流含沙量多。
(二)考查地理環境整体性类问题的分析角度和答题思路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环境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成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关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二、典例分析
【例1】 (2019·江苏高考模拟)双峰林场位于张广才岭东南坡海拔1200米处,北高南低。这里雪期长达7个月,每年冬季,蓬松的新雪在屋顶和物品上堆积,形成了深达2米的积雪,景观奇特,被称为“中国第一雪乡”。下图示意“双峰林场位置及冬季雪景图”。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导致双峰林场积雪深厚的主要原因有( )
①位于山地背风坡,风速小 ②位于冬季迎风坡,多地形雨 ③纬度高,冬季气温低 ④靠近河流,水汽充足
A.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