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和谐社会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bianwo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的具体的艺术的展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模式的典型概括,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此外还有许多墨客骚人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流于笔端,化为诗篇,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表达了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
  在悲欢离合中向往亲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称得上这方面的杰作。他在下片中吟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向往和谐美,还表现为结交知己,共悟人生。李白一生交游满天下,把友谊看得至高无上:“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许多文人都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王勃的五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就是儒家思想中“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谐社会的艺术表现。
  “国破山何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这首著名的“史诗”《春望》真实再现“安史之乱”的凄凉景象。诗人满目疮痍,痛心疾首,家人离散,忧心忡忡。战乱是封建专制年代的特征,多少文明被毁,多少生灵涂炭,可以想像深处战乱之中的诗人,多么渴望与亲人团聚,共享太平。
  然而,这种愿望在当时难以实现。漫长的封建社会,像孟浩然笔下“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太平盛世景象太少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官场险恶,一些正直的有识之士,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于是,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转变为逃避现实的田园归隐。陶渊明是典型代表,他在《归田园居》中设计的画图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惜,这种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诗人的创作意境中。
  比归隐更远离现实世界的是参禅拜佛、修身悟道,从宗教的虚空境界中寻求和谐世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音。”唐代常建在这里把“空”与“静”的禅境表现得出神入化,反映了他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不在尘世而在“曲径通幽”的彼岸。
  封建社会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会,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只会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只有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开放,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的大团圆,结束了几千年以来的战乱纷争。毛泽东以激昂沉雄的笔调,讴歌了这一沧桑巨变:“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苦难黑暗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各族人民获得自由解放,欢庆团结幸福的新生活,真正的和谐社会由此开始。
  只有依靠人民政府,才能摆脱贫困与疾病,追求富裕与健康,靠劳动人民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和谐社会。“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首《七律·送瘟神》唱出了领袖诗人得知旧社会不治之痼疾得到彻底根除的消息后那种无法抑制的欣喜之情。
  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彰显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崭新面貌。然而,人们在感受欣逢盛世、喜庆丰收之时,不能以征服者自居,傲视自然,贪婪地向自然索取。否则,必遭大自然报复。熊鉴在《黄河杂想》中警告道:“石走泥奔何日休,野人长抱杞人忧。忧它久积成山后,难说黄河不倒流。”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诗人们摇旗呐喊,热情讴歌。康健民在《颂生态旅游区梁子湖》中赞道:“湖澄水净景清幽,百里梁湖舫藕稠。晓日荷花摇赤帜,夕阳夜鹭送归舟。往来游客迷风物,南北青山耸画楼。生态宜人看不足,鸟鸣绿树水浮鸥。”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结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分裂局面,使两种社会制度在一个国度内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他文献
2007年底,我在武鸣中学、马山中学、上林中学三校高考备考研讨会上了一节“用课文素材,写高考作文”的研讨课,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认可。  一、过程回放  我以“谈话法”导入:“马山最有名的特产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黑山羊!”我接着让学生轮流说出黑山羊身上任何一个部位,但不得重复。学生很兴奋地说:“黑山羊头,黑山羊尾巴,黑山羊耳朵,黑山羊心……黑山羊胡须。”当有学生说到这,我说:“用黑山羊能做
对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学校间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的研究工作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影响学校在家长心目中、在社会上的地位,而且对学困生而言将是能否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终身大事。因此,若能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与进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几年来,我不断探索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的方法,并用之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新一轮的课改在紧锣密鼓中进行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也走在了课改的前列。在这种前提下,语文的课堂教学终于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无疑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然而我们在追求课堂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似乎也走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在教学中片面地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确,大课改下我们改变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这
“任务后”活动(Post?鄄task Activity),是指经过机械性操练和意义性操练,引导学生运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来完成一个交际性的任务。学生通过Pre?鄄task和While?鄄task两个阶段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上已具备综合新旧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在尽可能贴近生活的语境中,正确使用习得语言,完成交际性的任务,帮助其完成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中“佁然”注释为“呆呆的样子”。笔者认为释义欠妥,注音为“Yǐ”有误。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有异同。  在易小平主编,与人教版2003年秋季新教材配套《文言文双色诠解》中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P102)对读音避而未注。吴铜运主编的与人教实验版2006年最新教材配套《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中
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俗话说“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成文”,这说明口语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写的能力。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口语训练已然成为交流传递学习、生活信息,开阔视野,发展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提高听说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
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岳阳楼记》是古今广为流传的名篇,利用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很有意义。因为这篇文章美的蕴含量很大,是一篇美育的典范文章。现将美育的具体操作和文章美的表现分述如下。  1.教师简介作者,学生体会其人格美  作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庆历年间北宋政治改良运动的领袖。
2008年是江苏新高考的第一年,今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下称“江苏卷”)背景材料熟悉、设问不偏不怪,试卷内容、试题类型、难易度比例与教育部颁发的考试大纲及江苏省考试说明的规定相吻合,实现了新老教材和新老高考的平稳过渡。当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江苏卷无论在知识构成、题型以及命题立意上都有明显变化,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理念,反映政治学科新课程标准,做到了考试说明要求的“紧密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思想政治课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只有使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得以优化,探索一种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选准教学目标是优化课堂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深厚的情感,并且恰当地体现相应的情感,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能有效地调动情感功能,就能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从而构建和学生愉悦对话的平台,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的情感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直接的作用。进行情感教学,教师应注意如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