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
1 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努力去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科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比较灵活,主观性大,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用一些伟人大胆探索的事迹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牛顿观测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李时珍尝百草而著《本草纲目》;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而发现物体落体定律。这些例子在语文教材上比比皆是,用这些前辈们的创新精神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独立思索。敢干发问,大胆质疑,在"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是创造和创新的起点,也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体现。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承认老师也会犯错误,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境界和气魄。学生敢于提问题,乐于提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天性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学得开心,潜在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挖掘出来。
2 张扬个性,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长处,我们应该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在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挖掘出来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的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自信。
张扬学生个性,必须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如:在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装提出了种种富有个性的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倾注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獨到的见解,哪怕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对某些错的问题老师可以作一些正确的引导,以致他们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经或多或少渗入了创新意识,既热烈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做到使教学手段丰富、新颖,有独创性,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上《五人墓碑记》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在讲台上放一个天平,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上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凡夫俗子或者高爵显贵却贪生怕死者,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教师这样做可谓别出心裁,手段新颖富有独创性,学生们兴致非常高,思维的阀门一下子被打开,同学们各抒已见,课堂上气氛活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较快地进入情景,很快掌握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的富有创新意识的灵活的教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语文实践活动,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是落到实处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例如:在班级里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如以"怎样保护环境卫生"为主题,老师向学生装推荐一些书目,然后在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目的是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进一步了解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认识事物、评判事物的能力。可以创办学生文学社,让学生自己在其中三五成群的写稿、组稿、排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辩论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在班里以组为单位进行墙报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或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五彩缤纷的舞台。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5 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创新意识
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教师授课从原来的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到现在的小黑板、录音机、电脑多媒体,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五彩缤纷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学生已经尝到了课件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意识的完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时,为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景,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①鲁迅送书给白莽;②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③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④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⑤柔石在狱中学德文;⑥龙华枪杀烈士现场;⑦鲁迅提笔著文;⑧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 再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一幅画面,伴随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感情基调的把握。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完善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语文教育富有生机与活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纵观几千年来国内外科学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一个民族若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闭关自守,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衰亡。作为教育,既要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又要发展和创新前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
1 在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渗透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努力去挖掘学生创新意识
语文科的教学内容综合性强,比较灵活,主观性大,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用一些伟人大胆探索的事迹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如:牛顿观测苹果而发现万有引力;李时珍尝百草而著《本草纲目》;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而发现物体落体定律。这些例子在语文教材上比比皆是,用这些前辈们的创新精神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独立思索。敢干发问,大胆质疑,在"向来如此","大家都这样"的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合理的东西,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是创造和创新的起点,也是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体现。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承认老师也会犯错误,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境界和气魄。学生敢于提问题,乐于提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天性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学得开心,潜在的创新意识也可以挖掘出来。
2 张扬个性,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长处,我们应该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在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挖掘出来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的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自信。
张扬学生个性,必须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如:在讲到《祝福》中祥林嫂死因时,许多学生装提出了种种富有个性的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倾注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獨到的见解,哪怕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对某些错的问题老师可以作一些正确的引导,以致他们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有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经或多或少渗入了创新意识,既热烈了课堂气氛,又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做到使教学手段丰富、新颖,有独创性,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潜移默化地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上《五人墓碑记》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在讲台上放一个天平,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上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凡夫俗子或者高爵显贵却贪生怕死者,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教师这样做可谓别出心裁,手段新颖富有独创性,学生们兴致非常高,思维的阀门一下子被打开,同学们各抒已见,课堂上气氛活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较快地进入情景,很快掌握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的富有创新意识的灵活的教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语文实践活动,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主动去获取知识,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这是落到实处的,体现人文关怀的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例如:在班级里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如以"怎样保护环境卫生"为主题,老师向学生装推荐一些书目,然后在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目的是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进一步了解日益严峻的环保问题,了解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认识事物、评判事物的能力。可以创办学生文学社,让学生自己在其中三五成群的写稿、组稿、排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可以在班级里举行辩论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在班里以组为单位进行墙报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或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五彩缤纷的舞台。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5 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创新意识
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教师授课从原来的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到现在的小黑板、录音机、电脑多媒体,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真正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五彩缤纷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学生已经尝到了课件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极大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意识的完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课时,为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情景,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①鲁迅送书给白莽;②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③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④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⑤柔石在狱中学德文;⑥龙华枪杀烈士现场;⑦鲁迅提笔著文;⑧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 再配上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一幅画面,伴随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朗诵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课文感情基调的把握。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其实也是一种创新,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又完善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语文教育富有生机与活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纵观几千年来国内外科学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一个民族若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闭关自守,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落后,就会衰亡。作为教育,既要继承前人留下的丰富的人文、科学遗产,又要发展和创新前人所想不到、做不到的事情。显然培养下一代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全社会、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