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井田位置
本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井田范围为“国土资矿划字〔2005〕028号”文件划定的范围,由14个坐标点圈定,开采深度由700m至200m标高,东西走向平均长9.850Km,南北平均宽4.430Km,矿区面积约43.6346平方公里。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9°38′23″-119°46′46″,北纬48°38′46″-48°42′00″。
二、自 然 地 理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盆地东部,伊敏河中、下游地区。地貌景观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拨最低664m,最高775m。相对高差111m。
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属额尔古纳水系,于海拉尔区北汇入海拉尔河,全长395km,由南向北流经本区东侧,流域面积约9000km2,河流蜿蜒曲折,支流、牛轭湖、沼泽及河中岛发育,属老年期河流,河床宽60m,水深0.5~2.5m,流速1.48~2.05m/s(最大2.57m/s),流量平均1.50~47.80m3/s。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但雪融期及雨季在低洼处会有一定量的积水。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雨水集中,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急剧,且春温高于秋温,秋雨多于春雨。无霜期短,光照充足。
根据伊敏气象站(1993-1998年)气象资料:本地区年平均气温-1.9°C,极端最高气温37.3°(1997年7月25日),极端最低气温-39.9°C(1997年1月20日);年均降水量354.73mm,最小降水量273.30mm(1997年),最大降水量446.30mm(1998年);年均蒸发量1166.0mm,年均最大蒸发量1284.0mm(1987年);无霜期119天。
年冻冰期为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下旬,平均结冰日数245.2天,平均结冰深度3.235m,平均积雪日数141天,最长达160天。平均积雪厚度10.24cm,最大22cm,永久冻土厚度2.22m。最大风速20.7m/s(风向西,1986年4月8日)。
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中南部,面积18726km2,辖1区3镇7个苏木。全镇总人口14.65万,由鄂温克、蒙、汉、达斡尔等10多个民族构成自治旗已经形成以煤炭、畜牧和产品加工为骨干力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
伊敏煤电公司电厂一期装机容量2*500MW,二期装机容量2*600MW正在建设中,三期装机容量2*500MW项目正在筹建中。伊敏煤电公司附近有水泥厂、砖厂、采石厂、林场等,满足矿井建设材料的需求。
矿区内植被覆盖率近100%,植被类型为典型草原型。井田内仅有一个村庄,位于井田北部,户数30户,人口110人,以牧业为主。除南部的伊敏露天矿和伊敏热电厂外,区内无重大污染源。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较好。
本区属地震六级烈度区,近年来有地震频度增强趋势,据地震部门记载,先后发生过10次,最强两次分别发生于1979年2月及1980年2月10日,震级均为5.6级,震中分别位于新巴尔虎右旗的额尔墩及牙克石市博克图镇。
三、区域地层
本区大部分为第四系所掩盖,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的寒武系;中生界的泥盆系,石炭-二叠系,白垩系下统的龙江组、甘河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新生界的第三系和第四系。
四、井田地层
五牧场井田的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上覆第四系。现分述如下:
1、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K1d)
为本区唯一的含煤地层,全区发育,按其岩性、岩相组合和含煤性特征等分为三个段:底部砂砾岩段,中部含煤段和上部泥岩段,分述如下:
(1)底部砂砾岩段。区内只有部分钻孔见到该段地层,揭露的最大厚度224m,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绿色凝灰质砾岩、砂岩,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等。局部含有薄煤。本段地层以独特的绿色、粒度较粗、分选及磨圆较差为其特征。含动植物化石:Ferganoconcha Sibirica(西伯利亚费尔干蚌),Baiera furcata (叉叶拜拉),Otozamiter sp (耳羽叶未定种),Equisetes sp (似木贼未定种)。
(2)含煤段。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全区发育,其岩性为:下部以灰白色砾岩和灰白色粗粒砂岩、中粒砂岩为主,灰色细粒砂岩、灰色粉砂岩及深灰色泥岩次之;中上部以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该地层由北向南逐渐变厚,含14个煤组。该段以煤层较多,煤层成组出现为其特征。岩石粒度上有由北向南逐渐变细的趋势,地层倾角也是由北向南变大,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含动植物化石:Ferganoconcha Sibirica (西伯利亚费尔干蚌),Fergano conchaSubcenntralis (亚中费尔干蚌),Ferganocochasp (费尔干蚌未定种),Baiere furcata (叉叶拜拉),Ginkgo digitata (指状银杏),Pitgophyllum sp (松形叶未定种),Taeniopteris sp (带羊齿未定种),Cladophlebis sp(枝脉蕨未定种),Ginkgo huttoni(胡顿银杏)。
(3)泥岩段。本段岩性以深灰色泥岩为主,深灰色粉砂岩次之,局部有薄层细砂岩。具有水平层理或缓波状层理,由南向北逐渐变薄或缺失。含动植物化石:Ferganoconcha SP(费尔干蚌未定种),Lycoptera(狼鳍鱼相似种),Cladophtebis delicatula (肢脉蕨),Ginkgo digitata(指状银杏),Baiera Furcata(叉叶拜拉)。该段地层岩性单一,厚度较大,是大磨拐河组的重要标志。
2、第四系(Q)
广布全区,其岩性为上部的黑色腐植土,浅黄色砂质粘土,下部河成或风成的灰白-灰褐色砂、砾石组成的冲积、坡积或风积物,根据现有资料,本组地层在西部丘陵地带厚约7-10m,在东部平原厚达32m,与下伏大磨拐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五、区域构造
伊敏盆地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海拉尔沉降区的东部,海拉尔沉降区可划为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即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扎赉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颜山隆起、呼和湖坳陷。伊敏盆地位于呼和湖坳陷的东北部。
伊敏盆地为一由阿吉图洪德断裂(F60)及伊敏河断裂(F10)所控制的断陷含煤盆地,走向北东(见资料图)。盆地内部又发育有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伊敏向斜,五牧场背斜和孟根楚鲁向斜,每一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间均以较大的断裂为界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含煤盆地。
六、井田构造
五牧场井田位于伊敏盆地的中部、五牧场背斜的南翼,呈一单斜构造形态,地层走向北东66度,地层倾角北部较缓,一般小于10度,向东南地层倾角变陡(最大达25度左右)。地层沿走向及倾向均有缓波状起伏。
区内断层较为发育,根据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区内共组合断层91条,按落差分:大于30m断层54条,落差10-30m的断层25条,落差小于10m的断层12条;按断层展布方向分:北东(北东东)向断层74条,北西向断层10条,南北向断层4条,北西转北东向断层1条,南北转北东向断层2条。
在三维地震覆盖区域内并有一定数量的钻孔所控制的断层为可靠或较可靠断层,个别为不可靠断层;单纯由钻孔控制的断层为较可靠或不可靠断层。区内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均为正断层。
本井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井田范围为“国土资矿划字〔2005〕028号”文件划定的范围,由14个坐标点圈定,开采深度由700m至200m标高,东西走向平均长9.850Km,南北平均宽4.430Km,矿区面积约43.6346平方公里。其地理座标为:东经119°38′23″-119°46′46″,北纬48°38′46″-48°42′00″。
二、自 然 地 理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坡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盆地东部,伊敏河中、下游地区。地貌景观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拨最低664m,最高775m。相对高差111m。
伊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侧,属额尔古纳水系,于海拉尔区北汇入海拉尔河,全长395km,由南向北流经本区东侧,流域面积约9000km2,河流蜿蜒曲折,支流、牛轭湖、沼泽及河中岛发育,属老年期河流,河床宽60m,水深0.5~2.5m,流速1.48~2.05m/s(最大2.57m/s),流量平均1.50~47.80m3/s。区内地表水体不发育,但雪融期及雨季在低洼处会有一定量的积水。
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雨水集中,春、秋两季气温变化急剧,且春温高于秋温,秋雨多于春雨。无霜期短,光照充足。
根据伊敏气象站(1993-1998年)气象资料:本地区年平均气温-1.9°C,极端最高气温37.3°(1997年7月25日),极端最低气温-39.9°C(1997年1月20日);年均降水量354.73mm,最小降水量273.30mm(1997年),最大降水量446.30mm(1998年);年均蒸发量1166.0mm,年均最大蒸发量1284.0mm(1987年);无霜期119天。
年冻冰期为9月下旬到翌年4月下旬,平均结冰日数245.2天,平均结冰深度3.235m,平均积雪日数141天,最长达160天。平均积雪厚度10.24cm,最大22cm,永久冻土厚度2.22m。最大风速20.7m/s(风向西,1986年4月8日)。
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呼伦贝尔市中南部,面积18726km2,辖1区3镇7个苏木。全镇总人口14.65万,由鄂温克、蒙、汉、达斡尔等10多个民族构成自治旗已经形成以煤炭、畜牧和产品加工为骨干力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
伊敏煤电公司电厂一期装机容量2*500MW,二期装机容量2*600MW正在建设中,三期装机容量2*500MW项目正在筹建中。伊敏煤电公司附近有水泥厂、砖厂、采石厂、林场等,满足矿井建设材料的需求。
矿区内植被覆盖率近100%,植被类型为典型草原型。井田内仅有一个村庄,位于井田北部,户数30户,人口110人,以牧业为主。除南部的伊敏露天矿和伊敏热电厂外,区内无重大污染源。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较好。
本区属地震六级烈度区,近年来有地震频度增强趋势,据地震部门记载,先后发生过10次,最强两次分别发生于1979年2月及1980年2月10日,震级均为5.6级,震中分别位于新巴尔虎右旗的额尔墩及牙克石市博克图镇。
三、区域地层
本区大部分为第四系所掩盖,出露的地层有古生界的寒武系;中生界的泥盆系,石炭-二叠系,白垩系下统的龙江组、甘河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新生界的第三系和第四系。
四、井田地层
五牧场井田的含煤地层为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上覆第四系。现分述如下:
1、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K1d)
为本区唯一的含煤地层,全区发育,按其岩性、岩相组合和含煤性特征等分为三个段:底部砂砾岩段,中部含煤段和上部泥岩段,分述如下:
(1)底部砂砾岩段。区内只有部分钻孔见到该段地层,揭露的最大厚度224m,岩性主要为灰白-灰绿色凝灰质砾岩、砂岩,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等。局部含有薄煤。本段地层以独特的绿色、粒度较粗、分选及磨圆较差为其特征。含动植物化石:Ferganoconcha Sibirica(西伯利亚费尔干蚌),Baiera furcata (叉叶拜拉),Otozamiter sp (耳羽叶未定种),Equisetes sp (似木贼未定种)。
(2)含煤段。为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全区发育,其岩性为:下部以灰白色砾岩和灰白色粗粒砂岩、中粒砂岩为主,灰色细粒砂岩、灰色粉砂岩及深灰色泥岩次之;中上部以深灰色泥岩粉砂岩为主。该地层由北向南逐渐变厚,含14个煤组。该段以煤层较多,煤层成组出现为其特征。岩石粒度上有由北向南逐渐变细的趋势,地层倾角也是由北向南变大,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含动植物化石:Ferganoconcha Sibirica (西伯利亚费尔干蚌),Fergano conchaSubcenntralis (亚中费尔干蚌),Ferganocochasp (费尔干蚌未定种),Baiere furcata (叉叶拜拉),Ginkgo digitata (指状银杏),Pitgophyllum sp (松形叶未定种),Taeniopteris sp (带羊齿未定种),Cladophlebis sp(枝脉蕨未定种),Ginkgo huttoni(胡顿银杏)。
(3)泥岩段。本段岩性以深灰色泥岩为主,深灰色粉砂岩次之,局部有薄层细砂岩。具有水平层理或缓波状层理,由南向北逐渐变薄或缺失。含动植物化石:Ferganoconcha SP(费尔干蚌未定种),Lycoptera(狼鳍鱼相似种),Cladophtebis delicatula (肢脉蕨),Ginkgo digitata(指状银杏),Baiera Furcata(叉叶拜拉)。该段地层岩性单一,厚度较大,是大磨拐河组的重要标志。
2、第四系(Q)
广布全区,其岩性为上部的黑色腐植土,浅黄色砂质粘土,下部河成或风成的灰白-灰褐色砂、砾石组成的冲积、坡积或风积物,根据现有资料,本组地层在西部丘陵地带厚约7-10m,在东部平原厚达32m,与下伏大磨拐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五、区域构造
伊敏盆地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海拉尔沉降区的东部,海拉尔沉降区可划为五个二级构造单元,即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扎赉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颜山隆起、呼和湖坳陷。伊敏盆地位于呼和湖坳陷的东北部。
伊敏盆地为一由阿吉图洪德断裂(F60)及伊敏河断裂(F10)所控制的断陷含煤盆地,走向北东(见资料图)。盆地内部又发育有三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即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伊敏向斜,五牧场背斜和孟根楚鲁向斜,每一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间均以较大的断裂为界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含煤盆地。
六、井田构造
五牧场井田位于伊敏盆地的中部、五牧场背斜的南翼,呈一单斜构造形态,地层走向北东66度,地层倾角北部较缓,一般小于10度,向东南地层倾角变陡(最大达25度左右)。地层沿走向及倾向均有缓波状起伏。
区内断层较为发育,根据三维地震和钻探资料,区内共组合断层91条,按落差分:大于30m断层54条,落差10-30m的断层25条,落差小于10m的断层12条;按断层展布方向分:北东(北东东)向断层74条,北西向断层10条,南北向断层4条,北西转北东向断层1条,南北转北东向断层2条。
在三维地震覆盖区域内并有一定数量的钻孔所控制的断层为可靠或较可靠断层,个别为不可靠断层;单纯由钻孔控制的断层为较可靠或不可靠断层。区内断层以北东向为主,均为正断层。